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微尘
“吾不与祭,如不祭”是讲对祭祀的态度还是对其个人祭祀的态度

“吾不与祭,如不祭”是讲对祭祀的态度还是对其个人祭祀的态度

作者: 背后国文 | 来源:发表于2020-07-02 13:18 被阅读0次

《论语•八佾篇第三•十二》,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钱穆译】先生在祭祖先时,好像真有祖先们在受祭。他祭神时,也好像真有神在他面前般。先生说:“我若不亲身临祭,便只如不祭。”

【杨伯峻译】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便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便好像神真在那里。孔子又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是不请别人代理的。”

【傅佩荣译】祭祀时有如受祭者真的临在,祭鬼神时有如鬼神真的临在,孔子说:“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态度。”

看三个译文,前二个意思基本相同,最后傅教授把最后一句翻译成:“我不赞成那种祭祀时有如不祭祀的态度。”与前面二个意思就有很大的不同了。他翻译的依据第一是断句的不同,他把句子断句成:“吾不与,祭如不祭。”第二,他把“与”解释为赞成,而不是钱、杨二位先生解释的“参与”。到底谁对谁错,我们不讨论。

前二句应为并列句,前一句是祭祖先,后一句是祭天地之神。不知为什么前一句没有明确而后一句特别明确了宾语。

我们先按傅教授的翻译内容来展开讨论,他是讲祭祀的态度,实则是讲礼是仁的表现,如果没有真诚心意,还不如无礼。

我们自己常常有体会,在参加某些仪式活动中,有时很没耐心,总想着早点收场;有时心不在焉,根本没有虔诚之心,甚至有的时候还抱有轻蔑、嘲弄的想法,虽然表面在礼,但完全置礼的本质于不顾了。

我们都不是圣人,也还没成为君子,但如果我们立志要成为君子的话,那么从现在开始,要认真对待礼,并且内心要特别地真诚。

我们再来看看按钱、杨二位先生的解释,钱先生的意思是说如果不亲自参加祭祀,便不如不祭。整句话连续起来也通,强调的是祭祀时本人一定要亲自参加,不参加便不如不祭;杨先生的意思是说如果自己不能亲自参加祭祀的话,是不能请别人代理的,虽然强调的也是一定要本人亲自参加,但是“祭如不祭”好像与“不请别人代理”没有字面上的联系。二位先生的解释在现实意义上是要求人们在遇到祭祀这样重大活动,本人一定要亲自参加,如果不能参加亲自参加就没有祭祀的必要。因为礼不是形式,而是人真诚心意的表现。

【再读补漏】后人的解读为什么会出现分歧,是因为对“与”解释的不同。

与,《说文》有二解,一是党与,二是赐予。从造字看,表示握手结交的意思,本义是党与。不能判断它在这里是按本义还是按引申义,它引申有多种解释,有赞成的意思,也有参与的意思。解释起来,二个意思都通,但联系全文来看,窃以为傅教授的解释好像更合理一点。

前面“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讲人在祭祀的时候都要诚心诚意,好像先祖和鬼神就在面前,不能有丝毫的不恭敬,接着孔子重申他对祭祀先祖和鬼神的态度,说他不赞成祭祀的时候有不恭敬的态度,这样解很符合语境。

如果解释为“参与”的话,则将孔子对祭祀的态度变成了孔子对他自己个人祭祀方式的态度的评价了,似不妥。虽然“与”在这里有和、同、跟的意思,非常接近“与”的本义,但本章的整个格局变了。

所以“吾不与祭,如不祭”应解释成孔子对祭祀本身的态度,而非对他自己祭祀方法的评价,不知这样的解读能否站得住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吾不与祭,如不祭”是讲对祭祀的态度还是对其个人祭祀的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tr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