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凡之路》电影观后感
《不凡之路》这部电影中的男主角文森特患有图雷特综合征,患者脑神经紊乱,身体肌肉会不自主地抽动,有时伴有咒骂与吐唾沫。母亲去世后,文森特的病情越发严重,与儿子疏远已久的父亲将他送进一家由罗丝医生管理的治疗中心。在那里,文森特认识了患有强迫症的室友阿历克斯,以及患有厌食症的女孩玛丽。为了纪念文森特去世的母亲,三人偷了罗丝医生的车,穿越整个加州,直向海边驶去。三人“各有各的问题”,一路状况不断,也有发现自我,开启友谊的温情片段。与此同时,发现三人出走的罗丝医生与文森特父亲也合开一辆车,紧追在后。影片最后,三个“各有各的问题”的人竟然神奇般的自我疗愈了。
A:电影中文森特患有图雷特综合征,图雷特综合征一般在幼年出现,常以简单的抽动开始(抽动反复出现,这是一种没有目的的肌肉抽动),逐渐发展为突发的复杂运动,包括声带抽动和突然出现的痉挛性呼吸。声带抽动的最初表现为喉鸣或喊叫,以后可发展为强迫而不自主的咒骂。
病因:图雷特综合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男性患者比女性多三倍。目前还不知道本病的确切病因。但人们认为可能与脑内多巴胺或其他神经递质异常有关(神经递质是用来传递信息的一种物质)。
症状和诊断:许多人有简单的抽动动作,例如反复眨眼。这是一种习惯性动作,可自行消失。图雷特综合征的抽动比眨眼动作更为复杂。患图雷特综合征的儿童可重复地将头部由一侧转向另一侧、频率眨眼、张口及伸长颈部。更为复杂的动作包括捶打、踢腿、喉鸣、喷鼻及哼鸣声。可出现猥亵行为或言语,一般在谈话过程中出现。病人可能重复刚听见的词句(模仿语言)。有的病人能暂时抑制某些抽动,但感到有一定困难。另一些人则难以控制其抽动。在情绪激动时,抽动会更频繁和明显。
过去,图雷特综合征的病人在社会上常受到歧视。他们被关起来或受到孤立。人们甚至认为他们被魔鬼附身。许多病人出现强迫、攻击和自伤行为。儿童常有学习困难。目前还不清楚,这些现象究竟是由疾病本身引起或是由于患病后的精神压力所致。
治疗:1、药物,早期诊断有助于患儿的父母认识到上述异常行为是由疾病引起,而不是故意调皮或恶作剧,从而避免了对患儿的惩罚。虽然本病不是精神病,但抗精神病药物对抽动有抑制作用。最常用的是氟哌啶醇。本药虽然有效,但有副作用,如强直、体重增加、视物模糊、嗜睡、反应迟钝及思维迟缓。哌迷清是另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其副作用较氟哌啶醇少。氯压定虽然不是抗精神病药物,但可以控制焦虑、强迫观念及行为。与另两种药物相比,副作用较少。氯硝安定是一种抗抑郁药,对图雷特综合征的疗效欠佳。
2、行为治疗,包括习惯反向训练、正性强化、自我监督法、松驰训练、消极练习法。
B:电影中阿历克斯患有强迫症,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约2/3的患者在25岁前发病。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所做的全球疾病调查中发现,强迫症已成为15~44岁中青年人群中造成疾病负担最重的20种疾病之一。另外患者常出于种种考虑在起病之初未及时就医,一些怕脏、反复洗手的患者可能要在症状严重到无法正常生活后才来就诊,起病与初次就诊间可能相隔十年之久,无形中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对强迫症的重视,早发现早治疗。
强迫症就是一种较多的常见心理障碍。不同人群中患病率在1%~3%之间。
病因: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等。强迫症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表现为过分的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表现得难以适应。患者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
另外,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在神经-内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乱,造成诸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
临床表现:强迫症的症状主要可归纳为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又可以分为强迫观念、强迫情绪及强迫意向。内容多种多样,如反复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碰到脏的东西会不会得病,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站在阳台上就有往下跳的冲动等。强迫行为往往是为了减轻强迫思维产生的焦虑而不得不采取的行动,患者明知是不合理的,但不得不做,比如患者有怀疑门窗是否关紧的想法,相应的就会去反复检查门窗确保安全;碰到脏东西怕得病的患者就会反复洗手以保持干净。一些病程迁延的患者由于经常重复某些动作,久而久之形成了某种程序,比如洗手时一定要从指尖开始洗,连续不断洗到手腕,如果顺序反了或是中间被打断了就要重新开始洗,为此常耗费大量时间,痛苦不堪。
强迫症状具有以下特点:
1.是患者自己的思维或冲动,而不是外界强加的。
2.必须至少有一种思想或动作仍在被患者徒劳地加以抵制,即使患者已不再对其他症状加以抵制。
3.实施动作的想法本身会令患者感到不快(单纯为缓解紧张或焦虑不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愉快),但如果不实施就会产生极大的焦虑。
4.想法或冲动总是令人不快地反复出现。
检查:完成相关体格、精神及辅助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诊断:诊断应根据病史、精神检查、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排除由于器质性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而引发的强迫症状,依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强迫症的诊断标准,要作出肯定诊断,患者必须在连续两周中的大多数日子里存在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或两者并存。这些症状引起痛苦或妨碍活动。强迫症状需要符合临床表现中的四条特点。
鉴别诊断
首先需要鉴别正常的重复行为,以免草木皆兵、诊断扩大化。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些重复行为或有既定顺序的动作,比如离开家前会反复拉两三次门以确保门关上了;刷牙总是会按照先用左手拿杯子装水,再用右手取牙刷,接着用左手挤牙膏的顺序进行。一般这种习惯行为是为了提高效率,并不让人感到痛苦,也不影响正常生活。而明确有强迫症状的患者则需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精神分裂症
该病患者也可产生强迫症状,但往往不以强迫为苦恼,更不会主动寻求治疗,强迫思维的内容多怪诞离奇且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一般容易鉴别,但严重的强迫症病人有时也可伴有短暂的精神病性症状,应注意辨别。
2.抑郁症
该病患者可出现强迫症状,而强迫症患者也可产生抑郁情绪,鉴别主要是识别哪些是原发性的症状、出现在先。
3.焦虑症
两者都可有焦虑表现,强迫症的焦虑多因强迫思维的反复出现或强迫行为无法实施而出现,相比之下,焦虑症的焦虑可以是无缘无故、缺乏特定对象的。
4.药物引起的强迫症状
一些药物,如氯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可引起强迫症状,但患者并不感到苦恼,停药后症状逐渐缓解消失。
5.器质性精神障碍
大脑某些部位的器质性病变,如出血或梗死可出现强迫症状,所以在诊断时询问相关脑血管疾病病史,完成头颅磁共振等相关辅助检查是相当必要的。
治疗:
虽然强迫症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依据现有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发病不仅与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有着莫大的联系。因而不论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对缓解患者病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心理治疗
强迫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其发生机制非常复杂,具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其心理机制可能千差万别。在心理治疗中,治疗师通过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帮助其发现并分析内心的矛盾冲突,推动患者解决问题,增加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重塑健全人格。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包括:精神动力学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及森田疗法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强迫症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思维阻断法及暴露反应预防。思维阻断法是在患者反复出现强迫思维时通过转移注意力或施加外部控制,比如利用设置闹钟铃声,来阻断强迫思维,必要时配合放松训练缓解焦虑。暴露反应预防是在治疗师的指导下,鼓励患者逐步面对可引起强迫思维的各个情境而不产生强迫行为,比如患者很怕脏必须反复洗手以确保自己不会得病,在暴露反应预防中他就需要在几次治疗中逐步接触自己的汗水、鞋底、公共厕所的门把手及马桶坐垫而不洗手,因患者所担心的事情实际上并不会发生,强迫症状伴随的焦虑将在多次治疗后缓解直至消退,从而达到控制强迫症状的作用。
2.药物治疗
强迫症的发病与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5-羟色胺系统功能的紊乱。目前使用的抗强迫药物都是抗抑郁药,其特点就在于能够调节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改善强迫症状的作用。使用比较多的主要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TIs),包括氟伏沙明、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西酞普兰等,及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必要时临床上也使用心得安及苯二氮卓类药物辅助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失眠。对于难治性强迫症常联合应用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等作为增效剂提高疗效。同心理治疗一样,药物治疗的疗效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一般的SSRIs类药物需要10~12周才能达到充分的抗强迫作用,且如果治疗有效仍需维持用药1~2年以巩固疗效。
3.物理治疗
对于难治性的强迫症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性采用改良电休克及经颅磁刺激。神经外科手术被视为治疗强迫症的最后一个选择,因其存在痉挛发作、感觉丧失等不良反应,必须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患者应在经过三位精神科主任医师会诊后再考虑是否手术。
C:影片中女孩玛丽患有厌食症,神经性厌食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属于精神科领域中“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一类。其主要特征是以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和发胖为特点的对体重和体型的极度关注,盲目追求苗条,体重显著减轻,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如女性出现闭经。严重患者可因极度营养不良而出现恶病质状态、机体衰竭从而危及生命,5%~15%的患者最后死于心脏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继发感染、自杀等。
治疗:
神经性厌食症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及加强营养护理的管理。
治疗原则:对AN患者良好的治疗需要多学科专业人员之间密切合作,包括营养学家、内科医生、儿科医生、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社工等,也需要与患者和家庭之间的紧密合作。具体如下:
1.激发并维持患者的治疗动机。
2.恢复体重,逆转营养不良
门诊、日间医院和住院都能使患者体重恢复,凡符合入院指征的患者需住入综合性医院或精神科病房,住院治疗后应继续门诊治疗。
3.采用不同治疗方式相结合综合性治疗,并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针对患者对体形和体重的过度评价、他们的饮食习惯和一般的心理社会功能进行治疗,包括:心理教育、支持治疗、营养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自我关怀小组和支持性小组。
(1)支持治疗 目的是挽救生命,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主要包括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平衡失常,给予足够维持生命的能量,消除水肿,解除对生命的威胁。
(2)营养治疗 目的是恢复正常的体重。营养治疗特别是饮食的摄入应从小量开始,随着生理功能的适应和恢复,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初始阶段给予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根据不同的病情也可选用流质、半流质或软食等。保证足够能量、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的摄入,促使机体功能恢复,体重逐渐增加,恢复其正常的体重水平。
(3)药物治疗 在AN疾病的不同阶段对药物的要求不同,急性治疗期主要强调快速而有效的体重增加,而维持治疗期的作用是防止疾病复发。目前的药物治疗手段主要通过缓解强迫(如氟西汀)、改善抑郁心境(各种抗抑郁药)、减轻某些躯体症状如胃排空延迟(西沙必利和甲氧氯普胺)及治疗对自身体重和体形的超价观念或近妄想性信念(选用抗精神病药)达到进食和增重的目的。近年来发现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如氟西汀,可预防AN复发。
(4)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对18岁以上起病的慢性成年AN患者疗效较好,具体内容包括: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对AN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解释、心理教育和营养咨询,使患者了解其疾病的性质,认识到科学、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其主动、积极参与治疗;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和自立感,使其在治疗计划中负起个人责任,矫正患者饮食行为,最终战胜疾病。
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适合于有心理学头脑、能够体察自己的情感、能够通过领悟使症状得到缓解、能建立工作联盟的AN患者。对AN患者的精神动力性理解是精神动力性心理治疗的核心,是对患者进行各种心理治疗的基础,AN患者的厌食行为其实是患者无法解决的潜意识冲突的外在表现形式。
家庭治疗适于起病较早、病期较短的青少年AN患者。家庭治疗的观点认为AN的症状并非仅仅是个体的症状,而可能是整个家庭的病理问题在其个体身上的反映,家庭治疗的工作在于,引发家庭的健康力量,将患者的进食障碍问题转化为家庭关系问题,改变失功能的家庭模式,最终改善进食障碍症状。
认知行为治疗(CBT)适合年龄较大的一些患者。有报道认为CBT治疗AN有效,且对恢复期患者有防复发作用。CBT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增加体重、规律地饮食、重建动力和恢复月经,更多的要检验其厌食症状发展的特殊生活饮食,这样可以给出治疗的建议。
团体治疗可在医院的门诊和病房开展,可以让AN患者和其他类型的摄食障碍患者、肥胖者甚至其他问题的青少年一起参加,可以设定一些特定的专题让青少年一起讨论。
4.采用强制性治疗
仅用于极少数病例,当患者的精神病性或躯体状况对生命造成威胁,而患者又拒绝住院治疗,必须首先考虑。
通过观看这部电影,了解了图雷特综合征、强迫症、厌食症状,丰富了对心理学的一些知识,并且知道了上述疾病对人体伤害很大,如果身边有遇见相关患者,要劝其家属积极治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