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情况下,“等待”这件事儿往往跟“希望”一词联系在一起,因为有希望,我们才愿意去等待。
等待是有结果的。等一个人,等一封信,等录取通知书,不管等了多久,不管结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总归是有一个结果的。那么就不算白等。
有时,等待是美好的。母亲等待远方的儿女回家吃饭,一通通电话,一次次张望,眼角的皱纹里总流露着幸福。迟迟不恋爱的少女,目光坚定,等待着对的人出现,一边唱着“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保留着的空位,等一个人出现,拥抱着我的世界”,一边在心里告诉自己“对的人值得我等待,他早晚会来到”。这个等待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但足够美好。

但是,这个世界上,有的等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三年前有一架航班,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天际。三年过去后,这件事已不再是我们的关注焦点,我们的生活仍在继续。但是对于这架航班上乘客和机组人员的家属来说,生活就此改变,一切都不一样了。失踪的是他们的父亲,母亲,孩子,爱人,朋友,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不能放手,只要MH370一天没找到,希望就还在。
马来西亚、中国和澳大利亚三国在印度洋划定12万平方公里的搜寻范围,展开深海声呐搜索工作,但迄今几乎一无所获。至此,澳大利亚方面宣布,在印度洋参与搜寻工作的船只数量已经减至一艘。时间过去太久了,希望也日渐渺茫,人们被逼着承认飞机无故失事的事实,开始放弃等待结果,开始新的生活。但是蒋辉在内的家属,无法放手,坚持等待,他们甚至结伴前往,亲自动手搜寻飞机残骸。
这种等待是该放手却不能放手的无奈。外人看着痛苦,深陷其中的人也痛苦,但是这种痛苦的等待,或许是支持他们勇敢活下来的希望。“找着找着,就找到了呢,就知道发生什么了。”

“十五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自己是个父亲。”这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失孤》中的一句台词。因为儿子两岁时被拐卖,父亲雷泽宽就踏上了漫长的寻子之路。整整十五年,骑坏十几辆摩托车,到过近百个城市,在全国十三亿多人口中找一个人,这是作为一个父亲的执着等待,等孩子回家。
在外人甚至亲人看来,“别找了,找不到了,再生一个吧”。他知道别人是在为他着想,但是他不能,他做不到,“只有在路上,我才觉得对得起儿子。不管他在哪儿,我想让他知道我在找他”。他的家人也做不到,他们都在努力等待孩子回家。“我老母亲,今年七十二岁了,每天记天气预报,练脑子,就为了等孙子回家”,雷泽宽指指太阳穴,鼻子一酸。
我国拐卖、丢失儿童的现状严峻,每年备案事件有几千起。这意味着每年,每月,每天,全国每个地方,都发生过、正在发生着,拐卖、丢失儿童事件。同时,这也意味着有成千上万个家庭,在无数个日夜里,处于等待孩子的煎熬中。如雷泽宽所说“她们中,有的疯了,有的死了”,她们中每一个人都在等待孩子,直至等来那一天,直至死亡。
这样的等待无异于慢性自杀,哪怕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哪怕等不来结果,她们也等会下去。若问:“与其痛苦,为何不能放弃等待,开始新的生活?”我想,虽然痛苦,但至少活着,心还活着,爱还活着。若是放弃等待,那无异于是剥夺了他们活着的权利。

等待是美好的事,有希望,有结果,所以等。
等待是慢性自杀,没有结果,但等待是活着,是存在的理由,所以也要等。
“等吧,等着等着,就有结果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