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似乎每个人都处于信息焦虑中,微信的未读信息,公众号推送的文章,朋友分享的课程……我们生怕错过了这样那样的信息,忙不迭地看看看,最后却发现我们错过了自己的生活。
停下来想一想,这样看看看,真的有必要吗?
你会发现,其实大多信息与我们无关,真正能起到帮助的更是少之又少。与其在纷繁的世界中迷失自己,还不如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反复钻研。
01
在信息流于表面时,我们可以去求知识的深度。
阅读是个不错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可以一面独自思考;一面在同别人讨论分享中,完善自己的思考角度,把这个问题研究得更深入更全面。
当一个博学的人太难,但能把一个点理解透彻,同样值得喝彩。
具体做法:
1) 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找到一本经典的书籍;
2)在重复阅读学习中反复思考,并通过和别人谈论或写作等输出的方式,倒逼自己把知识转化为思维,并由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3)通过实际的行动去填补和修正自己思考中自己遗漏的地方及错误的地方;
4) 然后不断循环这一过程,强化和完善思维,并更好地运用。
通过细细地来打磨一件东西,就能让我们慢慢忘掉纷繁的信息,让自己真正沉下心来,不被打扰。
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们要“两耳不闻窗外事”,把自己困在某处,我们总会感觉疲倦,而疲倦会让我们更容易焦虑,所以我们还学着适当放松。
02
“至森林和博物馆中去”,是《傅雷家书》中,傅雷告诉傅聪的妙招:在找不到灵感时,要学会把心思转移到别处去,去体验生活,感受自然,寻求突破。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这样的呼吸和节奏。
可如何做,才能不被成千上万的信息俘获,变得焦虑呢?
我们可以这样做:
1)主动去感受自己的焦虑情绪,当它出现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深呼吸的时间,然后有意识地叫停这种状态,开始时可能并不容易,但是训练一段时间,你会发现焦虑是可以被控制的;
2)在日常工作中,要学着给自己空隙,我们可以给自己设置一系列的番茄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给自己一个伸懒腰的时间,方法很简单,但却能让你保持精力充沛;
3)最后,每天给自己一定的关机的时间,学着和自己独处,而不是和信息相处。
当我们在科学的放松中,学着去追求知识的深度时,其实那种信息的焦虑感还没有走远,随时可以回来。
03
所以,我们最终要学的课题是:与时间做朋友,视自己为知己。
我们每个人都是孤岛,我们眼中的世界,其实都是自己思维的产物。外面很精彩,但是自己的内在同样重要。当内心洁净明朗时,我们才能更好更清晰地去看这个世界。
不如试着这样做:
1)每天早上早起半个小时,这段时间可以用来冥想放空自己;
2)找到自己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可以先写下10件,然后一件件去完成,把控自己的节奏;
3)定期清理自己的信息和物品,我们简单了,世界才能变得简单了;
……
生在这个时代,信息已然泛滥成灾,谁都无力阻止;但是焦虑是我们自己给的,只要你不交出人生的方向盘,你的人生依然由你掌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