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打麦场

作者: 三门峡745沈莉红 | 来源:发表于2018-06-28 00:14 被阅读333次

不知道什么时候,麦子不再摊在麦场,而是铺满了大街小巷和柏油马路。

当联合收割机停满马路两边,不断有农民朋友和老板商量好价钱,跳上老板的车驶向自己家的翻滚着黄色波浪的麦田,忙碌开始了。

遥远的打麦场

田间地头、家家户户因为收麦而热闹起来,往往一大块地的几户人家商量好了以后,用同一家的联合收割机,自己备好口袋,最多一天功夫,伴着落山的夕阳,麦子会出现在自己家门口的柏油路面上。

见面问的最多的话语是,“麦子收了吗?”、“打算粜给谁?”、“你家的麦子卖了多少钱?”,收麦的程序一减再减,缩减到不需要打卖场的地步。

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打麦场还是爷爷、父亲和自己三代人的记忆。

爷爷那代人根本没有看到过什么是打麦机,更不必说现在流行的联合收割机。那时候,打麦必须集中在麦场进行。

往往端午节前,爷爷已经用牛拉着石磙,石磙后边绑着密密的杨树枝条,从最里圈开始,绕着圆形的场子,“打、打……打”地吆喝着老黄牛一遍一遍地转圈,压平、夯实地面,如果让打麦场光滑如溜冰场,就需要选准一个中雨后的时间,开始整理麦场。

当雨后的露珠被太阳晒干,刚碾压过的打麦场光滑似暗黄色泥鳅,紧实、细腻,在初夏的阳光下冒着缕缕热气,变得越发适合打麦、晒麦子了。

遥远的打麦场

当空气中弥漫着麦香的时候,拉着架子车、拿着镰刀、背着一大壶水的人们开始下田割麦,场景神似白居易《观刈麦》里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爷爷、奶奶和父亲、母亲往往也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我们小孩子则在麦田附近的山坡上放牛,抽空再割些草带回家,一定要把家里的老黄牛养得膘肥体壮好有力气碾麦子。

和《观刈麦》不同的是,爷爷他们从地里拉回了一车一车金黄色的麦子,铺满了整个麦场,也把幸福的笑容铺满了古铜色的脸庞。

父亲赶着老黄牛开始拉着石磙吱吱呀呀地碾麦子了,爷爷、奶奶和妈妈在旁边不停的翻着麦子,我和哥哥姐姐一起,把从地里拾来的一小捆一小捆麦子放在麦场边上,用光溜溜的木棍一下一下地打出麦芒里包裹着的麦子……包括牛在内,都赶在中午毒辣辣的太阳之前忙碌着。

偶尔,我喜欢在碾好的麦秸上翻两个跟头。奇怪,他们并不恼,反而笑呵呵的数我一连翻了几下,我在他们的笑声中翻得更起劲了……往往头上、衣服上沾满了麦杆和已经瘪了的麦穗。

一场麦子辗得差不多了,我赶牛去吃草。爷爷和父亲开始了用叉子挑开麦子,变成一圆麦秸垛,再把撵好的麦子扫成一堆并不纯净的麦子。

爷爷和父亲往往喜欢在这时点起一支烟,一屁股坐在麦场边,目光望着悠远的蓝天白云,眉头紧皱。

原来是树叶一动也不动……突然,树梢动起来了,风大起来了,鼓起了爷爷穿的长袖上衣,父亲的衣服像张起的帆,他们爷俩不约而同的舒展了眉头,起身扬场。

我喜欢追随着他们铲起的麦子,看着他们高高扬起木锨,麦皮子像头皮屑一样飘到远处,落到麦堆上的基本都是干净的麦子了。如果有不干净的麦穗,眼疾手快的妈妈往往会用大扫帚轻轻从麦堆上一划一划,把颗粒饱满的麦穗又集中到了一起,哥哥、姐姐则用又直又光滑的木棍不断地敲打着。

遥远的打麦场

我还喜欢在看牛吃草的同时,也来扬场、打麦子,但往往要被爷爷和父亲他们“轰走”。

当太阳挂在天空的正中,我家的麦子已经扬好摊开了。绑好牛的我最喜欢赤脚摊麦子,痒痒的、滑滑的、光光的,好不惬意。

这时候,我最希望听到的声音是“卖冰糕了,又甜又解渴的老冰棍了!”。远远看到有人骑着自行车,后边带着一个用棉褥子盖着的麦冰糕人,赶紧又是招手又是用两手做成喇叭型大喊着。

“买冰糕!我们这儿买冰糕!”爷爷往往会在我们的呼喊声中,从他的旧长裤里掏出一个手绢,拿出里边卷着一叠钱。

我们兄妹三人是舍不得大口吃用白糖做成的冰糕的,个个伸出小舌头慢慢地舔着吃,直到舔出了最里边扁棍子,还要意犹未尽的把已经不再有甜味的冰糕棍含嘴里许久。

遥远的打麦场

只是我们兄妹三个吃冰糕,爷爷、奶奶、父亲和母亲都是看着我们的吃相一边发笑一边大口喝着凉开水。

不断地割麦子、装满车,运到打麦场,晒麦子、碾麦子,再到扬场、晒麦子……忙过了端午节,忙到了七月份,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爷爷他们的脊背似乎弯成了月牙。

我们小孩子在大人回去吃饭时,往往要在打麦场上疯玩一会,捉迷藏、警察抓坏人……玩累了,有时都在麦秸垛旁边甜甜地睡着了。

最害怕的是下雨,看到没有星星的夜晚,爷爷和父亲会用一张大大的塑料纸蒙好麦子,塑料纸边上用石头或者拉麦子所用的压杆围上一圈,以防风刮走。

当晒麦子时,发现西边出现黑云,风也越刮越大时,一家大小要齐上阵,和即将来临的大雨赛跑,开始拯救麦子了。

锨、扫帚、簸箕等都排上了用场,铲、扫,往布袋里装……

遥远的打麦场

当装好后的麦子,用塑料纸盖好,一场大雨来临了。有时,来不及收的麦子会被大雨冲走……天晴以后,场边往往会出一层层绿绿的小麦苗。

直到麦子晒干,一袋袋运回了家。家家户户的打麦场里出现了好多个下圆上尖的麦秸垛。有经验的爷爷往往能够根据麦稭垛的大小和数量,推算出这一人家今年的麦子收成,误差最多不会超过两袋麦子。

遥远的打麦场

“神了!”正在吸着旱烟袋的爷爷一边接受着赞扬,一边和喜获丰收的老爷爷开始在石板上拉起了家常。

这时候的打麦场恢复了暂时的宁静,暑假以后,豆子和玉米等又会连同收获的喜悦集中到这里。

刚才讲的故事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故事,黄牛、架子车和打麦场是那时候的标配。

九十年代,父亲带领我们一家开始在场子里用打麦机脱粒麦子。开始用的是生产队的,后来是几家凑钱买的……

遥远的打麦场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村的手扶车、三轮车逐渐多起来了,麦子再也不需要装得高高的,用牛拉着架子车运到麦场里了。很多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打麦机,收麦子的速度比过去提高了几乎一半。

没想到只是几年时间,农村开来了联合收割机,只需要把车开到地里,一会的功夫就变成了土黄色的麦子。

不需要再割、打麦子或者脱粒麦子了,打麦场上开始长出了青草,好多的人家干脆把打麦场改成了菜园子。

六月时节,再回老家,已很难再觅打麦场的踪迹了。

可不是吗?联合收割机多方便呀!院子里、门口都是柏油马路,是不需要打麦场了。

遥远的打麦场

相关文章

  • 遥远的打麦场

    不知道什么时候,麦子不再摊在麦场,而是铺满了大街小巷和柏油马路。 当联合收割机停满马路两边,不断有农民朋友和老板商...

  • 当你睡着了,你会做梦吗?我会。 你会梦到谁?童年的青梅竹马,遥远的朋友,陌生的行路人;打麦场上的窃窃私语,中学冰冷...

  • 打麦场

    打麦场是我的小小乐园。 小时候,打麦场是集体的。我们生产队很大,有三百多口人。打麦场就在我家房后,东西有一百多米长...

  • 打麦场

    又到了收割麦子的季节。 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正是收割麦子的季节,但无论多忙,母亲总会煮上一锅粽子。粽子有两种,一种是...

  • 打麦场

    幽蓝天幕,如水月光 月光下的麦秸垛是童年的宫殿 水缸沉默不言,碾子吱吱作响 打麦场,吐露着小麦迷人的芬芳 现在,你...

  • 打麦场

    上个世纪“农业合作社”时期,农村以种植小麦为主,秋田种植的较少。农民从农历七月开始收割小麦,一直忙到九月底才...

  • 打麦场

    麦场毛驴咯噔咯噔拖拉机,轮流正反圈圈儿转打打转。 麦秸麦穗处处地儿又来回,翻到轻秆粒粒掉净渣渣散。 大扫把木木锨堆...

  • 打麦场

    六月初,地里的麦子熟了。 小时候还没有什么联合收割机,麦子从收割,脱粒,晾晒,全部要靠人工。我们管这个叫打麦场。 ...

  • 打麦场上

    华北地区一年两收:麦收,秋收。 秋收收玉米,可以比较从容。一是玉米多熟几天也没关系;二是收完玉米,该种来年的小麦,...

  • 打麦场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北方人惜地如金。 每年的打麦场都是在各家的地头边薅出一大片空地,麦穗子还没...

网友评论

  • 会宁248南有亮:贫穷着好多年没看见麦垛子!
    三门峡745沈莉红:@会宁666南有亮 😊😊
  • 蓝蓝的子夜爱在阳光:👍👍👍🌺🌺🌺🌺🌺
  • 云卷云舒1211:想起了小时候在打麦场疯玩的时光,想起了父母辛苦劳作的情形,好文章!
    三门峡745沈莉红:@陕县2111高淑娟 谢谢鼓励
  • 78808259e1de:感· 家乡麦收天气
    昨夜妙笔生华章,沈君缀玉打麦场。
    弃农久也不桑麻,务工农时常思量。
    乡村五月人俱忙,芒种己过麦金黄。
    既惜三月雨如油,今何三夏令农伤?
    鸣雨既过式渐微,预报近日雨普降。
    一年艰辛事农桑,焦急龙口来夺粮!
    我劝天公多体谅,荡涤雨蔼赐艳阳。
    足烫背灼何所惧,割机漫卷粮归仓。
    粜麦归来始放心,方有闲情看杏黄。
  • 78808259e1de:火热的打麦场景只能留给下一代仅从文章的描述中揣摩的朦胧轮廓了。更多的或是猎奇和浪漫,实则是疲惫而焦虑。孩子们断乎不通完全理解了,那种麦子囫囵垛在场里以及整袋堆在屋里,而天空却是连绵阴雨的怨天悲叹,更难忘品相稍差一点的小麦是往往在交公粮时被“公家”粗暴拒收的……
    虽然如今的社会有许多病态和畸变,但是中国的农民是对政府深怀感恩的,愈是贫困的地方,斯情尤甚。因为千百年来,社会文明财富的蛋糕终于有一份分给了农民,哪怕微不足道,毕竟前无古人。
  • 06c89b06a3ab:勾起了我的回忆。写得真好!
    三门峡745沈莉红:@风儿_2198 谢谢王姐

本文标题:遥远的打麦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li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