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他人的评价所带来的负担感的行为有另外一种表现,就是为了避免陷入被人评价的处境而索性拒绝维持关系。
每个人肯定都有过在喜欢的人面前心跳加速、嘴唇干涩、直冒虚汗的经历。和毫无来往的人单独在一起时,我们往往不知道说些什么好,只想尽快摆脱这种尴尬的情形。我们为什么会害怕走近特别重要的人或初次见面的人呢?
越想给对方留下不错的印象,就越会想“我做出这些举动,对方会不会讨厌我?”“这么做,对方会不会觉得我是个怪人”,这样的想法越多,我们对自己的言语和行动的负担感就会越大,还会反复回想自己说过的话,不断地后悔自己的举动。有时我们还会非常讨厌在这种时刻处于担忧状态的自己。像这样害怕对方,讨厌自己,即对(他人的)拒绝的恐惧,会让人无法从容应对与他人相处的状况。
这种恐惧进一步加深时,就会出现社交恐惧症等极端逃避他人的现象。然而,这仅仅是非常极端的状况,通常来讲,大多数人只会做出一些不太得体的行为。
比如说,还没等对方开口拒绝,这样的人就会因为害怕而逃之夭夭。当害怕被别人拒绝时,便会不断地对自己说“我做不到”或“对方不可能喜欢上我这种人”等,而且会完全不在乎对方实际上所持有的想法或态度,率先切断这份关系。就算对方对你没有任何负面印象或偏见,你也会不知不觉地变得消沉,出现一些缺乏自信的举动,如在对方面前无法正常说话,不敢看对方的眼睛等。
拿异性关系来说。在异性面前陷入恐慌的男人往往会想:“女人都喜欢有钱的男人,她也是这样的吧?”“女人都只看外表吧?她也肯定是这种人。”对方明明没有说过“你既没钱,长得又丑,绝对没戏”之类的话,追求者却自己陷入了假想的拒绝中。当然,这种态度往往会引发真正的拒绝。

这种现象尤其常见于自尊感较低的人身上。人际关系中,人们往往会强调自尊感的重要性,其原因就在这里。自尊感较低时,人们就会强烈感受到“我各方面都很差劲,所以会遭到别人的拒绝”的恐惧,从而导致在人际关系中采取消极和保守态度。
正因为如此,一旦遭到严正的拒绝,人们便会觉得“我说得没错,我果然很差劲”,导致自尊感进一步降低。而如此一来,他便会采取更加保守的态度,而这又会引发新一轮的拒绝和自尊感下降。这种现象叫作“不适应行为循环”。可以说,在人际关系中,自尊感能够兑现被对方拒绝的预言。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如果无法摆脱这种恶性循环,就会永无止境地陷入不适应性的人际交往习惯,从而在他人心中形成歪曲的形象。(“女人们……”和“男人们……”等常见的抱怨,在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对拒绝的恐惧”和“自卑感”的借口吧?)
此外,如果陷入不适应行为循环的话,学习用以维持正常人际关系的各种技巧的机会就会被剥夺,随着时间的流逝,打造正常的人际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那么,当我们陷入这种拒绝的恐惧时,应当采取哪些救助措施呢?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只有面对现实,才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白,不仅是自己,其他所有人对拒绝都有恐惧,即使站在自己面前从容微笑的对方,很有可能也是非常紧张的。事实上,作为将得到他人关怀视为首要课题的社会性动物,我们人类仅仅是“拒绝的恐惧”面前的猎物罢了。
很多情况下,真正招致拒绝的人并不是对方,而是我们自身,这一点需要铭记。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我们遭到拒绝的原因并不在于自己的出身、背景,而是自己那畏缩的态度。此外(后文会有详细阐述),其实他人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关注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认识到这一点就是摆脱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恐惧的重要前提。在这里需要指明一点:我们一定要将自尊感维持在适当的水平,如果过高的话,就会带来负面效应。有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自尊感适当的人得到了更高的自尊感,就会出现怠慢的态度,导致业务成果下降等负面效果。有一种说法是,自尊感越强,想法越好。其实这是没有准确的事实根据的。有些学者指出,自尊感越强,想法越好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实际研究的证明。
因过分强调自尊感,美国甚至还出现了奖励自我陶醉的状况(自恋大流行)。自恋度较高的人具有如下特征:首先,认为这个世界上自己最出色,无视周边的人;其次,如果周围的人不称赞自己,就会心情不好;最后,为了让他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把自己当成一幅壁画。只要有这样的人存在,周边的人就会感到不自在,而这些人的存在也不会给社会带来多大利益。当然,对自尊感的强调不一定会百分百造成自我陶醉。然而,多加注意也没有什么不好的。要记住,适当的自尊感才是具有正面效应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