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吴晓波频道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有些人钱越多,就越一毛不拔,我觉得里面提及的背后心理学很有意思,也解决了我生活中的困惑,决定探讨一下。
先从生活的例子讲起,因为晚上回家时候,地铁坐到最近家里的地铁站的时候,还有大概10公里的路程,每次这时候,我跟我老公都有争执。
我会说,坐公交车吧,两个人加起来才4元,如果搭车,差不多要20元,贵了5倍,我们可以把这些小钱省起来,拿去小投资。老公每次都说,这个钱是预留出来坐车的了,以后也是要买车的,我们现在是提前享受的了,相对于买车的支出来讲,价格是划算的。
虽然,他说的有理,可是我觉得我自己的想法也没有问题,但为什么我们的想法会不一致呢?
看了吴晓波的分享后,我恍然大悟,里面提及:我们会给我们的每个行为设个一个心理账户,并对每一个心理账户设定一个心理预期,并以此考察成本与收益是否匹配,评估是否划算,这决定了我们对待每一件事情的心理是否平衡。
因此,我跟我老公的的行为不同,其实是被不同的心理账户所驱动的。
对于我来说,我把搭车行为合并到了家庭投资账户中,自然我的预期就是,剩余的钱越多,能用于投资的钱就越多,因此我的心理预期是越少花钱,收益就会越大。
而对于老公来说,他早早的把搭车的成本放进了出行的支出中,预期的收益就是舒服,因此花得心安理得。
理解了背后的原因,也避免了意见不合而出现不必要的争吵。
同时,可以用来调整自己的心理账户,合并或者分拆它。
在吴晓波文章中所举的例子,买了电影票去到门口,发现电影票不见了,一般都不会选择进去看,假设电影票价值100元,假如此时丢的是100元人民币,你并不会因为丢钱了而放弃进去看电影,100元人民币和价值100元的电影票其实价值是一样的,这是合并的做法。
比如说在投资当中,本金是相当重要的,可以把本金和收益分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收益的钱放在本金的账户,浮动盈亏也显示在收益账号,而本金死守不能亏损,能更好的防范风险。假如把本金和收益放在同一个心理账户上,就很容易有赌徒的心理,show hand 出来期许翻倍,殊不知,本金都没了,哪来收益。
另外,还可以把这个原理应用到与人交往中,以此更好的影响别人,应用在与伴侣的生活中,更可避免不必要的争吵,达成共识。
举上述的搭车的例子,假如我要影响我老公的决策,我应该在他的出行心理账户中找到其接受的最高收益,那就是长期出行方便。我可以规劝说,短期的出行舒服没有长期出行舒服的好,我们应该把部分短期出行的舒服(收益)置换一部分到长期中(买车),因此可以把该部分攒下来的钱投到买车中,他就不会觉得你吝啬他的支出了,从而更容易达成共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