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看《周易》算命当中,忽然的灵感所以有了这篇文章。
(一)万物皆有灵性,不知道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念?狐狸可以用五百年的时间修炼成人形,以美女的形象和书生谈一场或者生死相许或者别有用心的恋爱。这不仅活在蒲松龄的世界里,而且也活在在各种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仍然一点都不陌生。
以前的哲学家们赋予它一个概念,叫做“泛神论”,或者“万物有灵论”。电影《阿凡达》里边,潘多拉星球上的原住民就是标准意义上的泛神论者。
不禁问问自己真有神的存在吗,万物真有灵性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答案显然是没有的。归根结蒂,这都是人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在起作用,天然就会以己度人、以己度物,用自己熟悉的模式套用到万事万物上去。用自己熟悉的认知模式套用到万事万物,个人理解就是节省大脑的功能活动,这是非常原始的认知模式。比如章莹颖在美被杀案当中,就可能是以己度人,认为对方也是好人反而让自己陷入危害当中。说到同情心和同理心,女性天然要比男性敏感。这跟原始社会的分工有关,女性负责哺育要时刻感知身边是否有危险的野兽存在,男人负责打猎头脑中要时刻计算方位、速度以及可能性。所以通常男性是活在思维里面的动物,而女性通常是活在感受里面,而现实通常是女人跟男人谈感受,男人却跟女人讲道理(说远了)。
社会越原始,这种认知模式表现得就越突出。当然也经常发生在今天的社会当中,当我们都是婴儿时候,我们的认知模式也是如此,富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如果有人说婴儿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知的人,这才是最无知的表现。他们虽然不会表达能力,但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感知外部的世界。如果真有神的存在,那婴儿或者小孩才是无限接近神的存在。
(二)不知道你有没有读过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左氏春秋传》作为一部纪实史书来辅佐后人来解读《春秋》,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是汉朝人对于《春秋》的不同版本的理解。然而这个理解方式却是很有意思,大致是这样的:
比如我根据某大学的档案编写了一部校史,对教授的介绍一般都写成这样一种固定体例:“某某是一名教授。”而你在阅读这部校史的时候会发现有一些不合体例的文字,比如“张三是一位教授”,“李四是一只教授”。虽然这很有可能是我的笔误或者是排版印刷的失误,但只要你相信我本人和我的书的经典性,你就会很自然地做出推断:我之所以刻意变换了量词,一定是为了表扬张三,批判李四。此所谓微言大义。
古人就是理解《春秋》的。假想自己是一名西汉年间的读书人,忽然在《春秋》的字里行间发现了一些不易理解的,或者说不很顺畅的地方,那么,你会产生怎样的想法呢?最有可能的想法就是:圣人不会错,经典不会错,这是永恒的前提。既然如此,圣人一定是用这些貌似不易理解、不很顺畅的细节来告诉我们:这些地方藏有深意,一定要仔细品读,深挖到底!
典型的古代思维是先相信,再理解,现代思维相反,先理解,再相信。前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很本能的思维模式,天然贴合人性,所以即便到了现代社会,人的最直接的思维冲动依然是古代思维。个人理解,这种原始的思维同样是为了大脑省力。而现代思维方式,先理解,再相信,这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比如,在家我老爸老妈喊我干活,我第一时间反应就是去干,而不是去理解,为什么找我干。同样小时候学习的时候都是先信后理解,老师肯定是对的,教材一定是对的,然后去理解。长大了才慢慢形成反本能的思维方式~先理解后相信。
从以上的讨论当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一般规律,人的原始思维方式都是以自己的熟知的方式去思考,但请记住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基因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思考方式都不太一样。你的“原始”不是我的“原始”,所以沟通的时候更多的是以对方的思考方式去沟通,就像演讲是以观众听的逻辑去讲,而不是按自己思考的逻辑。
站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发现原始的社会原始的思维方式,复杂的文明社会诞生出复杂的思维方式,人的成长也是一样,从简单到复杂,但希望我们的本真依然不变......
陈慕白
2019.8.2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