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天生具有优越性,不同方式之间实在没有可比性。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选择做一名极简主义者,只不过是个人经历、意志的体现。而对于每一个极简主义者来讲,对“极简”的诠释和应用也不尽相同,这本身也与极简主义生活所倡导的理念相符合。所以,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为明朗,而不是引发争论去说服他人。
机缘巧合——我为什么决定做一名极简主义者
极简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设计理念和艺术风格,它对人们来讲,更是一种追求幸福的生活方式。
2015年10月,我完成了一次梦寐以求的旅行——川藏线骑行。完成这次旅行之后,做出一个可能是这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做一名极简主义者,过一种尽可能没有边际的大生活。
为了完成这次旅行,我做了充分的物资准备。到最后却发现,若是把自己准备的所有东西都带上的话,根本无法完成这次旅行,自行车驮包放不下这么多东西。所以,第一次精简装备完全是以驮包容量有限为缘由的。
第二次精简装备,已经是骑行第四天了。所有的行囊让我不堪重负,屡屡出现想要放弃旅行的念头。在到达理塘县的那天晚上,我决定将自己认为不必要的东西从理塘寄往拉萨。这次精简是以减负为缘由的。
再后来,到达所波大叔青旅的那天晚上生了场病,整夜没睡,为了不和路上的同伴走失,带病骑往巴塘县和他们会合。说来奇怪,很多时候疾病会让人想清楚很多事情,于是我决定第三次精简装备:把旅行必需品集中放在左侧驮包,不必需的物品放在右侧的驮包。在之后的旅行中,右侧驮包的物品基本没用过。事实证明,这次旅行我准备的三大包东西,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东西是真正的必需品,其他的都成为了负担。
自此以后,我的心里对于旅行的定义发生了极大的转变,旅行成为一种可以创造惊喜的加速成长方式。当然,很多人认为旅行无用,我认为也有道理。如果切身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旅行并不能带来像工作和学习一样实质性的成长,即便旅行确实能够给人带来成长,这种成长也是不确定发生的,无法预料的。花钱买体验,并非人人都可以接受。我们能够做的,是尊重和包容每个人的不同观念和选择。
简单生活之美
后来,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对我的触动比较大。(这个事情也符合创造惊喜的方法论:当一个人开始对某个领域产生兴趣之后,这个领域的很多知识和事物会神奇地开始向这个人靠拢,或是当一个内心有爱的时候,会神奇地发现身边有很多值得去爱的人和事。惊喜确实是可以创造的,和所谓的运气没关系。)
后来找到了这篇文章的出处,原文是一个叫格雷厄姆·希尔的美国人写的(LifeEdited.com和TreeHugger.com的创始人)。作者十几年前卖掉自己的创业公司赚了一大笔钱,买了一个大房子和许多东西,甚至还雇人为他采购。但他发现,他消费的这些东西最终消耗了他。他并没有因此变得快乐反而增加了负担。他花了15年时间领悟生活的真谛:简单的生活才能富足。现在他住在纽约一间40平米的公寓里。在这篇文章中,抛开作者创业赚钱的经历,有几个观点引发了我对生活的反思:
“这些东西最终掌控了我的生活,或其大部;我消费的这些东西最终消耗了我。”
“我花了15年时间、一场伟大的爱情和许多次旅游,才最终处理掉所有那些我曾收集的不必要的东西,从而以更少的物品,来体验一种更大、更好、更加富足的生活。”
“我的房子和我的东西成了我的新雇主,它们给了我一份自己从未申请过的工作。”
“物品会拥有一种排挤情感需求的趋势,而它们本应是用来支持后者的。物品常常在占据物理空间的同时,还会占据精神空间。”
“我仍旧是一名终身创业者,而我最近的项目是设计精巧构筑的小型房屋......我的空间很小,我的生活很大。”
文章中文译名:《简单生活之美》,有兴趣的话可以网上搜索阅读。
从这以后,开始关注和阅读关于“Minimalism lifestyle”的书籍和文章,阿珂也推荐了一份书单给我。在践行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这样的生活方式非常适合自己,机缘巧合之下,最终将“Minimalism lifestyle”确定为自己的信仰。信仰自己的信仰,如那些磕长头朝拜的藏民一样虔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