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
由天津“抢人”、计生政策变迁引起的思考

由天津“抢人”、计生政策变迁引起的思考

作者: 麦田风景线 | 来源:发表于2018-06-03 21:27 被阅读243次

                   

最近几天西安和天津等城市的“抢人”大战进行得如火如荼,抢占媒体头条,赚足了人们的眼球。

尤其是天津,贵为三大老牌直辖市之一,居然肯放下身段,以近乎零门槛吸引人才落户,让70年代出生的我不禁感慨万千。

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户口对一个人的命运有着几乎决定性的影响。那个年代,农村和城市存在着巨大差距,一纸城市户口几乎可以决定一个人一辈子的命运。小时候,农村的父母激励孩子努力学习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不好好学习,以后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就只能戳牛屁股。”(赶着牛车干农活的意思)。

其实,不用父母用这种直白生硬的话去激励,从小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应该知道,6月天里在阳光下收割麦子时的暴晒、晚上熬夜给麦子脱粒时满嘴满鼻子灰尘是什么滋味,还有9月收玉米时胳膊和腿被玉米叶子划出一条条红痕时又疼又痒的滋味。金黄色的麦浪、绿油油的玉米地,现在成为摄影师镜头下的宠儿,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没有丝毫的浪漫和美感,只意味着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农村和城市户口,不仅仅是一项制度,客观上也成为了社会阶层的划分方式。已故著名作家路遥的名著《人生》和《和平凡的世界》对那个年代的城乡差距,农村青年在社会阶层固化、上升通道匮乏的残酷现实面前的挣扎和无奈做出了精彩而深刻的描述。

在那个年代,经常听说村里某某家里模样俊秀的姑娘小伙,为了跳出农门,选择与有城市户口但身体或样貌有缺陷的人结婚的事例。

谁曾想到,20多年后,曾经高不可攀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户口已经跌下神坛,变得几乎唾手可得。

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车轮面前往往是脆弱而无力的,有几人能看穿以后的时代发展,避免被政策和时代碾压?

**强制引产的鲜血还在,计划生育却要寿终正寝**

据彭博社5月21日引述消息人士报导,中国正在研究全面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很多人对这个消息不以为然,就算是真的取消了,相信也不会引起多大反响。

因为前几年虽然放开了二胎政策,但高涨的房价和不菲教育费用让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生,对于60后和70后来说,年龄已经不小,无论从优生角度,还是照顾孩子的体力来说都已经几乎不可能。

根据统计局数据,截止2016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这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前些年推动经济发展的人口红利已经消失殆尽。

计划生育政策可以说是影响了几代人。前些年,一些农村的墙上还写着 “上吊给绳,喝药给瓶”、“该流不流,扒屋牵牛”这样让人触目惊心的宣传标语。基层的计生干部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现在在互联网上搜索,还能看到2012年发生在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一个怀孕7个月的孕妇被计生干部强制引产的惨剧。这前后不过五六年时间,政策的转变就像天变脸,但被影响到的个人则是用一辈子时间也难以抚平的心里伤痛。

与任何权力一样,计划生育政策也成了某些计生干部寻租获利的工具。村里有钱的人,或与计生干部关系好的,生二胎是不受处罚的。而那些本该算是正常生育的,却又需要走门路、给好处才能给孩子上户口。我有一个亲戚,女方找的老公是年纪稍大的中年人,前妻育有子女。但女方是初婚未育,最终给孩子办准生证时也是费了很大一番周折。

**优等生上中专,工作没几年下岗**

前几天去看一个朋友,闲聊间说起当年一位读了中专的同学。当年他是尖子生,初中毕业没有上高中,选择了读几年毕业后就能工作的中专,谁曾想工作没几年就赶上工厂倒闭和下岗潮,终究难逃时代变迁的碾压。

现在的80后和90后可能对中专这个词比较陌生,对于70后来说,当年能上中专的都是绝对的尖子生。因为那个年代普遍家里比较穷,尤其对于农村的学生,下面还有弟弟妹妹,读了两三年中专就能有个铁饭碗,而读三年高中如果考不上大学还是要回家务农。所以,那个年代很多优秀的学生都去上了中专。我接触到的事例数量有效,不知道他们后来的命运如何,但也大体可以想象。

最近几年去银行办事,发现以往熙熙攘攘的营业大厅不知何时已经变得门口罗雀。支付宝、微信还有其他互联网金融公司对银行业的冲击显而易见,如果不是央行拿政策压着,估计对银行业的冲击会更大。反过来看,如果不是科技创新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和颠覆,现在你我去银行可能还要拿着排在100开外的号,焦急又无可奈何地等着叫号。

银行业是躺在赚钱,银行的工作自然也是让人眼红的香饽饽。很多有门路的在子女毕业后,都动用一切关系把孩子塞进银行工作。谁也想不到互联网断了银行的财路,让这个以往的金饭碗褪尽光彩。

前些年看不懂《霸王别姬》,只记得程蝶衣压抑而无从表达的爱,还有林忆莲和李宗盛那时而幽怨、时而悲壮的歌声,。年过40以后重看,才看懂了恢弘的社会背景下个人的滴滴血泪。程蝶衣、段小楼经历了万人瞩目的大腕儿明星、受人唾弃被批斗的戏子,到新社会的老艺术家的不同身份,他们没有做什么,还是自己,变迁的是时代、社会和评价体系。(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7b5d88e5d666:理解你的感触。看到了变迁,突然想到了一句歌词“可知谁愿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本文标题:由天津“抢人”、计生政策变迁引起的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bnj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