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法住法位》第一节
慧云记于2017年11月24日
读原经:
杂阿含经64经:如果解脱“我”、“我所”则断五下分节(贪、嗔、身见、戒进取、疑)。如何从凡夫搭配解脱。从五蕴淡、无常、空、苦中去体会。
重点:
1.我、我所:把受想行识当成是我或者我所。我代表一种“主宰”,掌控的能力。如果五蕴有我,则我不愿意生病,我不愿意死,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是可以控制自己的五蕴身心的。
2.所有的东西都无法掌控,我们以为自己能掌控五蕴身心,其实是它们在掌控自己。
3.怎么才能不被五蕴身心掌控呢?
首先要有应急措施,先止住那份执取的惯性,然后通过慢慢熏习法去改变,扭转势头。刚则易折,欲速则不达。修行一定是一个慢长的过程,修行更是需要有人来带领的。随业,随其自然只是任性(任由惯性)。结合前面学的发的普遍性和学法的方法——四预流支来巩固今天的学习。
4.生命是无明的惯性造成的。菩萨未因,凡人未果。智慧的菩萨会去因上努力,而凡人只会沉迷于结果。
5.无常引发苦,苦产生无我,无我自然就非我,非我所。
6.是法住法位,世间常相住——先得住法,后得涅槃。
7.只有对法有确切的认识,才能对佛教产生正信。人生难得,佛法难闻。末将容易得,当做等闲看。
法很重要。心种有法,生命才有意义、生命才有方向、身心才能洒脱、生死才能无惧。
8.学习法和读书一样,先理论后实践。先把书读薄,拎出重点和体系。细的东西需要身心体会,实践需要时间。
9.四果:
一果:须陀洹果——破身见,戒进取,疑,证初果,初入圣人之流,死后七次往返人间。
二果:斯陀含果——破身见,戒进取、疑、贪瞋断。
三果:阿那含果—破身见,戒进取、疑、贪嗔断。
四果:阿罗汉果——破身见,戒进取、疑、贪瞋断、无明慢、色爱,证初果,解脱生死,无有后有。
10.五盖十结:
五盖:贪瞋、掉悔、昏眠、疑。
五上分结:无明、慢、色爱、无色爱、掉举。
五下分结:贪、嗔、身见、戒、禁取、疑。
断五下分结,需先断五盖。
11.如何从凡夫到解脱。把握无我观,扫除迷惘,熏习正思维,法随法行。
12.平时如何练习离爱,用生命去体会,做试验,当离欲的力量强起来的时候,慢慢就会脱开。
13.对于死的思考。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身体只是依业报而住世,只要通过正常的渠道,努力了,身体的健康与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内心的烦恼苦迫离开了没有。平时多思考相关问题,当死亡真正来临时也不那么畏惧了。
14.关于生命的思考。
我们的生命,仅是因果相继的生命之流。
它是刹那生灭,生灭刹那的每个瞬间都在无常着。
由于无知,无明,不懂缘起,无我的真义,因而产生了爱的执着,染著自体爱与境界爱。由于爱染所以执取追求,引起了业果而不得不生,进而不得不死。
15.明觉
有益明觉、合适明觉、方法明觉、无痴明觉。发脾气,使手段,不违背法和世间准则和法的规律,不在于观察现象本身,而应该看到背后的根本原因。
16.无我的内涵。
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作者和受者。所为的众生只是假名而已。这才是佛法中“无我”内涵。《长阿含经》“若学决定法,知诸无我法”
17.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乐受的时候我们执着,当发生变化的时候大苦则来,乐受的状态随时间的流逝而有变化。这一切都是因为无明导致的。真正的乐是寂灭为乐。
18.如何见法。
通过无常、苦、无我的观察,了解一切都是依缘而生、随缘而散,了解缘起。认识宇宙正命的真相。
把握的那个下生命的解脱之道,把执取识的执取力给放下、淡薄,这个识一旦当下染艾执着,则是破无明而明生。
这个识就“不住东方,不住南西北方,不住四维上下,名为除欲、名为见法,名为涅槃。”
19.色不贪,识也不贪。随着对法的深入修学。养成下意识的惯性,经过无数次正确的演练。
20.轮回的原因——色受想行识是有我、有我所的。
21.攀缘四时住。
22.识不住四方,我们不会住在六根触六尘中,不会于里面去抓取。
课后思考:
1.如何见法,如何从凡入圣。
2.理解无我的内涵。(不管好的坏的都不会执取。)
3.如何理解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是苦的。(都是无常的)
4.生病的时候如何去面对。(因生努力,果上随缘)
5.如何理解发脾气。——现象与本质的差别。
(下节课做重点复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