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让学生们练习写作。第一节写作课的时候,刚刚学了半年日语的同学们,听说要写作,原本无神的眼睛突然放光-“惊恐”的光,一副“今天愚人节吗”的表情。其实和很大一部分人对写作的恐惧应该是在小学初学写作的时候开始的。工作以后,大部分岗位都逃不开“写作”这个任务。所谓“垂死病中惊坐起,明天就是截稿期。”特别是靠码字吃饭的职业作家,通宵赶稿就是家常便饭。
实际上,无论是创作文学作品、公众号文章还是商业文案,都有一些共通的练习方法。但是要成为一个有持续产出的作家,就要从心理和思维上做好准备。《成为作家》就是介绍在这两面如何做好准备的书。
《成为作家》是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从美国引进的创意写作系列的教科书之一。这本书1934年出版,之后的80几年一直风行美国文学界,是我国首次引进的有关创意写作类的教材之一。同时引进的教材一共四本,《成为作家》是第一本。作者多萝西娅・布兰德曾在芝加哥大学等处任教,同时又是一名作家和资深文学编辑。她结合常年的写作、文字编辑和教学经验告诉读者,“成为作家”,先要学会知道作家心理,并像一个作家一样思考学习。对于没有写作打算的人来说,书中提到的思维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工作学习中的各个领域。
01
本书开篇就介绍了四个写作大难题。出乎意料的是,这些难题基本都和写作技巧无关。第一个难题就是:不敢下笔。不仅仅是新人,已经有成熟作品的作家也碰到这个问题。要么是脑海里不想全了一整套宫斗大戏就不敢落笔;要么是沉溺于“这么些好傻”“这么写好淡”“我到底还要不要继续写”的循环中中浪费时间。
而对于突然冒头的新人作家来说,最大的烦恼是无法持续产出。他们好像烟花一样,爆发出绚烂的作品后就陷入了沉寂。这样的作家被称为“一本书作家。”
而上面两种困难结合起来,就是间歇性作家的烦恼——既完美主义,又需要超长的酝酿期。
第四大难题是“写歪了”。因为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故事的发展,导致文章虎头蛇尾,类似于“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作者认为,克服这四个困难,只是训练写作技巧是不够的。我个人克服这四大困难的核心概括成四条共12字:不要脸,敢自视,不怕烦,敢尝新”。突破这四个难关,就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作家,也才能排除杂念,更纯粹地提升作品。我认为本书就是围绕克服这四大困难的方法展开的。

第一条“不要脸”,怎么写作还要“不要脸”呢?四大难题中地前三个难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作家“太要脸”,也就是太害怕失败,甚至是自己之前的失败,从而不敢开始的。还是以语言学习为例,大部分人学习日语都是作为二外的,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因此,“开口说”非常重要,一个音一个词一个句子,会多少说多少。写作也是一样的,想到什么先写什么。毕竟以后改的人,还只是自己呀。
那怎么才能放下自己的“脸”呢?那就是多写多习惯。总结一下6个字:按时写,一直写。按时写,就是给自己规定好时间段,到点就写,心无旁骛。作者推荐的时间是早上。早上睁开眼睛,坐起来就写。哪怕只有15分钟。把脑海里想到的马上写下来。一个梦,一次感慨,一声呢喃,不管什么,写下来再说。除此之外,还需要安排另一段写作时间。这段时间可以根据实际生活情况来调节,可长可短,重点还是——到点就写。不要让自己受到其他的干扰。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文字、内容、素材都不打紧,只要心无旁骛地写。这个练习是为了建立大脑和身体对写作地习惯,把“早起-写作”“到点-写作”地反射固定下来。
这个练习有多重要呢?和武术里的扎马步一样重要。书中甚至有这样的警告:“如果你总是做不了这个练习,就放弃写作吧”。
同样,在构思的时候,也不要等着脑海里有所有细节了才动笔。如果罗琳想好了魔法世界的怪物有几个脚指头才落笔,估计就会连哈利波特是男是女都忘记了。

第二条“敢自视”,是指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需要清楚并运用自己的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表象的理性的,让我们能够规矩的思考和生活,无意识是隐藏在意识之后的,是敏锐的。比如,午餐的时候,意识让你选择沙拉和全麦面包,无意识让你对着炸鸡薯条冰淇淋多看了几眼。
写作中,有两个阶段需要交替利用意识和无意识——构思和改稿。构思时,尝试和自己的设定对话。如果主人公是只台灯,向它提问:“你是美女还是帅哥?”“你会说话吗?””你在哪里”……意识帮助作家站在未来的读者角度提问,无意识帮助主人公回答。这样几番问答之后,这个人物在文章中的定位就会明了很多。这个方法在情节安排和场景设定中同样有效。
然后,在初稿完成后,同样的对话还要再来几轮。不过在此之前,先要冷静一下。写作的过程就像是热恋期,有人热恋有人苦情。等到作家差不多忘了对这篇文章的爱恨情仇的时候,就可以作为自己的读者,挑自己的“刺“了。
但“自视“并不是一味地像老师批评学生一样。比如有这样一句话:这个荔枝很好吃。”这个荔枝甜还是酸呢,多甜多酸呢”“什么颜色呢”“有香气吗”“吃了多少”……通过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把细节挖出来。至于最后,是喜欢“日啖荔枝三百颗”还是“一骑红车妃子笑”,就是具体地写作技巧的选择了,这部分内容不在本书的范围内。
不仅要会挑自己的刺,还要捧自己的场,也就是肯定自己写的不错的部分。要像个好朋友一样和自己聊天,学会用意识复述初稿内容,让潜意识来回答。几次对话下来,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缺点了。
具体到修改方法时,也要多利用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让修改的方向更加的具体,操作性更强。

02
第三条“敢尝新”。“新”指的是新的内容和新的角度。要接触新的内容,对一个作家来说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阅读。书中提到,阅读是分为欣赏式阅读和批评式阅读的。对作家来说,批评式阅读是必须要掌握得专业技能。
其实不仅仅是作家,很多领袖、商人在工作忙碌的同时还保持着很高的阅读量,比如毛泽东终身都有阅读的习惯,临终前在病床上还捧着书读了几页。他们采用的就是批评式阅读,也就是用审视的目光阅读。作为一个作家,审视的是文章的风格、结构、故事走向等等。
这种读书方式不同于消遣的欣赏式阅读,会让人觉得过于死板严苛。一个医生在手术台上会备受人尊敬,但是如果午餐时还在分析“红烧大肠就是猪储存粪便的直肠”,是会被人赶出去的。批评式阅读也会有这种反效果,可能会让喜爱阅读的人想把书扔了。这里的解决方案也很简单:多度几遍。第一遍好好欣赏,找出喜欢或讨厌的部分;后几遍,重点读这些部分,找出你喜欢或讨厌的原因。当然,要从写作的角度分析原因。比如分析王子为什么会爱上灰姑娘,只说灰姑娘善良美丽,就不是写作的分析,毕竟宫里肤白貌美善良大方的姑娘也多了去了。
如果阅读过程中发现读起来特别舒心愉快地作品,一定要留心,这个作家的风格就是你努力的方向。
“尝新”还指发觉新的角度。也就是跳出固有思维认知,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坦白讲这一点很难。书中推荐的方法,依然是自己和自己聊天,只不过内容换成了现实中的事物或场景。像构思的时候一样,自问自答。
第四条“不怕烦”,一是不怕烦自己,二是不怕被别人烦。不怕烦自己,就是要坚持自己和自己对话、构思、审视阅读和按时写作,坚持解剖文章,对细节穷追不舍。不怕烦被别人烦,就是要忽视别人的闲言碎语。每个人在构思和自我对话时可能会有各种外人看来奇怪的状态,比如自言自语,比如来回踱步,比如发呆,不管别人怎么看,这是对作家来说非常重要。不过,如果已经做到了“不要脸”和“敢自视”,“不怕烦”也不会是难事了。
03
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方法,帮助做到上面四点。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是控制注意力。书中提到的是“杯子法”。其实很多书籍都有介绍注意力控制的方法。我更熟悉“橘子意念法”,和书中的杯子法是异曲同工的。
实际上不仅仅写作,在任何需要快速转换集中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尝试这些方法。在熟练掌握以后,只要闭上眼睛想象,就可以快速排除杂念,非常实用。
其二,就是为写作调整自己的生活。同样用对话的方式,发现特别影响写作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不一定不好,但是会占用过多的时间以及注意力。比如很多人会选择业余去健身,本身无可指摘。但是如果要兼顾写作,健身的时间就要做出调整。我有一个朋友每天下班都会去健身房,一去就是两三小时。如果他要练习写作的话,就不得不割爱调整时间了。
其三,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细腻在创作时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生活中的情绪化只会影响写作构思。因此,坚持写作,就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发泄或转移不良情绪。方法不一,但原则不变:快速平稳情绪,同时不占用过多时间精力。
其实克服这四大困难,是和学习、练习写作技巧同时进行的。没有人会要求初学写作的人在做到这四条之后再精进技巧。但是如果提前了解了作家的困难和思维方式,会让初学者更清楚的认识到“作家”这个职业的朴素和艰辛,才会有更好的心理准备开始写作的练习。这应该就是《成为作家》这本小书给想要学习写作的人的忠告。对于一般人来说,书中提到的“自我对话”“按时写作”的方式,就是“发现问题-寻找方法-实施解决”的基本途径,在梳理工作、人际关系和自我反思中使用,个人提升就不是难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