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做事情没有做成,会说自己“尽力”了。可尽力了怎么会没做成呢?多半是因为没有“尽心”。尽力只是下苦力,尽心才有创造力。只要尽心去做,就可以找到智慧本能,找到创意,找到办法。南辕北辙人那哥们很努力,可是越努力越偏离目标,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未尝不是如此呢?有没有用心想过到底想要什么?
孟子《尽心》篇“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我们先从文字上研究,什么叫做“尽心”?大家平常都会讲的一句话:对这件事已“尽心”了;就是说,一件事情做完以后,成败是另一问题,而去做的人,心总算尽到了。也就是用了所有的精神、心思去做,“尽”就是到底了、到尽头了。依这个观念来解释孟子的话,就是我们把自心的作用,已反省观察到底,然后可以发现人性是什么了。
后来佛学进到中国,禅宗提倡的“明心见性”,也同这里的“尽心知性”的观念有关。佛学的《楞严经》所说的“七处征心”、“八还辨见”,把明心与见性,分为两个层次来解说。乃至玄奘法师所弘扬的唯识法相的最高成就“遣相证性”,也是把心与性分做两个层次。
孟子生活的时代,佛法还没有进到中国,佛法正式进入中国,是在孟子之后八九百年到千年之间。所以孟子是在佛法进来以前,就已经提出来先要“尽其心”,把自己心的根源找出来,然后才可以“知其性”。这是“明心见性”这个词句的根源,能够“尽其心”“知其性”,就可以“知天”。“天”,不是老太太们说“上天保佑”的天,也不是太空科学所研究的那个天象的天,而是包括了形而上的本体与形而下的万有作用;也等于佛法所说整体法界的代号,学问之道就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