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刘备驻守荆州时期,或者用逃更合适,他一生中有很长时间都在逃,在各种城池间逃来逃去,四十六岁了,还是没有一处安身之地,只能依附于他人。
曹操是很欣赏他的,青梅煮酒时把各路人损了个遍,最后得出只有自己和他才是英雄的结论。
刘备吓坏了,在英雄还没有任何势力时受到赏识,绝对不是什么好事,这简直是一个活靶子,于是他装作害怕打雷,把筷子都扔到桌子底下去了。
但这种行为能瞒住曹操多久呢?他不得而知,于是一遇到机会便脱离了曹操,想要开拓自己的事业。
荆州刘表是刘备的同宗兄弟,凭借这层关系,刘备可以稳定地驻扎在荆州,但这样看来,跟之前似乎也没什么不同。
但转机发生了,荆州发生内乱,刘备被蔡瑁派人追杀,他的的卢马,越过数丈宽的檀溪,救了他一命,之后他遇到了荆州名流——水镜先生司马徽。
司马徽分析了他为什么一直倒霉的原因,皆因身边谋臣不太行,(当时刘备身边的谋臣主要有糜兰,糜芳,孙乾,简雍,是不是完全没听过),并向刘备推荐了自己的两个徒弟。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他是这么说的,不过后来刘备二者兼得,也并没安了天下。
虽有一定私心在里面,但二人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的,刘备决定有时间一定要拜会一下。但在此之前,他先遇到了二人的另一位同学——徐庶,他的才能颇受刘备赏识,也出了很多妙计,但好景不长,曹操以其母亲作为要挟,让徐庶投奔。孙乾建议是不放徐庶,让曹操把他母亲杀了,然后徐庶就会死心塌地跟着刘备,被刘备否决了。他最后还是放了徐庶,然后把眼前的一片树林砍了,因为它们妨碍了自己看向徐庶的方向。
徐庶在临走前再次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这坚定了刘备的决心,终于带着关羽张飞去南阳拜访,希望能请诸葛亮出山。
第一次见面不太顺利,诸葛亮不在家,童子的记性还不太好,刘备就没说自己的官职,让童子传达“刘备”前来拜访后,便和二人离开了。
这次拜访领略了卧龙岗美丽的自然风光,从乡人口中得到了更多关于诸葛亮的消息,还跟他的好朋友崔州平聊了会儿国家大事,算是不虚此行,但没见到卧龙先生,还是很遗憾。
第二次拜访,是一个冬天,诸葛亮和崔州平出去游玩了,在草庐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了解了一些诸葛亮的家世,留了封书信后离开了,路上还遇见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了解了诸葛亮的婚姻状况。
第三次拜访,是在一个初春,关羽和张飞都有些不耐烦,但刘备仍然兴致勃勃,还跟两个兄弟说,之前齐桓公拜访东郭野人,去了五次才见了一次面,诸葛先生比野人强多了,所以我们要有耐心。
这次拜访终于见到了诸葛先生,但先生正在睡觉,张飞建议是放一把火,他感觉热就自己出来了,这个计划如果成功了,清明节大概会多一个传说,但被关羽拦下了。之前他还计划用绳子把诸葛亮捆过来,被刘备否决了。
于是兄弟三人很有礼貌地在屋外等待,让诸葛先生睡足了两个小时,睡到自然醒的诸葛亮还很惬意地吟了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屋外日迟迟。”
于是刘备进屋与诸葛亮交谈,诞生了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给刘备的主要计划是不要与曹操,孙权硬碰硬,先打下自己的地盘,荆州和益州的地盘很适合夺取,然后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必将箪食壶浆以迎将军,那样的话,大业可成。
当时曹操已经统一北方,孙权也雄据江东,而刘备只是一个人到中年仍然寄人篱下的大叔,但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打动,毅然加入了蜀汉阵营,陪着刘备一起颠沛流离,一起建立蜀汉政权,“莫道征途须百战,愿效滴水洞石穿。”这是诸葛亮对刘备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承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