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老板专门托朋友邀约我到一茶楼咨询几个问题,他目前的生产线做某种规格的产品行不行?
他说的产品是附近家具行业用的陶瓷装饰面板。按行业习惯配套使用,茶几电视柜餐桌三件套,缺一不可。
国人消费者审美偏好整齐划一这样的标准。花型,色调、质感,差一丢丢都认为是严重缺陷。
所以答案是不行。
因为他现有条件只能做茶几和餐桌。
他继续追问:“如果这两个规格价格比同行便宜很多呢?”
既然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不是价格的问题。
看得出来他非常失望。
相信他已经做好了即将上线的打算,只是在做最后的求证而已,否则也不至于绕这么大一圈来征询一个仅仅有此销售经验的“外人”看法。
随着交流深入,他坦言这两条线是刚建好不到半年,当时有计划做家具板块产品,不过选设备没有经验,没有囊括现有规格。
我惊呆了。
几千万的投入,太随意了吧。
要做什么产品设备商会给出相当专业的方案,你只需要讲出你的需求即可?
到底期间发生了什么做出了现在看起来尴尬的生产线?
这位老板自从以二代身份接手企业近十年,建了三四条线企业做得风生水起。
最有名的代表作是以同样的投资规模,他选择了常规地板砖而相邻的企业选择建筑外墙,他1.5年收回成本,另一家还在回本的挣扎之中。5年来一直奉为美谈。
是这样的“成功经验”生搬硬套在半年前的盲选吗?
2016年前只要投的是新品线,都有得赚。市场需求量摆在那里。除非像政策限制的产品,比如纸皮外墙。
最近两年,建线大跃进,中板大板岩板一窝蜂起势,一致看好,趋势产品,不可阻挡。
细细回望上线产能和价格的走势关系。中板产品在2019年里开始艰难推广,刚好有点起色,2020跟风企业接踵而至。现在到了停窑价,生产不赚钱,不生产无钱赚。卷的太快了。
大板岩板也一样落入这样的境地。
价格才是需求的晴雨表。真实反应市场行情和供需关系。
当二手房限贷,挖掘机销量持续下滑,水泥跌价100多,碳排放指标收紧。
内外夹击。陶瓷行业政策层面不鼓励,强相关房地产持续降温,反馈到厂家也就半把年的时差。
临走前,他说还是建新线好。现在投线是好时机吗?
每一个老板投线前计算器按得啪啪响,现在市场单价多少。嗯,不错,就算出产品时价格降到7折,我也能赚多少。
老板投入的聚焦点是投资回本时间,回了本就可以恣意妄为。
谁都是这个思路?
再看近两三年投入的怎样。出产品进入市场都举着低价旗帜,抢夺了别人的市场又等着无数的新线产品进入市场层层叠叠的碾压,一路走低,计算器的键盘声再也没有那么高昂畅快。做吧,不赚钱,不做吧,没钱赚。无一例外。没有品牌支撑的产品,价格是唯一的利器。以前产品周期3-5年,现在缩短到1-2年,艰难爬行在回本的路上。
实力强的企业进退自如。上,有其它支撑。慎重点,等。等产品进入成熟期再切入,省却市场试错成本。
中小企业各方面竞争力不足,靠布局新品产业链抢身位,先入为主。建线是唯一的选择,只有拼了。
当下的价格?月产值多少?利润大约多少?回报周期多长?
竞争对手上线多少条?预期的市场最低价会到哪?大不了我不赚钱嘛。
价格一样我比别人做得好一点,就不怕没有人来买?
是未来趋势产品,未来市场会扩大,不愁没有销路?
大不了库存爆仓停下来慢慢卖?
这就是听过的投资决策策略。
这样的决策体系怎样,如果用真金白银投资,你敢投吗?
以前会。因为个人情感的信任;因为这20来年几乎都赚,只不过多和少的区别。
自从行业卷的越来越快,发现风险离得越来越近。
陶瓷行业进入真正的淘汰赛阶段,和大多数行业一样,逐步会形成头部企业垄断的局面。最后投入的窗口期还敞开着。
那判断行业好不好,该不该投,有没有专业的方法呢?
那就是系统的框架思维,分析产业,行业,企业,技术,市场。
找到机会,优势,劣势,风险。
不再简单到几个老板摆两句龙门阵就开干,大几千万上亿就出去了,连一张A4纸都不曾用过。过程中漏洞百出,结果交给天意。
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有一个对应的思维模型:我们无一不高估自己,各方面都超出平均水平,特别是屡次成功过的人。
以芒格的说法这些个思维模型是普世智慧。
我们应该掌握80-90个思维模式,组合着用,能发挥极大地价值。
课堂有教吗?当时读芒格《穷查理宝典》有觉得重要吗?
没有。当发现别人建立了投资体系逃了顶,自己又一次坐过山车时摇醒了。当学习科技特训营老师一再敲黑板框架框架框架时明白这和大钱挂着钩呢。
建立体系或者框架,能全面客观准确的反应事实,能摒弃主观意识和个人局限性。不仅仅使用在大型投资,个人理财,部门决策,还有人生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