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拉闲散闷轻煮生活,我开始读《资治通鉴》啦。《资治通鉴》描述了自战国到后周,前后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智慧的宝库,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人生哲理和权谋智慧,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细品味。我想将我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一同围观我的读书之旅。
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D-320《资治通鉴》读书笔记-第二十一卷-11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汉武帝派将军出塞数百里,最远处达千余里,修筑城墙、要塞、亭燧等,向西北直到庐朐(qu)(今江苏省连云港市西南锦屏山侧),屯兵附近;命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筑城镇守。
匈奴大举侵犯定襄、云中二郡,杀掠数千人。正好汉军前来救援,右贤王兵败,丧失全部掳掠所得后退走。
当初,汉高祖分封功臣为侯,共一百四十三人。当时正是战乱之后,大城市的百姓散失,国家掌握的户口数字,只有从前的十分之二三。
所以汉初所封列侯,其食邑大的不过一万户,小的只有五六百家。
分封时,汉高祖曾立誓说:“即使黄河变得像腰带一样狭窄,泰山变得像砥石一样矮小,各位列侯的封国食邑也将永存,传给后世子孙。”
汉高祖将誓言用朱砂写下,杀白马祭告上苍,表示守信和尊重。到高后时期,厘订全体列侯的位次高低,将记录存在宗庙之内,副本存于官署。
到汉文帝、汉景帝时,已过了四五世,流民回归故里,户口也有增加。列侯中,大的食邑达到三四万户,小的也增加了一倍。财富的增长也与食邑相同。
列侯的子孙们骄奢淫逸,多触犯国家法律,不仅本人丧命,祖宗留下的食邑也因此失去。到如今,现存的功臣侯只剩下四家。
汉朝丧失了赵破奴这支部队后,议论此事的公卿大臣们都希望停止征讨大宛,集中全力对付匈奴。
而汉武帝认为,既已出兵征讨大宛,如果连大宛这样一个小国都不能征服,那么大夏等国将逐渐轻视汉朝,大宛的好马不会来,乌孙、轮台等国将随意虐待汉朝使团,汉朝将遭到耻笑。
于是汉武帝处罚了认为征讨大宛不利的大臣。赦免正在服刑的囚徒,征发品行恶劣的青年和边塞地区的骑兵。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派到敦煌增援贰师将军李广利的人达六万多人,背负私人装备的随从还未算在内。
另外,又征调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等数以万计,还有十分充足的粮食和兵器弓弩。
全国都受到震动,从各地调到征讨大宛部队中的校尉军官也达五十余名。
因大宛城中无井,靠汲引城外河水使用,所以汉武帝派水工随军前往,准备将大宛城外河水引向别处,利用旧水道挖洞攻城。
汉武帝下令:全国犯罪的官吏、逃亡者、入赘妇家的男子、商人、原属商人户籍者、其父母或祖父母属商人户籍者,共七种人,一律谪罚为兵。
为贰师运送粮食的车辆和役夫络绎不绝,汉武帝还任命两名熟悉马匹情况的人充当执马校尉和驱马校尉,预备在攻破大宛后挑选好马。
感思:汉武帝时期汉匈战争的拉锯态势,呈现出"你筑城推进,我骑兵破袭"的动态博弈格局。
这种攻防博弈最终在宣帝时期达成动态平衡:汉朝控制线稳定在北纬41度线(大致与现代内蒙古中部边界重合),而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武帝倾尽国力未能彻底解决的边患,却在双方消耗殆尽后通过政治手段(呼韩邪单于归附)得以缓和。
这或许印证了《孙子兵法》"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深远预见。
“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出自《孙子兵法·作战篇》,是孙子关于战争经济消耗的重要论断。其核心含义是:长期维持大规模军事行动会导致国家财政枯竭。
在第一次征讨失败后,汉武帝痛定思痛,立即调整战略,动员6万正规军+10万民夫。按汉简记载的戍卒年耗2.2万钱计算,单年军饷支出即达35亿钱(相当于文景时期全年财政收入)。
西征征调牛十万头,马三万匹,驴、骆驼等数以万计。其中仅十万头牛的饲料,按《九章算术》记载"牛日食刍五斤",每日消耗即达250吨,相当于20万亩农田的年产量。
孙子的战争经济学原理认为战争消耗遵循"指数增长"规律:远征距离每增加100里,粮草运输成本增长300%(因民夫往返消耗);
作战时间每延长1年,装备损耗率提高50%。因此,孙子提出速胜论,主张"兵贵胜,不贵久"。
汉武帝对大宛的执念,本质上是一场关乎汉帝国国际威望的地缘政治信誉战。
武帝用黄金与鲜血证明:在古典地缘政治中,恐惧比爱戴更能维系秩序——这一法则至今仍在国际关系中若隐若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