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想富多植树,少生孩子多养猪。八十年代初期,这一谚语,不知不觉在湘北地区流传开来。养猪,在农村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养猪,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喂一头猪至少解决两亩田的农家肥,而这肥,无非是冬天多垫点草,夏天多喝点水,让猪崽再多撒上几泡尿。
李家湾,在当地算是个大村,前后左右住着两千多人,除了种点稻谷,也没有别的门路,于是一个比一个,兴起了养猪热,男人下地干活,女人在家带娃养猪。猪有放养的,有在院子里的树下拴养的,也有在猪笼里圈养的。
有一天,大奎家放养的猪崽,刨了杨寡妇家的菜园子,两家为此大吵大闹,周围挤了不少人,有来看热闹的,有来劝架的,也有不怕事大来煽风点火的。
杨寡妇拽着猪尾巴,要求大奎给她赔大白菜,大奎媳妇扬起锄头,把猪拉在杨寡妇菜地里的一泡屎勾起来,那猪尿已经渗入菜园地里,怎么办?大奎媳妇硬要郭队长讨个说法。
这可为难了前来调解的郭队长,郭队长一生气,规定凡是没有猪笼的,一律不得散养,并要求限期整改。

此令一出,可火了单身汉苟瓦匠。苟瓦匠好几月,没有出去做瓦工了,对农活儿不懂也没心思学,整天窝在家里不干活,偶尔去东家砌一下围墙,又去西家补补漏,尽干些杂活儿。
苟瓦匠做泥瓦工的活,绝对是一流。大砖用在哪小砖用在哪,不用比划,一看就知道,就连砍下来的边角余料,能塞在墙上的,绝不丢在地下,从不浪费主人家的一块料。
苟瓦匠砌墙,一般不用拉线吊挂,砌得笔溜直;还有那活子墙,更是砌得密不透风。这下可急了,那帮趴墙角的单身汉,他们有事没事就爱偷听,大姑娘小媳妇在房间里洗澡,可就是,听得见瞧不着,干瞪眼。
据说苟瓦匠的手艺,是十几岁时从他父亲那儿学过来的,学成不久,父亲就去世了。苟瓦匠不仅房盖的好,盖的猪笼更好,不仅冬暖夏凉,更是不怕风吹雨打。最主要的是,苟瓦匠盖的猪笼养的猪从不刁嘴,膘肥体壮。
杜家人多,想吃肥膘肉多点,那就给杜家建育肥的猪笼,养出来的猪,肥肉至少三指厚,让人吃得满嘴冒油。王家只有一个千金,要猪瘦肉多一点,好用来剁饺子馅,只见那肥膘肉,绝对不会超过一指。
不久,苟瓦匠修猪笼远近闻名,每次修到关键地方,苟瓦匠就装神弄鬼,想骗点吃喝。只见苟瓦匠点上几柱香,双目紧闭念念有词,突然间,用一把尺刀这里砍一砍,又爬到梁上敲一敲。末了再吩咐主人,要装三升大米带回去做法。
三升大米呀。苟瓦匠没活的时候,一天只吃一顿,要是再没活了,就往大米饭加南瓜熬成粥喝。苟瓦匠的日子,还真就是这么过来的。
那天,大奎找上门来了,说要盖两间大点的猪笼。苟瓦匠兴奋的不得了,心想若是遇上阴雨天,这点活,没有个十天半月,没得完。
天没亮,苟瓦匠就睡不着了,苟瓦匠摸着瘪瘪的肚皮,又喝了一大碗水。苟瓦匠又想,早上懒得弄早餐吃,省一顿是一顿,等到了中午在大奎家,连中打晚一餐解决。
苟瓦匠对菜没什么讲究,但必须餐餐有酒,哪怕就着点咸菜萝卜干,慢慢的同主人家边吃边喝,边喝边聊,时间就能一点点的过去,能多吃点饭,晚上回家就不用吃饭了。
苟瓦匠吃饱喝好,开始干活了。吃饭耽误的功夫,他会在手脚上赶回来。如果去哪家没酒喝,苟瓦匠就会磨阳光,在修猪笼的时候,施点法术,只见那些猪吃喝拉撒全在一块,不讲卫生,要么那些猪,整天没日没夜地叫唤。
杨寡妇见大奎家的猪,不到两月就养的白白胖胖,便托人找来苟瓦匠,要建一排猪笼搞养殖。为给杨寡妇赶工期,苟瓦匠索性住在杨寡妇家里,一日三餐全在杨寡妇家里吃,时间一长,二人不禁日久生情,就睡在了一起。
苟瓦匠一生无儿无女,对杨寡妇一对儿女视如己出,抚养成人,杨寡妇的儿女对苟瓦匠的养育之恩,感激不尽,并且关爱有加。
又过了些年,李家湾的年轻人,陆陆续续走了出去,他们或经商或务工,总之进了城买了房,只剩下那些老人们,依旧守在那片黄土地,一年又一年。
日落的时候,苟瓦匠喜欢挽着老伴,在李家湾转转,看到一间间,当年自己修建的猪笼,有的爬满了藤蔓,有的断了床椽,没了瓦片。
但那墙壁,依然还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幸福的陈年往事。
网友评论
友友的插图,很有意思,那猪用绳子拴着腿,就那么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