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喜欢上了李宗盛的《阴天》,时不时哼哼那句“开始总是分分钟都妙不可言,谁都以为热情它永不会减……”。李宗盛的歌听过不少,他的歌属于耐听型的,或许一开始听并不喜欢,但随着时间的沉淀,有所经历的人总会品味到歌曲里的独特滋味。他和张国荣不一样,张国荣最开始的歌曲流行味儿比较重,很少有艺术上的理念,但他复出后的歌,像《红》、《梦死醉生》、《春光乍泄》之类,则充满了艺术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像爵士乐,味道特浓。
李宗盛的嗓音也许在歌手里算不得出众,可他却有种独一无二的沧桑感,不是刀郎那种在压抑中释放同时带有魅力感的沧桑,而是一种了悟式、劝诫式、慰藉式的沧桑。如果说莫文蔚唱的《阴天》是在讲故事,情窦初开式的憧憬与未知的结局;那么李宗盛大叔唱的《阴天》则是大彻大悟后的感慨,历经世事后的释怀与已知的结局。
有的人听歌只是单纯觉得节奏什么的好听,从来不肯深入地品味一番,这样也挺好,可我就做不到这样。我真正喜欢上一首歌需要很长时间,而且通常是些比较古老的歌,算是后知后觉吧。我的好几个朋友都能在第一次听一首歌时就能体会到那首歌的魅力,我就很羡慕这点。往往是他们给我推荐一百多首歌,我在第一次听时可能连一首都听不下去,更谈不上喜欢了。我得承认那些歌确实不错,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当时进入不到那个状态里去,反而过了一段时间后,偶尔重听那些歌时深有感触。然而等我蓦然回首的时候,喜欢那些歌的就只剩我一人,朋友们又在推荐另一些歌曲了。如此周而复始,我老是在听一些人家早已经喜欢过的歌,搞得我的朋友们很无奈。
不光是音乐方面,看书也是这样,我可能看完一本书不出半天就会将内容忘掉十之八九,只能记得大概的框架,而且也不是十分敏感,书中有些地方甚至都没看太懂,有时还会连人物关系都搞错。这么说吧,如果别人看完一本书能够记住一个故事,那么我就只能记住几个画面,那几个画面就是作者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部分。
这种后知后觉的天性有优有缺。我可能因此而错过许许多多美好的体验,但我也可能因此而沉淀下不多但真正纯粹的美好体验。这让我想到感情,最适合的一定是最终留下来的。当然,错过的也许比留下的更完美、更美好、更融洽,可终究是错过了,再怎么完美、美好、融洽也不适合。所有感情的基础就在于适合,不过“适合”这个词也分好多个方面,我所说的既不是广义的适合,也不是狭义的适合,甚至不是感觉上的适合,更多是一种靠时间来鉴定的适合,鉴定时间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这个过程,没有人能够察觉到。
适合是有因果关系的,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此我很讨厌那些老是抱怨感情、抱怨婚姻的人。回头想想看,今天的局面是今天造成的吗?还不是因为当初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相互抱怨的两口子,确实也挺适合的。
之前看《非诚勿扰》时,孟非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当台上的女嘉宾都在对一些异地、财产之类的问题发表看法的时候,孟非就提出,只要觉得适合,那么所有问题,诸如是否异地,在哪儿买房什么的问题自动会得到解决,感情之外的问题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问题。如果问题成立,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彼此不适合。
但愿所有认真的人都能找到适合的人,无关伦理,无关年龄,无关性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