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江湖儿女|这个妹妹 我曾见过的”

“江湖儿女|这个妹妹 我曾见过的”

作者: 花生果 | 来源:发表于2018-09-27 23:59 被阅读1次

01

这一次是山西大同,记得上一次(《山河故人》)是山西汾阳。换一个地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稍显格格不入或者接受程度没有那么高的山西方言,从来都是贾樟柯导演作品风格中浓重的一笔,寄予着他对故乡一种很深厚却又略苦涩的情怀。

在这个地方,衍生的作品向来是“改制改革、要走出去、污染严重”等不美好字眼,或许夹带着这种直指现实的目光,深刻才得以更深刻。

人对一个地方的理解,不一定来自于你在那生活,也不一定来自跟那有多么频繁的连接,可能来自于情感的联系,情感的力量是重要的。因为你的情感属于那个地方,你对它就会有理解。

02

对于观众而言,在电影荧幕上,共通的语言对白或许会自发产生认同感,接受程度无疑较高。而贾樟柯的片子从来都是逆流而行,用地方方言贯穿始终,这不是故意对观众摆出高姿态,也不是刻意对观众进行挑衅,而是在他的蓝本中,在宇宙世界中,一块小小世界的人,他们被圈起来,互相表现出愚昧和无知,落后与衰败,没有多体面的生活,多的是在小城里混沌一生的人。

也会有人想走南闯北,浪迹天涯,那些人呢,在时代里的洪流中卷进卷出,回到原点或者迷失在途中,可是那种自然而然拉近的距离,是一个时代,是一处地方共同的言语,只有他们能够表述出来,准确的达到导演表达的意图——不光彩,却也记得谁是谁。

相对于普通话来说,方言至少让人物是有根、面目是清晰的。在对白语言这一点上,对导演的叙事产生了接二连三的高潮。

03

贾樟柯有谈及到他本身是比较喜欢方言写作的,不太喜欢写普通话的故事,觉得没意思,也没什么原因,就觉得没劲。

但他用山西话写台词,用山西话写人和人之间处理事情的方法,也是他自己经历过的,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口音的。如果他用普通话写,会不太清楚这个人是哪的人,他应该是什么反应。

在谈到赵涛和廖凡两位主演在剧中的对白语言时,贾樟柯作出“赵涛练出三种嗓音,廖凡可以用山西话和人聊天”的分享。

相比本就是山西人的赵涛,作为湖南人廖凡的显然难度巨大,因此贾樟柯特意找到山西省话剧院的老师,帮廖凡录了很标准的太原话,他学了三个月,最后学得非常好,能够融会贯通;

而赵涛则在这部电影里用了三个声音的位置去说对白,很隐秘且巧妙的一个细节。第一个位置比较清脆,是浓情蜜意的时候;第二个位置是中间,是双重打击的时候;最后是比较厚的声音,是历尽千帆的时候。

区别很微妙,也使得她路程中的厚重感沉沉地印入她的生命中。这种带有地域音色的声音,是喷薄出江湖气息的重要载体。宇宙之浩瀚,浩瀚在渺小的焕发,江湖有郭斌春风得意时的属性,只属于他们俩之间所谓的儿女情长,情深义重。

同一种声音,是他们在江湖上得以互相扶持的认同。

04

对白以外,电影配乐同样耐人寻味。《山河故人》中叶倩文醇厚低沉的《珍重》又一次摇曳在《江湖儿女》之中,这一次是叶倩文的《浅醉一生》,编织的是贾樟柯的英雄梦,声声慢也声声醉。电影开场是2001的《公共场所》,巧巧出狱是2006年的《三峡好人》。没有英雄末路,也没有情深似海,有的是越过火盆后缩回的手,是同样冰冷的新疆夜晚。仰头看,今夜依旧星光烂漫。巧巧未曾想做这穷途末路里的英雄,只是这生命啊,生生不息在绝境中开出花来。从阴郁中缓缓出声:“即使希望似梦幻,人渐醉在梦里海市蜃楼,让我编织海市蜃楼,一天一天浅醉一生...”

05

在结构上,电影一如贾樟柯贯有的分段式结构,时间线亦是情感线,省去小标题的点缀,脉络依旧清晰可见。

时间跨度是划分结构的转折点,从新世纪之初2001年到2018年,长途跋涉中国大江南北,从山西大同至三峡宜昌行进西北新疆,兜兜转转又回到最初的地方山西大同,继续根深蒂固的江湖义气,在江湖上吃的苦头,经历的背叛,都是江湖洞察人性弱点透出的大智慧。郭斌和巧巧身边有大哥,有小弟,是他们同化的一派,坚守着江湖道义。

一个山西人和一个广东人,还有一个上海人,对同样一个事情的反应肯定有区别的,那应该界定他是谁呢?大学生和林家燕,他们一张口,便也在各自地域中旗帜鲜明。普通话与粤语不能够融进山西话的言语习惯中,他们是吸引有想去看外面世界的人的外来力量,用高档洋气的雪茄点燃内心跃跃欲试的声音,郭斌没能把持住外来声音的诱惑,愈渐沉沦下去。而巧巧,轻易不放弃她的原始声音,除了礼貌性的礼节,她这一路都在坚守她的心底声音。即使世界千变万幻,众人纷扰繁杂,我依旧视江湖道义里的坚贞爱情与也许再不相见的结局如珍宝。

未能活成江湖里的逍遥自在,越来越落魄的生活,越来越年老的容颜,越来越窘迫的姿态只不过是命运使然。

06

成为英雄,自我救赎,出于偶然间。江湖是过去农业时代人和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就像电影中刁亦男说的,现在都“企业化”了。过去人和人之间很简单,出去打一架也没有什么利益关系,虽然很野蛮,但也很纯粹。

随着时间推进,都变成一个个利益纽带了。总觉得,贾樟柯力图撑开那些经历过的时代里的反抗,血淋淋的教训好不好吃,通通让现实原原本本的告诉你。故乡还是那个故乡,远方还是那个远方。

只是一开口,我们一定都认识。江湖不过是在普通不过的普通人眼里曾经活过的信仰坚持,一生很短,只够爱一人。爱我所爱,无问西东,便是此生最荣耀的英雄。

相关文章

  • “江湖儿女|这个妹妹 我曾见过的”

    01 这一次是山西大同,记得上一次(《山河故人》)是山西汾阳。换一个地方,还是熟悉的味道。稍显格格不入或者接受程度...

  •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乌当下坝的樱花朵朵, 十里河滩的潺潺清波, 青岩镇的斑驳城郭, 黔灵寺的弥勒大佛, 哦! 都留...

  •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遥想当年书里,宝黛初见——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的确 我不如宝玉多情 一眼万年,却不动声色...

  •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与友聊天:“我爱你”怎么解释? 友道:张爱玲说,原来你在这里。刘心武教育他的学生说,亏你是学“红学”的,应该这样翻...

  • “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的极准。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的好皮囊,...

  •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在哪里见过呢?在梦里!这般天仙似的人儿只有在梦里才见得到吧。 你是我年少时的梦,从此,余光...

  •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如果要问《红楼梦》里最浪漫的场景,一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了。 不论你读没读过《红楼梦》,你都一定在其...

  •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文/羽彤于飞 有人,与众各别,明明是初初相识,却让人倍感亲切,熟悉,心生好感。就如大观园中的宝哥哥说的“虽然未曾见...

  • 始于初见:“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也枉然。一曲红楼多少梦, 情天情海幻情身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

  • 林黛玉的QQ丢了以后

    林黛玉进贾府。 宝玉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这可又是胡说,这个妹妹你何曾见过?” 宝玉笑道:“...

网友评论

  • 很甜很甜的鱼:好电影,好导演,好观众。

    突然想念 山河故人。还有我们在一起的艺考时光。

    羡慕能看到电影的你~毕竟在台湾没有上映。
    花生果:@很甜很甜的鱼 等你回来二刷

本文标题:“江湖儿女|这个妹妹 我曾见过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xu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