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就业的问题,在我的看来,一直不是能不能实现就业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的问题。或者是能不能找到一份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的问题。很多年以来,无论是年级大小,男女,还是刚毕业的学生。身边没有人会找不到一份基本的 工作,而且不愿意打工就业的,也可以比较轻松的实现其他方式的就业,比如开个小店、滴滴司机、自由中介、摆个摊、成为小包工头、进入装修行业。还有很多城乡结合部或者小城镇的亲戚,就业的方式也多,比如承揽一些基建小工程、装修、土石方、修桥修路、承包桉树山砍伐等等。这种非打工式的就业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不错的就业方式,收入比大部分打工者的收入都高。那种因为经济原因导致失业,连生活都困难,或者明明是一个大学生,但因为就业市场太差,要去做流水线、做搬砖工谋生的事情,更是没有出现。基本上所有人都能找到和自己的喜好、能力、爱好、知识水平基本相当的工作。而且一部分人的跳槽还比较频繁,也能不断的找到工作。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就业方式是多样化的。固定的工作虽然是占据劳动力市场的主力,比如工厂、公司等组织的工作岗位。但就像是上面提到的各种各样的就业方式,比如包工头、小城正、农村的装修师傅、建筑工,现在吸纳劳动力非常多的互联网经济、以及其他小城镇和农村的各种各样的手艺人、工匠。而中国最大、最稳定、最有消费力的消费者大军--公务员队伍和企事业单位的职工,这一群人是中国最有消费力的人群,也是最稳,基本不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群体。无论是四五线以下小城市的房地产,中低档的汽车、大众品牌的服装、电子产品等,还是所谓中产阶级家庭、教育支出、消费升级,说的人中,大部分都是这一部分人。这是中国就业和消费经济的压舱石,只要这批人的消费和收入不出现大的降幅,那么消费市场和经济就会很容易稳定。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自己所从事的制造业工厂,因为车间里面的工作环境较差,大部分工作劳动权强度较高,工资是属于中上水平吧。但招工难的情况是一年比一年严重,最严重是2008-2010左右的那几年,缺员非常严重,各个渠道都找不到人。后来应该是工资水平提高,整个就业市场也有一些变化,从2013年到2016年左右,招工是比较容易的,虽然也有一些难度,但总体比前几年好好很多。这种情况一直到2016开始,特别是2017和今年,招工难的情况再次出现。因为通货膨胀、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原来的工资水平突然之间好像又显得有点低了。这其实也是工厂招不到工人的原因。第二个原因估计是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变化,因为像我们这种工厂,年轻人都不愿意进入,感觉辛苦累人、没有前途、没有什么自由等。所以工人主要都是60-70年代的那一代人。当这代人逐渐退出低端劳动市场时,就会出现局部的劳动力紧缺。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出,整个社会经济的形势,起码从就业情况来看,经济还是处于发展高峰期。无论是现在的货币紧缩、稳健的金融政策、贸易战等等,都还没有影响到就业市场。那种因为经济低迷或衰退引发的失业问题,起码到现在我还看不到,朋友亲戚等都没有出现就业困难的问题。从就业的情况判断,经济没有问题。
关于经济趋势的判断,究竟是因为经济下行从而可以判断失业率上升,还是因为失业情况更加明显时就能判断经济下行。这是一个鸡和蛋的问题吗?微观方面估计是非常难以判断的,因为一些微小的变化,无论是经济和就业,都是相互影响,逐步发生的。而且微观的判断结果,并不能作为判断整体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依据。从宏观的角度看,经济趋势和失业率那个先显现出来,成为另一个结果的判断依据,这就需要一个比较专业的知识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初始的判断。当失业率达到一定的程度,当我们身边的失业人不断在增多,很多人找不到事做的时候,那么经济情况相信就已经非常明显坏了。这也是一个非常简单、明显的经济趋势的判断指标。
所以,我们从这个最基本的,最简单的数据-就业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的经济具有强大的内生能力,具有很高的抗风险和抗下行的能力。一个高就业率的经济体系中,全体国民都有比较正常的收入,能充分就业,那么他的消费能力是比较正常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不断出现的消费升级的概念就是从收入水平提高的结果中来的。这些经济现象和收入的变化,都不是靠一些人鼓吹就能吹起来的。而是需要事实根据才能让一个概念成为人尽皆知的程度。只要国内的消费没有问题,经济就有了良性循环的的基础和动力,就能自发的良好运转,就能相互促进发展。收入提高,消费增加,经济繁荣,产业发展,从而进一步的推动社会发展,教育水平提高,然后推动收入再提高,消费再增加,经济更繁荣,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虽然现在 国际情况随着美元升值和贸易纠纷的增加,环境越来越差。但这只是局部的情况,中国在这些年通过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甚至是贫困国家和地区的拓展,外贸出口和资源的来源都已经是极大的分散化。而且,中国对外的贸易和发展、投资等都是多方面的,小型化、平民化,就像是一个个的小游击队全球出击,靠数量小而多的数量取胜,而不是靠大型跨国企业,像欧美式的拓展方式。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所有的经济理论和传统的经验分析等,都无法准确的评估这种模式。这种小游击队的模式应对贸易纠纷、关税制裁等国家行为,有更多的方法和灵活的方式,这种大规模的阵地战,对游击队这种模式的伤害是很小的,甚至是无效。只要就业率不会明显降低,中国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消费,就不会衰减,经济发展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只有出现大规模的失业问题的时候,经济才会发生大的问题。否则,任何看衰中国,看空中国经济的人,都注定要被打脸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