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学家彼得·赫尔曼曾经带领自己的研究小组做了一个关于“去他的效应”的实验,目的在于了解人在屈服于诱惑的时候,能不能因为罪恶感而控制自我。
被试者到达实验室时,已经好几个小时没有进食,他们已经到达“饥饿状态”。这些被试者被分成三组,分别对待。
实验人员给一组被试者一小杯奶昔,让他们先缓解一下饥饿感;接着给另一组两大杯奶昔,让他们一次就吃到饱;而最后一组被试者则没有分到一点奶昔,他们仍然处于饥饿状态。接下来,实验人员把这些被试者安排到一间装有各种零食的房间内,里边放着几碗烤薄饼和曲奇,外加一张评价表。实验人员想看看不同饥饿程度的人面对零食的各种反应。被试者想吃多少就可以从碗中取多少出来,吃光碗里的还可以再向实验人员索取。
在不节食的一组被试者中,刚刚喝了两大杯奶昔的人只是吃了一点点薄饼,然后就填了评价表;喝了一小杯奶昔的人,吃薄饼的数量稍微多些;一直处饥饿状态,一点奶昔没喝的人,一下子就吃掉了很多薄饼。这一组人的做法,应该算是正常的反应。
对于节食组的被试者来说,情况就出现偏差。喝了两大杯奶昔的人本来应该是肚子最饱、最吃不下东西的,但是他们的行为令实验人员惊讶,他们吃的东西居然比好几个小时没有进餐的被试者吃的东西更多。实验人员不敢相信,为了进一步证实结论的正确性,他们反复用实验进行论证,结果与第一次实验是相同的。
节食者在心中已经为自己设置好每日的进食量,当他们有一天一旦进食超过了这个限量,就会控制不住自己而食用更多的东西。实验人员把这个行为称为“去他的效应”。就像实验中提到的,节食的人因为在实验中一下就喝了两大杯奶昔,这明显超过了他们给自己限制的食量。
他们知道今天的节食计划落空,所以就会想:“去他的吧,反正计划泡汤,今天先把肚子填饱再说,节食的任务交给明天处理吧。”他们所想反正已经罪恶了一次,就放纵到底吧。他们这样做似乎已经失去了理智。
人们受到“去他的效应”影响,意志力就会失效。为了满足自己一番,就多吃一口,但是多吃之后又会悔恨,接着就更加放纵自己。总之,对于想节食的人来说,这是难以逾越的鸿沟,面对挑战,意志力居然难以抑制冲动。
工作和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从高官忏悔录可知,只要有了第一次贪污受贿,就刹不住车;很多女人第一次失贞,也就随便起来;健身跑步有了第一次管不住自己,往往前功尽弃;简书日更也是如此……

“慎初”(或曰“慎始”),顾名思义,就是戒慎于事情发生之初,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线”。慎初,就是自觉地“不越雷池一步”,不存侥幸之心,一经发现不良思想苗头和出格行为,必须坚决及时“急刹车”制止,避免误入歧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