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为博物馆这么一本正经的地方不太适合小朋友,所以也不常带我家小姑娘去。一转眼小姑娘四岁多了,许多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在博物馆世界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玩的东西,于是就想试着带她接触一下,说不定喜欢呢。
科技馆
今年去得最多的是安大略省科技馆(Ontario Science Centre)。很多年前我刚搬来多伦多的时候去过一次。去之前的想象,这是一个高大上的地方,里面展出的是加拿大最新的炫酷技术。去了以后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是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地方。大部分展区都是互动的,从小学到中学的各种科学实验都能找到,还有一些是单纯的游戏,大部分活动都很适合幼儿园到小学年龄段的孩子。
在多伦多漫长的冬季,科技馆是个遛娃的好地方。一个巨大的专供八岁以下儿童的游戏区几乎是我们每次必到的地方。此外,我们一起看过人体骨骼外加肌肉血液的模型,一起趴在悬挂在空中模拟鸟类飞行的模型中俯瞰地面,一起听关于蚊子的讲座,还一起看了她完全看不懂我也不大看得懂的关于量子的展览。
前两天小姑娘突然冒出来一个关于蜜蜂和黄蜂的问题,让我又想到了科技馆。
她:蜜蜂是给我们做蜂蜜的。
我:是的,蜜蜂采了花粉来做蜂蜜,但是它们做蜂蜜不是为了给我们吃,是它们自己要吃的。
她:那它可以给我们吃吗?
我:可以的。
她:Bumblebee(黄蜂)吃什么?
我:可能也是吃花粉,但是它们不会做蜂蜜,就直接吃花粉。
她:Bumblebee会扎人。
我:蜜蜂也会。但是不管蜜蜂还是Bumblebee它们都不会主动蜇人,只有它们觉得不安全、以为有人要伤害它们的时候才会,所以你离它们远一点就行了。
她:那Bumblebee是吃花粉吗?
我: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下次我们去科技馆的时候去看一下吧,我记得那边有介绍蜜蜂的。
她:嗯。
我:那下次去的时候你记得提醒我。
“正经”博物馆
科技馆虽是以“玩”取胜,我们也去过一些“一本正经”的博物馆。最近我们参观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yal Ontario Museum,简称ROM)可以说是世界级的。这座博物馆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最初是由多伦多大学兴建的。这是一所综合性的博物馆,自然历史无所不包。以历史文物论,其加拿大文化和东亚藏品都可圈可点,甲骨片的藏量在海外更是首屈一指。自然方面,洛基山脉一带出土的恐龙化石许多都是由ROM自己的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发掘的。
对于四岁的孩子来说,“爸爸小时候”和“有恐龙的时候”都可以叫做“古时候”,所以历史文物显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让小姑娘感兴趣的是恐龙。受《恐龙特急克塞号》的熏陶,我多少知道一点剑龙、翼龙之类的名称,但它们的英文名字对我来说无异于天书。小姑娘则不然,在幼儿园听得多了,各种恐龙那些无比冗长的名字她能叫出来不少。到了博物馆看到真的恐龙化石自然兴奋。

比恐龙化石更让小姑娘兴奋的是居然可以自己动手“发掘”恐龙化石。在儿童游戏区,小姑娘像模像样地带上防护眼镜,拿起一把小刷子在沙坑里“探寻”化石。
在ROM,小姑娘还见到了她喜欢的“胖肚子佛”。今年回国参观了一些寺庙,笑口常开的弥勒佛自然为孩子所喜爱。ROM的中国展区陈列了几尊魏晋时期的木雕佛像,看到熟悉的弥勒佛,小姑娘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见到恐龙。
除了弥勒佛,在中国的短暂旅行中我们也到访了好几处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其中颇有特色的一座。跟更为著名的上海博物馆不同,这座博物馆不以藏品珍贵为号召,却胜在精心布展,以贴近生活的方式介绍离我们并不太遥远的那些历史。

黄包车就是这样的生活场景。我们这代人虽然现实生活中没坐过黄包车,影视剧里见过不少,人力三轮车更是见过并且坐过的。一零后小姑娘,别说黄包车,就连坐趟公交车都是值得期盼的。这回,小姑娘当起了车夫,拉着妈妈在十里洋场的车水马龙中游走起来,只可惜手太短,够不着两边的把手,只能握住前面的横梁装个样子。
跟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类似的地方博物馆,我们还去了成都博物馆。我的收获是看到乾隆年间《大邑县志》中的几句话,找到了四川食用辣椒最早的文字记录。而小姑娘最感兴趣的是皮影戏专题展览。

这里的互动同样精彩。担任讲解的是一名小学生。看着大姐姐滔滔不绝地介绍皮影戏的历史、发展、各地风格,小姑娘不管听不听得懂,倒是从头到尾全神贯注。看完了展览,还有皮影戏表演,演的是猪八戒啃西瓜的故事,看得所有孩子哈哈大笑。演出结束小朋友们还可以依次到幕后去亲自体验一番。
美术馆
无独有偶,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改成的中华艺术宫也有一个关于中国美术电影的主题,展览的除了木偶皮影的实物,还有许多经典美术电影的创作历史、人物造型草图等等。对于我们,这些是童年的记忆,对于小姑娘,每一件都如此新奇。
偌大一座中华艺术宫,展出的当然不只是美术电影。精彩的美术作品小姑娘还不大能懂得欣赏,可是走马观花倒也多少接触到一些中国意象。这次回国以前,小姑娘只见过睡莲,没见过荷花。我们给她念过一些描写荷花的诗歌,但还是回国看到了真正的荷花才有了感性认识。这时候在艺术宫看到荷花的国画作品,自然又是一种新的感受。
小姑娘虽然喜欢涂涂画画,但夏天回国时还没有正式学过画画。9月份开始小姑娘每周上一次美术课,在老师的带领下,对色彩、形状和各种不同的材料有了更多的认识,再看展览会不会有一个新的视角呢?
作为今年博物馆参观的收官之行,圣诞假期中我们来到了安大略省美术馆(Art Gallery of Ontario,简称AGO)。
在一副题为《盛宴》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前,小姑娘陷入了沉思。画面里男女主人正在为即将到来的一场盛宴做准备,男主人打猎归来正在厨房里处理他的猎物,手中的刀划破了一头鹿的肚子,野鸡、兔子、野猪等等各种大大小小的猎物铺满了几乎整个画面,而女主人静静地站在男主人的身后看着他,手里捧着一盘晶莹剔透的葡萄。
她:爸爸,他们在干什么?
我:他是个猎人,刚刚打猎回来。你看他打回来好多东西。
她:那是小鹿。
我:是的,他要把鹿肉剥下来吃。
她:他们为什么要吃那么多肉?
我:我猜他们准备请客人到家里来吃饭。
她:开party吗?
我:是的。
她笑了:呵呵,可是葡萄不是肉。
我:那他们也不能光吃肉啊。
她:我猜是过生日,it's the birthday for one of them(是他们俩当中一个人的生日)。
看画跟看恐龙差不多,注意力保持不了太久。美术馆最好玩的还是自己动手的活动区域,居然又是皮影!这回是自己动手制作加自己表演。
“小不点”博物馆
要说自己动手,大型博物馆可比不上那些小规模的专题博物馆。
这种专题博物馆在欧美很常见,今年回国才注意到国内也越来越多。在上海,我们参观了上海玻璃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由停产的上海玻璃仪器一厂厂房改造而来,展览陈设在六个不同的馆区。带着小姑娘,我们自然是去儿童馆。除了精美的玻璃器皿和光学实验装置,孩子最喜欢的还是充满玻璃砂的沙坑。

在多伦多的专题博物馆中,巴塔鞋子博物馆(Bata Shoes Museum)是我家小姑娘的最爱,去过不止一次。除了参观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历史时期漂亮的鞋子,还可以自己动手在填色图画上“设计”鞋子,而小姑娘的最爱永远都是试穿各式各样造型奇特的鞋子靴子。
比鞋子博物馆更加小众的是加拿大纺织博物馆(Textile Museum of Canada)。这座冠以加拿大之名的博物馆实在是非常袖珍,小到所有展览都只能是短期的,因为实在没有地方布置常设性的展览。这么小的博物馆,进去逛一圈要不了半个小时就能全看完,可我们居然在里面逗留了小半天,吸引我们的就是动手的区域。在这里,小姑娘第一次动手织毛衣,更第一次动手织布。
因为规模小,这种专题博物馆很难得到捐款,就不得不把门票卖得贵一点。因此这些小不点博物馆的门票都不便宜,有些甚至比大博物馆还要贵。花同样的钱买门票,我当然更愿意去大博物馆。不过,多伦多有一个博物馆免费参观计划。几十个图书馆,每一处每周免费发放几十张博物馆门票,每张门票可以供全家人一起参观。那些著名大博物馆的票通常比较抢手,需要在周六上午到图书馆去抽签,而小博物馆的则随时都能拿到。
图书馆的这个活动已经持续了十年,不知道有多少家庭因此而参观了那些原本不在他们出行计划中的专题博物馆,有多少孩子因此接触到了历史文化中更加立体更加绚丽的那些侧面。
不知不觉中这一年我们居然逛过了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这里写出来的还不全。看样子小姑娘已经尝到了甜头,还希望继续博物馆之旅。今年画上句号了,明年继续。第一个要去的是科技馆,蜜蜂和黄蜂的问题还没解决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