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家书,是家中长辈对他乡亲朋的挂念;是远方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也是亲人彼此关怀的最好纪念。
它传递着亲人情感、维系着亲情关系,承载了一家人对彼此最深沉的惦念。
第一次知道“家书”这个词的时候,属实是个意外。记得那是在我五岁的时候。五岁,对身边一切事物还处于懵懂的状态。
那时,刚学会写自己名字的我,迫不及待地想掌握更多的字。
于是,家中能找到的所有纸张,都成了我用来练手的“工具”。刚糟蹋完这张纸,紧接着就是那张纸被我歪七扭八的涂鸦给“祸害”了。在这轮番消耗下,我的纸也用到了尽头。
于是,我便将手伸向了爸爸的书桌——对于那时的我来说,他的书桌还是我所不能触碰的。那时也不知怎的,竟是全然忘记了父母的教导,拿起桌上的一张纸就开始进行书写我的“大作”,全然不顾周遭的其他情况。
最后,在爸爸的厉声斥责下,我才知道我闯祸了——我将他写给伯伯的家书给毁了个彻底。
虽说最后爸爸还是原谅了我的无心之举,但自此,“家书”一词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在爸爸的帮助下,我也试着学习了“家书”的写作方式——格式,称谓,以及极其重要的书信体文字。
可惜当时的我太过年幼,不能理解“书信体”和“口头语”的差别。只知道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上去就行。
上小学时,母亲回家乡接哥哥回来,一来一回半个月的光景。我便有模有样地给母亲写了一封“思念母亲”的家书。
当时根本不清楚家书到底应该怎么写,什么时候写,只是想到母亲确实不在身边,自己也确实思念着她,于是便这么写了。更别提什么收信人、收信地址之类的更复杂的问题。
于是,一封根本不算家书的家书就这么投放到了邮筒之中。不出所料地,这封“四不像”确实没能寄到母亲的手里。不过,直到现在,家中聚会时,每每提到这件事,氛围还是会被那时天真单纯的我给带动起来,引得众人欢笑。现在想来,这种经历,也着实别有一番风味。
家书,不仅是对生人的思念,也是对逝者的留念。在高二的一次考试上,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正当我满心欢喜地想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妈妈时,却敏锐地察觉到了现场气氛的沉重。询问了爸爸之后,才知晓我的舅舅——妈妈的哥哥前一天晚上因病去世。
那段时间,妈妈一直难有很好的精神状态,就在这谁都难以解决的时候,爸爸将舅舅寄给妈妈的那些家书拿了出来,让她难过的时候多看一看。
“人走了,这些书信是最后能用来留念的了。”爸爸如是说着。

“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去。”没由来的,我想到了这句话。
后来,那个晚上,妈妈拉着我的手,跟我说了很多他们兄妹俩以前的生活,看着她那充满怀念与回味幸福的笑容,我突然意识到:家书,不仅是活着的亲人对彼此的挂念,同时,也是生者对逝者在人世间留下的记忆的追思。
如今的人们早已习惯了互联网络的快速传递信息,一些纸质的家书,恐怕也真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当然,家书不会就此绝迹,新时代有新的传递方式,家书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依然会在时代的长河之中,熠熠生辉。
“凭寄家书为回报,旧乡还有故人知。”
家书,这个承载着亲人对彼此无限记挂的事物,也必定会在今后的时光中,焕发新的生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