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我不是药神》刷屏了,这个电影也被各大保险公司不同频度的包场,因为普通人的生老病死,那些平时不能明晃晃说出来的,或者大多数人在心理都拒绝排斥的东西,在电影中都有,看完电影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感受!

看电影之前,舆论说这个电影在中国能通过审核简直奇迹,还有的说广告植入多。看完我很不明白,这样的舆论从何而来,电影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还是颂扬人性中的真善美,影片结尾还不忘赞颂政府的医疗改革体系。而所谓的广告,如果指的是代购印度药之类的,也只能看做被相关人员打了擦边球,民众的舆论环境更加自由。
这样的电影,之所以口碑和票房齐飞,除了制作团队和演员本身的号召力,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戳中了社会的痛点,“触碰弊病”需要勇气和智慧,电影中笑点和泪点,喜剧与现实交相辉映,让人愿意买单。
电影呈现的是普通人的故事,而且也是由真人真事改编过来的。程勇的原型是陆勇,一位慢粒白血病患者,江苏无锡人。从2002年查出患病到2004年开始服用印度生产的仿制抗癌药物“格列卫”,他的病几乎掏空了他所有的家底。很现实的费用问题,他自己服用印度药,并给其他病友推荐,而他在被逮捕时,同样也有很多病友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他免予刑事处罚。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成就了《我不是药神》。电影中的陆勇,不是病人,而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中年油腻大叔,卖保健品,交不起房租,和前妻争夺八岁孩子的抚养权,关键时刻老父亲又得了脑血管瘤,需要一笔钱做手术。在这样被逼迫的情况下,他答应了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的请求,从印度带药回来,500元的成本,5000元的售价,从而获取了巨额利润,也给了无数患者无尽的希望。解决了自己的问题,他上有老下有小,不想坐牢,就解散了团伙,做起了纺织生意,但看到病亡,看到自杀,看到生命的被迫陨落,他的做法超越了普通人,不赚钱甚至自己贴钱又开始给患者找药,这一块有点儿超越了,所以不做点评。
电影中想看着儿子长大的吕受益,因为女儿的病丈夫跑路,而沦落风尘的刘思惠,不想拖累家人的小黄毛,以及说自己不想死的老人,都是鲜明的代表,同时也只是冰山中的一角。普通人的生活其实就是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笑点比较高,泪点比较低,通过看这个电影又一次得到了论证,该笑的时候没笑,该哭的时候大哭。网上关于这个电影的评论很多,关于人性的,关于医疗系统的,关于垄断体系的,我都没看。其实看了又能怎样呢,无非发表支持或者反对的言论,前者点赞,后者吐口水,那么之后呢,生活还是照样过!
人性从来都是善恶并存,“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能力范围内助人助己,相信大多数人都乐见其成。而“生存还是毁灭”从来都不是普通人的问题,也不是能选择的起的,尤其是面对死亡,很多人是抱着无奈和不甘的。
在一则视屏中,采访了七组家庭,面对生病的老人,孩子拿出钱救治都上上限,少则十来万,多则百八十万,而面对生病的孩子,老人的回答是哪怕倾其所有,砸锅卖铁,上街乞讨,只要有希望,就没有上线和底线。这就是现实,有数据显示在农村老人的自杀死亡占比30%,所谓的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因为一直在追求,所以从来都是在路上,社会的“伤疤”,人性的考验,没有经历过的局外人都只是在听故事。
普通人谈医疗改革,就和谈通货膨胀一样,可以高谈阔论,但于事无补,我们的参与度低,也没有话语权,我们不会因为就医难,看病贵,就在家里等死,哪怕是诊所,也会抱一线希望。通货膨胀是国家和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钱放在哪里都会贬值,能跑赢CPI的都算高手,可我们不会因为通货膨问题就不存钱,相反安全感的缺乏,可能让我们想存更多钱,哪怕知道未来不值钱,也安慰自己有总比没有好!
普通人的生活就是这样,在吃喝拉撒中打磨,又在生老病死中挣扎,有一根救命稻草,就愿意紧紧抱住不放。理解和感同身受,终究是两回事儿。就像事故和故事,正反两个字,所经历的却是别样人生!

今天7月8日,是第六个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愿所有人都能守护住现有的美好!
《全国保险公众宣传日——保险,让生活更美好》
2013年——“倾听由心,互动你我”
2014年——“爱无疆 责任在行”
2015年——“一键保险,呵护无限”
2016年——“@保险,一切更简单”
2017年——“远离贫困,从一份保障开始”
2018年——“守护美好,从一份保障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