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
前一段时间有朋友问我:某人每天吃很多,运动也很多;另一个人每天吃很少但不运动,这两个人从能量代谢角度有什么区别?很多想减肥的朋友会有相似的问题,大家都说要去运动,那我少吃点不也能达到相同效果?
人体的复杂程度要远高于机器,一辆汽车加满油,跑200公里,还剩半箱油;另一辆汽车加半箱油,在原地不动,那么从结果来看这两辆车都剩半箱油,对于汽车自身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人来说,运动不仅带来瞬时的能量消耗,也能够在短期和长期改造人体的代谢过程及组织形态。一句话,“动”比“不动”强。
运动过后的1-2天内,人体依旧在持续消耗能量,体内激素等化学物质的含量也持续变化。与此同时,肌肉的含量和形态也会有所改变,这些都是运动带来的后续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的运动,你达标了吗?
高强度>低强度
不同的运动强度、类型和持续时间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后续影响。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在同样的能量消耗下,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和短时间高强度运动有什么不同?换句话说,有些朋友坚持不了慢跑60分钟,那极速跑10分钟能不能够达到同样的运动效果呢?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运动强度的问题。如何去定义高强度运动?并不是说感觉到费力就算是高强度,而是心率或者需氧量要达到一定数值。一般来讲达到摄氧峰值的八成以上才算是高强度,有效的训练需要达到九成。具体一点,高强度训练时,心率要达到最大心率的85%-95%,氧气摄入要达到最大需氧量的80%-90%。
之前文章里讲过,摄氧峰值指所有组织在运动中所能达到的最大氧气摄入量,间接衡量了人体的运动机能。高强度的训练能够提高这个数值,使得身体运动起来更有活力。
高强度训练有什么好处?
运动强度和运动效率呈现负相关,也就是说运动强度越大,身体的供能效率越低,需要更多能量来完成运动。举个例子,完成同样的自行车里程,高强度骑行要消耗更多能量。为什么是这样的?从生理上讲,高强度运动需要动员更多的肌肉纤维以及心血管代谢功能,往往是那些平时用不上的部分,同时也需要更快的瞬时乳酸代谢分解和ATP合成过程。从道理上讲,克服困难要付出更多;平时不用的部分,动员起来更加困难。当然,并不是所有运动都如此,跑步就是一个反例,不满足这种关系。
之前提到过,运动过后会有持续性的能量消耗,用以恢复人体组分、代谢废物。高强度运动往往会有更多的后续能量消耗。换句话说,高强度训练后,就算是休息,也会白耗掉更多能量,这个数值大概是24-48小时内能量代谢提高5-15%,也就是100-200kcal每天。
在高强度运动后的数十小时内,体内激素会有质的变化。比如血清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在长达48小时内都会有所提升,伴随着交感神经的频繁活动。而中低强度运动后只有2小时以内的变化,说明高强度运动可以在较长时间范围内影响到身体的代谢。高强度运动后,脂肪和蛋白的消耗也有本质的改变,身体在极速消耗糖原过后,趋向于储存更多的糖原,这就使得脂肪大量被转化。
研究显示,相比于6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每天15分钟高强度训练更有利于心血管保护、提升有氧代谢能力及血糖控制。所以对于那些不愿意花太长时间在运动上的朋友,不妨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集中做一些大运动量的运动,效果也是很显著的。
下一期我会分析一下现在比较流行的HIIT运动模式,也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话题,欢迎大家继续关注。(HIIT,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高强度间歇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