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不同的人生标杆,并为之努力地去追寻,在这样的过程中,去实现自我价值和某个身份认同。当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阅历的积累,我们会更愿意敞开自己,与人分享或积极地沟通,去发现和接纳彼此的“不同”,很感谢,我如今就做这样的工作,每天去接待不同的家长,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学校,另我感到很欣慰的事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蒙氏教育,并相信她在儿童教育方面,会带给孩子更健康地成长。的确,我与学校的老师所比,远远不及,虽然之前一直在从事教育,但理念各不同。在怀我女儿的那年,经朋友推荐了一本哈佛大学典藏版的EDUCATIONAL SET OF MARIA MONTESSORI, 研读后,让我折服,她的理念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相信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内在的精神,这股神似的力量可以不断去完善、修补生命过程中地成长,这何其伟大!在这里,突然特别想分享一件事:在3-6岁的一个混龄班上,有位孩子每天他都会选择切鸡蛋、剥核桃这样形式的工作,孜孜不倦地工作了半个学期,终于有一天,他娴熟地用工具夹开核桃,整理好垃圾,放回工具,端了小碗坐在桌前安心、笃定地吃着“作品”,面容快乐而满足。他,只有三岁。真的,当我看到这一幕时,很感动。在我们的教育里总是催孩子“快点、快点”、“到下一个活动环节了,快收起来……”等等,这样的教育充满了焦急,我们没有时间等待孩子把手中的工作完成,并坚硬粗辱地打断了他们原本可以自己养成的“有始有终”的行为习惯。的确,蒙台所利理念,在上海驻足、发展时间并不长,而且起源别国,如果能把她和我们的文化和教育做到取其精华,互通互融,会更好地为我们孩子地成长,提供健康地方式或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