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每当听到《我和我的祖国》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双眼就会不自觉的留下激动的泪水。袅袅炊烟的小小村落有我童年的纯真记忆,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我的青春的足迹。亲爱的祖国,我永远依着你的心窝。
(一)
我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是三年自然灾害后出生的那代人。父母在那个动乱的年月,既要工作又要学习,还要参加各种大会小会,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出于无奈才把我送回乡下,是在祖父祖母的照看下长大的。尽管是在乡下长大,但似乎比一般家庭的孩子的获得的关爱还要来得多。或许自己有过一段特别的经历,对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有了更深刻的印记。
1978年,我是乡镇联中的一名学生。刚入学的时候,学校里还没有通上电。每天早上五点多钟起床,在家里胡乱的吃点饭或是不吃饭,脸也不洗、惺忪着眼睛就赶紧的去上学。夏秋季节还好,太阳出来的早,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也没有感觉到怎样。可每到了冬季,早上五点正是黑咕隆咚的时候,我们手里提着自己做的煤油灯,相互的叫起同村的同学一起上学,走在铺满霜雪的土路上,等赶到五里外的学校时,鞋面上、裤腿脚上全是泥土,帽子上凝结满了霜花,摘下帽子头发上热气蒸腾,脸上细密的汗珠不时滚落下来,打湿了面前的书本。上晚自习的时候,室外寒风怒吼,室内每个学生桌前的煤油灯火苗摇曳,远远望去也如星火点点,也不失为一道美丽的风景。多年后想起在中学读书的场景,就不自然的想起老人家的那句经典: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想起那些仁人志士为了寻找真理,举着火把在莽莽的黑夜里行进摸索的画面。再后来,学校里买了汽灯,我们这才告别了带着煤油灯上学的日子。那个时候没有电,当然也就没有电视了,更不知道电视为何物。初中三年级的时候,乡镇的驻地都通上了电了,学校的照明进入了电的时代。即使有了电,但学校里也没有电视机,带扩音器的大喇叭已经有了。每天的中午和晚饭后,同学们都跑到大喇叭的下面,如醉如痴的听着刘兰芳那带有磁性播讲的评书《岳飞传》,正在听到紧要的关头,喇叭突然的没有声了,教导主任关掉了电源,原来是上课的时间到了。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月,精神上的匮乏更是可想而知了。记得那个时候,父母工作的单位有一台电视机,也仅是周末的时候从办公室搬到室外放映,不仅单位的人和家属孩子看,还吸引来周围村里的好多群众来观看。有的时候办公室值班的人员回老家了,那些从附近村庄赶来看电视的人们不明就里,一直等到很晚,见没把电视机搬出来,这才悻悻的回家。
1980年我到县城的高中上学。这所学校是当年县城的最高学府,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县城里还有一所师范学校,虽然是中专毕业以后是能够分配工作的,能够脱离农门的,但一中每年的入学分数确都高于这所师范学校。尽管是县城里的重点中学,学校里也没有电视。那时电视正在播放日本的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这部剧现在看来拍的水平并怎么样,可是在那时却是家喻户晓,放映室里屋内人挤得水泄不通,屋外面的窗户下也站满了听电视的人群。电视剧中小鹿纯子打排球的一些术语如晴空霹雳、流星赶月等至今耳熟能详。我们这些高中生周末都是住校的,星期六的晚上为了看上电视,常常是到过很多的部门,离学校较近的公安局、水利局,是我们这些学生去的最多的部门。
三年高中生涯很快的就这样过去了。我们班考出去的同学不算很多,后来经再次复习陆陆续续的考出去了不少。我后来参加了组织部门的招用干部考试,这个考试就是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的前身。八月份考试,直到十二月份接到入取通知,忐忑的等了五六个月。当时报考志愿的时候,是填报的税务和法院。报考法院是源于一桩案件,记得当时好像是父母单位的一名保管人员监守自盗的案子,开庭的时候跟着父母单位的几个玩伴一同到法院观看的,对神圣庄严的法庭有了认识。但世事总是难以预料,十二月初,父亲接到电话通知,说是让我到检察院报道并到市检察院去面试。
尽管我在县城里上学几年,但不知道有检察院这个单位,更不知道检察院是干什么的?没法,只好硬着头皮前去报道。早晨从家里骑着自行车赶到县城时天刚刚亮,街上更是空荡荡没有行人,几条野狗在寒风中溜达着觅食。那时县城里只有几家饭馆,卖早餐的也就一两家。高中北的通宵饭馆是一家,这家饭馆读书的时候常去哪里打牙祭。这次我也只好再次光顾,要了两根油条一碗豆浆。吃饭时顺便的向店家打听检察院在什么地方是做什么的。老板说检察院在县城的最南面,是干什么的还真的说不上来,可能是给大型牲畜做检查的吧?他的一席话瞬时让我激动又忐忑的心蒙上了一层阴影。我是个刚出校门的学生,怎么去干牲畜检查的活啊!
我骑车来到县检察院。当时检察院就坐落在城南的一处湾坑子前面,从东到西办公室一排北屋二十几间平房,南屋也就十几间。正好是上班的时间,他们都穿着豆绿色的制服,带着国徽的大檐帽,宽宽的简章,好像苏联影片中的苏军将领一样,威风凛凛,举手投足间无不流入出的军人的作风。这也让我一下子打消了对检察官的认知,检察院绝不是干诸如牲畜检查之类业务的部门。最后又经过一次复试和面试,于当年的年底正是入职,成为了一名检察官,从此与检察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
1985年底,我带着行李到县检察院报道,这次检察院招入了四名同志。院里为我们召开了欢迎大会,领导讲话中说我们四人是检察院恢复成立以来,第一次在社会上公开招考的检察干部,是院里学历比较高的。记得当时检察院有五十几名同志,检察院恢复重建时,从公安、法院转来几人,从其他单位抽调来几人,其余的都是清一色的专业军人干部,他们脱下军装穿上检察服,形象改变不是很大,但业务工作却带来了不少的挑战。检察院里女同志只有两名,这似乎与那个年代的公检法工作人员,天天风里来雨里去与犯罪分子打交道有关的原因吧!那一时期,公安局、法院、检察院的女同志是凤毛麟角,是比葱花还香的花,这两名女同事说是检察绿中一点红,不为过也。
还记得我的工作证编号是五十一号,工作证,在那个年代是非常必要的,没有工作证好像是寸步难行。特别出个远门、买张火车票,都是需要工作证的,就像现在的身份证一样。检察院的工作证是有上级机关制发的,这比一般部门的工作证好想又有些不同。后来才知道了,检察干部调查取证除了单位介绍信,工作证才是最好的身份证明,也是检察监督执法活动的重要凭证。
1986年的春节过后,我和两名老同志,到离县城四十公里外的一个乡镇包村。这是我离开家乡近十年的光景后,又一次的来到乡下驻村。当时包村工作什么任务,现在记不清了,只知道整天在村里,今天到这家明天到那家去谈话,询问社员们对村里的发展和土地承包责任制有什么建议和经验。我们吃住在镇府驻地的一家小旅社里,每周回来一次。所包的村离驻地有七、八里地的样子,每天步行到村,上午去的时候我们自己买着锅饼或馒头咸菜等食物,中午吃饭的时候,与村干部一家人一块吃饭。记得那时村干部家里也不是天天的吃白面馒头,多数的时候是窝头咸菜和棒子面粘粥,我很多的时候抢着吃上一块窝头,把带去的锅饼或馒头留给村干部的孩子。就这样我先后在村里工作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天天与群众打成一片,后来还都成了好朋友。2016年全村搬迁到新建的社区,村民们全都住上了楼房,当年相熟的村民们还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参观了他们的社区和新农村的变化。
驻村回来后,为被分配到当时的法纪检察科,也就是现在的反渎职侵权检察局。因为院里没有更多的单身宿舍,我就吃住在办公室的里间里。这一年检察院在全县开展了打击经济领域犯罪的活动,应该说这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以来办理贪污腐败犯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检察院在党委、政府、人大等部门领导监督下,开展的这一场打击经济犯罪活动,连续三年在棉花系统查办贪污、受贿等犯罪案件200余件,在全县社会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检察院也从最初的默默无闻,成为名声大振的部门。在那一年,检察院立功受奖的检察人员有一半以上,我们几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也有幸获得了一枚三等功的奖章。八七年后我主要在法纪检察科工作,那几年办理了很多的玩忽职守案件和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等“三非案件”案件,为受害的群众伸张了正义,我所在的科室也多次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的表彰。
1994年检察院在原址上修建了两千多平米的办公楼,尽管只有四层,在当时也应该是县城的地标性建筑。九四年的时候,我到法律政策研究室工作,从此开始了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研究室那时的主要任务是办理上级和党委部门的上传下达的各类文件,起草和撰写单位总结、工作报告,我还负责院里的信息简报以及对外的宣传。应该说这一时期对我来说,是一个沉淀的时期,做文字工作,肚子里没有点货那是肯定做不好的,闲暇的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特别像鲁迅先生的经典文集都认真的读了一遍甚至几遍,订阅了好几份杂志。直到现在我依旧订阅《读者》,算来都有二十多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除了在完成公文写作之外,撰写的宣传文稿,也是不时见诸报端,《检察日报》、《法制日报》的老师们给了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励。
1999年我在检察院的控告申诉检察科工作。这一时期,好像是农村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每天到检察院控申科上访的群众也是络绎不绝,我的工作就是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根据领导的安排也排查一些轻微的群众上访的案子,但更多的是与党委、政府的协调配合工作,处置一些越级或群情激奋的上访案件。几年来,我几乎走遍了小城的村村落落,对一些出了名的上访村或有苗头的上访村,做到了了如指掌,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认可,所在的科室也连续八年受到党委、政府的表彰。
检察院的监所检察科是检察院内设机构成立最早的科室之一,2007年我在监所检察科工作,对看守所和监狱的刑罚执行监督。不做这项工作,不知道这项工作的难处和不易。尽管我在这个部门不足两年的时间,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家里的电话、手机二十四小时没有关过,多次在凌晨两点多赶到六十公里以外的监狱,处理意外发生的各类事故和紧急情况。也曾连续四个多月的时间,与管教干部同吃同住在监狱里,有苦也有甜。
进入新世纪的前十年,是检察院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发展最迅猛的十年,检察院新建的办公大楼高高的树立在县城的南端,电子化、无纸化,已成为检察官们办理案件的工作常态。我从食指的“一指禅”打字,到后来的能熟练应用电脑,并成为同年龄段的打字高手,直到现在还在使用电脑完成文稿,应该说是得益于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在检察院工作三十五个春秋,我从一名普通的高中生,成长为一名四级高级检察官,可以说是亲身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和辉煌。
波澜不惊的岁月,让我从满怀梦想的青年,驶入宁静致远的中年。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
2019年3月12日 老姜不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