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不喜欢雨天的。到处都湿哒哒的不说,本来就拥堵的交通在这时候更是让人抓狂;地铁已经够挤了,人人还都拿着一把滴着水的伞;滴滴打车价格翻倍不说,还叫不到。
但我喜欢雨天窝在家里的感觉。
淋了一身雨,回到家,脱掉湿哒哒的鞋,洗个澡擦干身子。这从头到脚的干爽,让人觉得闲适。这时候再去听外面的雨,刚刚还觉得让人烦让人躁的声音,因为不再有黏腻感,反而有了一股让人平静的力量。
这种平静感,只在雨天会有。大晴天在室外和室内体感差别并没那么明显。你还会向往走出去,感受蓝天白云,感受阳光,感受微风,感受广阔的天地。房子在这个时候,反而会成为你的束缚。
但雨天不一样,一边是寒冷潮湿,一边是闲适干爽,它们之间,仅仅隔着一扇门而已。进了这扇门,外面的一切风雨便不再与你相关。不用担心反方向的风把伞骨吹断;不用担心刚买的鞋被水泡坏手里拿的文件被水沾湿;不用担心拉开车门收伞的那一刻雨插缝滴在身上;不用担心视线模糊看不清前面突然串出来的车。反正风往哪个方向吹,雨都打不到你身上。
风越大,雨越大,这种感觉就越强烈。
房子,本来就是为了保护人类而存在的吧。它为人设立了一个屏障,让人可以不用裸露在天地间,裸露在万物面前。
人类最早的居所是山洞。在那个人们还没有足够能力保护自己的年代,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栖息之地,可以躲避风雨,躲避猛兽的侵袭,它让人们第一次有了安全感。所以《疯狂原始人》里的爸爸,会那么反对女儿走出去。
后来人们学会了搭建房屋,用石块,用茅草,用木头,再到后来用砖瓦。还学会了制作家具,吃饭用的餐桌,睡觉用的床,生火用的炉灶。房子不再只是一个临时栖息的地方,它可以满足人的各种生活起居需求。人们也开始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称之为“家”。
不知道是人类的发展,还是建筑功能的完善,催生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需求。人们开始不满足于只是在房屋里居住。聚会,娱乐,祭祀,只要是暴露在大自然中有所不便,或者说大自然无法满足人对进行此项事件需要的环境需求时,就可以建造一个房子来作为它的发生场所。
然后,就像所有事物一样,在满足了人的基本需求以后,人们便开始在它身上寻找艺术属性。不仅要实用,还要满足审美需求。房子,又成了建筑大师们施展才华的地方。
今天,人们一边用钢筋混凝土打造着摩天大楼,用各种高科技增加它的功能和舒适度。一边又费尽心思地维护,修葺,仿建旧时的建筑,极力维护着古老的记忆。房子,有着越来越多,多到我们数都数不过来的功能和精神意义。
只是在这刮风下雨的时刻,房子于人们,似乎又回归了它最原始的功能——挡风,遮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