
好久没做梦了,昨晚梦见三十多年前的村机械厂。
村机械厂父亲是创始人。
“四清”后期,父亲从石固镇供销社“清”回家。父亲大个,二十多岁,在外面闯过,头脑比较灵活。先是当第七生产队生产队长,生产队长实际就是领着干活的,上面还有队长、大队长、书记。后来父亲和村领导协商后,开始建队里也是村里第一个集体企业___长葛县坡胡公社**大队**修配组。这个时间大概是1973年,公章是木质的。前几年在父亲的柜子里看到过,后来不见了。

父亲第一次出差是把家里的一头猪卖了几十块钱。那时间,养的猪是本地黑猪,长一百多斤,毛猪几毛钱一斤。
父亲穿着妈妈做的新布鞋,提着借来的包,里面装着借来的柴油机配件样品(2105型摆杆总成等),出发了。
父亲第一站是新野,在新野县农机公司没有订到货,晚上住在南阳一个小旅馆。
那一夜,父亲睡不着,吸了一盒多烟,想了许多。第二天,在南阳市农业机械服务站订了几百套2105柴油机摆杆总成。
那个年代,生产力低下。如果买农机配件,还要把旧的配件交到国营农机部门。
2105柴油机现在早已淘汰,个大,耗油。当时可是最先进的动力。
插一个笑话。
一个生产队长到农机公司买配件,营业员问:
“柴油机是几缸呀?”
队长说:
“没有缸,用的是一个桶。”
那时候柴油机主要是浇地的动力,冷却用的水箱不好买,很多生产队干脆就用水桶代替。单缸柴油机就是一个缸筒,双缸就是两个缸筒。现在的柴油汽车很多是6102型的,就是6个缸筒,缸筒直径是102毫米。
在知识贫瘠、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很多基础知识都不明白,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就好像现在电脑上的东西,年轻人玩的流利,我们这些老家伙怎么也弄不好。
合同订了,下面就是生产问题。从队里抽了两名十七、八岁精明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这两个人一个没爹,一个没妈,都很能干。后来都做的很好,有自己企业。
父亲让一个去外村学习打铁,一个组建厂。
摆杆座是一个型似草帽、小孩手掌大的灰铁铸件,需要底部平整。摆杆座毛坯是用人力架子车从六十多里外的禹县西关铸造厂拉回的。当时,长葛还是比较落后的。
村里有个磨面机,用电的。很少来电,磨面的要整夜守在磨面房,不知道什么时候来电。在磨面机上加一个砂轮,就是简易的砂轮机,用手工磨。一遍一遍地磨,基本上可以达到使用标准。当然,现在的工艺先进,用铣床,一下就好了,平整均匀。
摆杆座上需要打两个眼。电很缺,就买了一个旧手摇钻。一个人用手扶着配件,一个人用手摇钻。这个主要摇钻的没爹没娘,老实肯干。
上下摆杆和摆杆豆都是手工锻打的,摆杆上需要镶一个摆杆豆。还需要把上下摆杆铆在摆杆座上。这个铆钉是在供销社买的插销,用手锯锯成一节一节。把镶好的上下摆杆,用铆钉铆在摆杆座上,刷漆后就成了。
以上的描写很啰嗦,实际上几乎是手工作坊的修配组做这个东西废了很大劲,终于做成。
那是七十年代,客户很规矩。对方是国营企业,货到不到,只要有发货单,委托收款到对方的开户行,货款就回来了。
后来,厂里买了旧钻床、砂轮机、旧厂床、发电机组等,工人越来越多。父亲带着烙馍咸菜,去山东、黑龙江、云南等地推销配件。本村第六、第八生产队相继成立机械厂,他们两家的设备合在一起也没有父亲所在的第七生产队机械厂设备多。

后来,根据上级精神,村三个生产队合并,机械厂也合并。村里派一个党员任厂长,父亲任副厂长。
当时企业挣钱不少,除少量增加设备,其余全部交村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在大队(就是现在的村)的正确指引下,在村机械厂的努力下,免费给本村每户每个男孩3间瓦房,含院墙厨房、厕所。这样的标准,在当时全县根本没有。有的村建了很少瓦房或者楼房,很少人能住上。我们村全部村民都免费住上了新房。
后来,村办厂分为**机械厂、**内配厂、**农机厂。
改革开放后,村办厂解散,私人经营。
再后来,村里又组建村办机械厂。原来父亲厂里的一个后起之秀任厂长,父亲任副厂长。
改革开放如火如荼,集体经济很难干了。一年多后,村办厂解散,纷纷成立个体工厂。当时村里的经济形势很好,很多外村人来本村打工。
大浪淘沙,现在,村里作坊式的小工厂已经不适合工业革命的发展。有几家比较大的铸造加工企业,能适应社会发展,做的很好。有的离开家乡到外边发展。
村办企业不在了,村办企业培养的干部、业务员、工人,正在不同岗位,为社会做贡献。
村办企业不在了,村办企业创造的财富,依然温暖着乡亲们。
村办企业不在了,村办企业领导、工人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依然激励着家乡子弟,努力工作,造福家乡。
网友评论
很多现在的企业老板,都是那时间培养出来的。
没有细说父辈出差时的辛苦,辛酸我知道,难呀!
谢谢刘老师夸奖
谢谢刘老师夸奖
我是玩心不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