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是摸索出来的
在启蒙教育中,常常有人说,给建议很管用。但是,孩子是不需要你的建议的。比如孩子在学校里边,老师批评了他,他觉得受了委屈,不高兴,这时候很多家长会讲,那你就跟老师说,你主动跟老师谈一谈,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当你说这种话的时候,你说的对不对呢?你说的是对的,但是没用。这种话会让孩子觉得两头受气,就是我在学校里边被老师欺负了,回到家里边跟你说,你还照样说我不行,那以后我就不跟你讲了。所以这种给建议的方法其实根本无助于让孩子愿意跟你沟通。
那么当孩子表达感受的时候,正确的方法是什么呢?第一招,倾听就好。其实有时候你能够耐下心来听,说一些:嗯、哦、真是……这就已经够了,这就是倾听的过程。然后如果你想做得更好,你可以说出孩子的感受。比如我知道兔子的耳朵断了,让你觉得很难过,对吗?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兔子,它的耳朵断了,真的好可惜,这就是说出孩子的感受。当你说出这样的话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点头,并且愿意跟你接着说很多别的事,甚至他对于兔子耳朵断了这件事就已经不太在乎了,因为妈妈已经理解了他,或者爸爸已经理解了他。
有一次我跟小明在楼下踢足球,我主动陪他踢足球,就是他有两个小朋友一块儿踢,然后我跟他们一块儿踢足球。当然,我比他们踢得好一点了,所以我就经常会控球,然后射门什么的。我个人觉得很愉快,因为我在碾压他们俩,然后他们俩就踢不过我。结果踢了一会儿,小明就哭了,然后说,我再也不跟你踢足球了,你还是让我自己玩吧。
这时候他已经上一年级了,然后我当时就觉得好笑,我说,爸爸陪你玩,咱们在锻炼,你跟爸爸这样强大的对手踢球,你不是能够进步吗?你们有没有发现,我全部是在用大人的角度说服孩子,我都是在用大人的角度告诉他,不要在乎这件事,大家锻炼锻炼,玩一下有什么了不起?你看,爸爸时间很难得。这都没有做到倾听。所以他就更加愤怒,更加生气,然后哭得很难过。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哎呦,我犯错了,我在忽略孩子的感受。然后我蹲下来跟他讲,我说,是不是爸爸的介入让你们没法踢得很愉快?你看,找到他的感受。他说,对,就是。我说,你是不是希望你们俩能够更多地踢球?他说,我跟你都没踢到过球。就没有踢到过球,全被我踢了,然后他们也赢不了,也没法进球什么的。他们俩的玩法很简单,就是两个人面对面,你朝我的门里踢,我朝你的门里踢,但他们俩玩得很开心,哈哈大笑。所以我们大人不能够用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判断来替代孩子的感觉。
所以当我准确地说出他的感受以后,他马上就好了,跟我高高兴兴地回家。然后跟我约定说,爸爸,以后咱们玩的时候,你要尊重我们,你要允许我们用我们的方法来玩,别老要求我们要跟你们一样踢足球。我说,可以,这没问题。这就是双方的沟通。所以当你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说出他的感受的时候,孩子的感觉立刻就会变得不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