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

作者: 饼干贝贝 | 来源:发表于2019-07-12 18:20 被阅读0次

        宋祁凭借一首《玉楼春 》而家喻户晓,其全文如下:“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是表现春天城市的游乐生活,有明显的商业市井色彩的小词,因为“客棹”是租来在水上划着玩的小船。作者也很注意表现春光的美好,作者精心地把乍暖还寒里风物,组织成一幅图画,把晓寒放在绿杨之外,加上一点雾气(烟),让画面有层次感。而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也使得作者被称为“红杏尚书”。

        这句最精彩的就是一个“闹”字。因为是红杏,所以用“闹”字生动贴切;如果是白杏呢,就“闹”不起来了。但李渔不以为然:“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之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见之也…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予谓‘闹’字极粗俗,且听不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不当见之诗句。”(李渔《窥词管见》)

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渔的抬杠有理。因为在汉语词语里,存在着一种潜在的、自动化的联想机制,热和闹、冷和静,天然地联系在一起,说“热”很容易想到“闹”,而说“冷”也很容易联想到“静”。红杏花朵作为色彩本来是无声的,但在汉语里,“红”和“火”、“火”又和“热”、“热”又和“闹”容易联系在一起。红杏的“闹”,既是一种自由的、陌生的(新颖的)突破,又是对汉语潜在规范的发现,这是一种后人难以企及的语言艺术创造。

        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如果说“打”或者“斗”呢,在汉语潜在的联想机制之内和“红”没有现成联系。词语之间的联想机制是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潜意识,是非常稳定的,不是一下子能够改变的。虽然现代科学也有了“白热”的说法,但形成的时间太短了,还不足以影响民族共同语联想机制的稳定性。

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生命的价值是缥缈短暂的,欢乐总是不够,为了博得(女性)一笑,就是一千金,哪里会吝惜?反面衬托生命短暂。所以“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也说年华瞬息即逝,还是及时行乐吧。

        作者身为官员、大知识分子,和欧阳修一起撰写过官史的人。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真实中的几分浪荡自得,并将之诗化,这也许是要一点勇气(包括道德的和艺术的)的吧。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文字摘录、有感于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 红杏枝头春意闹

    向郊原踏青,恣歌携手。 醉醺醺、尚寻芳酒。 问牧童、遥指孤村, 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 (宋·宋祁《锦缠道》) ...

  • 红杏枝头春意闹

    四月春光无限美,红杏枝头春意闹。 花香扑鼻游人醉,流连忘返不知归。 今宵酒醒何处去?杏花林里觅知音。 春风不解风情...

  •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凭借一首《玉楼春 》而家喻户晓,其全文如下:“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

  • 红杏枝头春意闹

    红杏枝头春意闹 焦小桥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春风送暖,梅花凋谢杏花...

  • 红杏枝头春意闹

    杏子熟的时节,我喜欢隔三差五买来吃。 二姐说,山坡上杏子红了,没人摘没人收的。 正好今天回老家,二姐转托人给摘了一...

  • 红杏枝头春意闹

    这倒春寒带来的冷啊包裹住春天本来的清爽,就像那逆行的电瓶车喇叭鸣得比顺行的车还要响还要尖锐。 好在这逆行的电瓶车还...

  • 红杏枝头春意闹

    古人评此诗用字说:“着一闹字,境界全出。"由此见出语言的精妙,炼字是基本功。 苦吟一向是才华平庸者写出好诗的通途,...

  • 《红杏枝头春意闹》

    《立春偶成》(2.3背) 宋代: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木兰花...

  • 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 春景》北宋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

  • 红杏枝头春意闹

    春天是一幅画,一片美景都注入你眼中。百花齐放,红杏枝头春意闹。 邀请三五好友,一起来欣赏那片,人间美景,闻着沁人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杏枝头春意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iyk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