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与死》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作者介绍:沃尔特·萨维奇·兰德(1775 - 1864), 英国诗人和散文家,在牛津接受的教育。

他精通罗马文学,许多著作都以拉丁文书写。作品有抒情诗、剧本、英雄史诗,最主要的著作为《假想对话录》,书中假借古代人物两两对谈,泛论各种主题,以古喻今。
阅读个人心得:前几年偶尔读到了沃尔特·萨维奇·兰德晚年写的这首诗,好像说出了自己的心声,真的是只念了一遍,就记在了心里。
其实,争,可能是人的本性,程度不同而已。
电视上经常播放6、70岁老人,在情感节目里因为一些生活琐事互相揭短,怒骂。这些行为让我很是不解,已经黄土埋了多半截的,都不知明天自己是否还能安然存活于世上的人,为什么连和自己相处多半生的另一半都不能宽容以待,还不顾脸面的在大庭广众下争个你高我低,你强我弱,就算赢了又能如何?
这些现象让我不禁想起《增广贤文》中的一段话:良田千倾不过一日三餐,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为人何必争高下,一旦无命万事休。
很多人的人生都输在了“一口气”上,有的甚至搭上了性命。
为什么非要比别人好才开心?为什么非要有人比自己差才满足?为什么非要看到别人没有脚,才会为自己手脚双全而庆幸?
只要牵扯到和人的比较争斗,不管是输是赢,总让人心浮气躁,甚至食不甘味,夜不能眠。那样的比较常常弄乱了自己的呼吸和节奏。
这首《生与死》是杨绛先生翻译的。杨绛,著名的百岁女作家,她被丈夫誉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她放弃去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学院读书的机会,陪钱钟书去美国留学,素手调羹,缝洗浆补,包括换灯泡这样一般属于男人的活计,都是她做。钱先生能把火柴点着,对她来说都是惊喜。
在日后的婚姻生活中,只要需要,退守家庭,亦是自然的选择。这不影响她稳重而欢喜地过好每一天,甚至孤身一人时,仍拾掇起精神,读书写作,百岁高龄仍有新作问世。
所有一切顺势而为,自然发生,不存在争强好胜,出人头地。
生活的方法在于内心的调和,平凡而不平庸,对内心的一种鼓励与充实。
活出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并不是回避与软弱,而是生活的一种和睦与交流,用一种客观去判断,用一种安静去对待。
人生风雨从来多,只看如何对待,哪里雨,哪里晴,用好自己的几分心态意气。
其实,真正的幸福是来自内心最深处,宁静,接近于“空”的安详时刻,与攀比,光鲜无关,与他人的比较,竞争无关。
热闹是你们的,我自喜欢清净无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