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是最近刚看的一部电影,看完整体的感触不深。不可否认,以校园暴力为主线,这是一个勇敢的电影。
但是,细看这个电影直至结束,感觉情绪的释放缺少力量感。就像汽车的引擎,一直轰隆着在平地飞驰,可是一到上坡就无力的感觉。
这种感受的直接原因,是电影人物的情感层次处理上不够精致。电影里人物情感的爆发,主要是靠哭宣泄的。
而哭戏太多,并不能够将痛苦准确表达出来。毕竟,很多的痛苦,是隐藏于内心的。
那种哭不出来的难受,那些敢怒不敢言的心理,或许才是最折磨人的因素。而这些不曾表现的方面,更值得刻画。
情绪经历隐忍、恐惧和害怕,再过渡到崩溃甚至反扛,才能有能量的积累,进而产生更大的情感冲击力。如果只是哭泣,这种情绪的影响力只会越来越低,以至于习以为常。
另外,电影的视角,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电影打动人心的程度。选择任何一个视角,本身都没有问题,只是达到的影响,会有差异。甚至同一个视角,以不同的事例讲述,都是不同的。
这部电影在讲述情节的时候,视角是聚焦于受害者。但是对于中学的施虐者,或者是不经意的参与者,他们为什么会选择伤害自己的同学,旁观者为什么不敢发声等等,都没有做必要的探讨。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行为,了解这个或许更有社会意义。
因为一代一代的人,都上演着类似的事情。大家其实都知道被欺负的滋味,电影立足于被欺负的人,很难引发广泛共鸣。
因为在校园暴力中,占大多数的,是主动或者间接的推动者。对受害者的刻画,观众更多是在心里说一句“太可怜了”,仅此而已。
校园暴力中,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施暴者,即使你只是旁观,也可能间接促使了暴力的发展。其实,作为当事人,当初你自己也未必知道,当初为什么就那么干了。我想,我们都需要个答案。
一代又一代的人,大多都不知道当初自己为什么看人走路不顺眼都要打一顿。只有长后回首过往,才会说是当初“太年轻,太幼稚”。而事实,果真只是这样吗?
所以,电影中探讨施暴者的想法,探讨冷漠围观者的想法,会更有助于事情的化解。电影如果在电影艺术本身的基础上,兼顾社会问题的解决,也许造诣上会更上一楼。
之所以关心校园暴力,是因为见证过太多。但是当成长之后再看,无论是被打的,还是打人的,最后其实都是可怜人。
读书时候的混混,到了现在好像不怎么凶狠,也没什么霸道的样子。讲话客客气气说话的样子,让人联想不起他们放荡不羁的模样。
也许社会的熔炉,最容易改变人。世界很大,也很小,无处不在的相逢,留一份余地,今后还可相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