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探讨一下“我们到底要什么”的问题。
我不确定有多少,但我可以肯定的是一定还有朋友在这个时候依然在迷茫接下来要干嘛:考研?出国念?直接就业?考公?
我想说的是,无论选什么,都尽快订下来然后再为之努力,因为没有人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所以与其纠结迷茫蹉跎岁月不如先把该付出的努力做了,再去看结果。
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
就着考研的问题来谈,“要什么”的问题,无非是一个院校一个专业。
从目前身边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是想换一个比现有学历更拿得出手一点的敲门砖;也有一部分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再续(浪)两年——那么这部分同学可能就需要更看重成功率,综合考虑自己的水平,选一个风险低一些的学校;
而另一部分同学,是为了证明自己/有着很大梦想/高考不服/单纯想再念几年书钻研一下专业的,我想先问一个很欠打的问题:有没有二战的觉悟。
我当然不希望各位二战,可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我们有没有非这所院校这个专业不去的决心。
在这还有近十个月的时光里,我们必然会遭遇困惑,遭遇自我怀疑,遭遇懈怠和挣扎——看见别人拿了好的offer/公务员考上了/出国准备好了,在早期的备考难免会出现情绪波动,抑或是压力很大的中后期;或者是在日常复习中每天都会遭遇的形形色色的诱惑:不停刷新的信息源,新上的电影,新出的美剧...
外面的世界总是很精彩的。
所以在这趟苦修中,我只有一点想分享给我的朋友——做减法。
在每一次自己将要向及时反馈妥协时,都去问一问自己:是真的需要,还是单纯的享乐主义和逃避主义在作祟。
在欲望不可避免的出现时不要回避,直面它,感知它,并冷静地对抗它。
但都知道凝视深渊久了,总会陷进去。
所以所谓“断舍离”,面对冷不丁冒出的诱惑,当“断”——用电脑学习时,面对突然出现的弹窗,即使上面写着无比吸引自己的八卦,也要能够淡定的把网页关闭;看见突然冒出的外卖信息,也要理性地选择最终午饭的内容。
而在诱惑没出现之前,则完全可以选择“离”——学习的时候就断网/关闭手机的娱乐功能,逃,往往比打要来的更省力。**

因为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敌人到底有多强大——例如我今天午间手贱点开了先前加入的新媒体写作的微信群爬了楼,看到自己错过的写作机会和稿费,以及当时不舍得花钱只买了半年的会员,对比如今翻了一番的年费——那种心理的落差直接把我在最应该摒弃杂念的时候击垮了,笔直性地躺尸了一个下午,只留了明天不到一天的时间给自己做最后的考前冲刺。
过滤收到的信息,在形形色色的干扰面前不动如山,需要我们牢记住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而这条通往精神强者的路途,我想还有很长的距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