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离市区的某个小村里,有一家人勤勤恳恳的坚守着百年传承的工艺,每年春季制作出让苏州人钟爱的美食。”

驱车一个多小时,穿过几条乡野小路,走进院子里,四处洋溢的青草香立刻钻进鼻腔,仔细一瞧,眼前正是一位大叔正在进行着某种神秘操作的画面。

点点没有立即上前问个究竟,先对放在一旁的一盆绿草研究起来。但研究来研究去,也觉得不过就是寻常的路边野草,实在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之处。

大叔听到这个判断后立刻笑了,赶忙停下手里的动作细细解说一番。原来这种青草叫做浆麦草,与寻常野草比起来,根部发红,且有一股独一无二的清香,是制作青团子的绝佳原料。

把浆麦草捶打成汁着实是一件体力活,在一家人里面,这一向都是大叔全权包揽的工作。从幼时就在浆麦草香里长大的他,每年千万次的捶打早已成为生活寻常。

拿起一把捶打过的浆麦草双手握住轻轻挤压,碧绿的汁液顿时泉涌般流进盆里,这种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工艺,成为了大叔一家生存的基石。

大叔的取汁工作结束以后,接着就是阿姨们上场的时候了,从用浆麦草汁和面到一个个精致的青团子诞生,没有一双巧手可不行。

小小一间作坊里,通常是两个阿姨分工协作,帽子、口罩、手套,基本的卫生标配一个不落。

同样是自家熬制的豆沙,满满一勺作为馅心,阿姨说青团子吃的就是一个实在,每一口都能咬到甜滋滋的豆沙那才正宗。

接着还没来得及看清阿姨的动作,一个圆滚滚青团子就这样在她手中成型了。在现在这样的时节,几乎每天都会有上千个青团子在这个小作坊里诞生。

蒸制青团的灶炉也是两个阿姨的“好伙伴”,腾腾的蒸汽给空间添了不少热闹气息,尤其是掀开锅的那一刻,每当偶尔得到前来参观的食客的尖叫,阿姨们总是笑得十分可爱。

因为阿姨们手脚利落,绿油油的青团子一锅接一锅被送进放凉间,而且它们没有一个会被“特殊对待”,个个都圆溜光滑,饱满“健壮”。

墙上破旧的收音机咿咿呀呀的不知唱了多少遍,但每当有人吃到这刚出锅的沈周青团发出赞扬时,几乎一整天都耗在这里的阿姨们依然会露出灿烂而满足的笑容。

青团子放凉定型以后,包装工作几乎都是家里的女儿晓兰的任务,大学生出身的她,为了保证青团子送到顾客里的最佳口感,在包装上也反反复复的下了许多功夫。

为了烘托春日气氛,能给顾客带来好心情,晓兰在每一个包装盒上都仔仔细细的贴上“春”字,大红的底色和碧绿的青团子相互辉映,既有喜庆的好兆头也显得充满了仪式感。

晓兰说,包装方法和贴春子的创意是她听取了一位大师的建议——著名作家与美食家叶正亭先生机缘巧合下品尝到沈周青团后,对其大加赞扬并且为晓兰出了许多主意,看来这可是经过大师认证的正宗青团子呢。

最后再用麻绳缠绕后打上漂亮的结,一份充满自然气息又透露着满满春季气氛的沈周青团就包装完成了。

顾客拿到手后,只需要剪开包装,拆下包裹住青团子的保鲜袋,放入蒸笼里隔水蒸制十分钟左右,就能吃到与刚出锅时口感无异的香喷喷的青团子了。若是不打算立即食用,又想要保存时间长一些,别忘了放到冰箱冷冻哦。

沈周青团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出生地沈周故里,这也是晓兰一家世代生活的地方。从奶奶用竹篮提着青团沿街摆小摊开始,到现在成为许多人钟爱的美味,一家人勤勤恳恳的守护着这传承百年的工艺。


沈周青团共有四个口味:豆沙、玫瑰豆沙、芝麻和蛋黄肉松。除了经典的豆沙与玫瑰豆沙之外,芝麻馅和蛋黄馅的也一向受到许多顾客的喜爱。

豆沙和芝麻经过蒸制以后,水分重新被激发出来,满满的香甜被牢牢锁在青团子的表皮下,当牙齿轻轻咬下以后,立刻流进口中,甜滋滋的味道让人忍不住发出满足的叹息。


而玫瑰豆沙馅在豆沙甜蜜的口感基础上,多了一份玫瑰独有的沁人清香,更加让人欲罢不能,常常是小孩子们最钟爱的口味。

若是没那么喜欢吃甜食或者是想尝试新鲜口味的,那你一定要试试蛋黄肉松馅儿,每个蛋黄肉松馅儿的沈周青团都用足一个蛋黄的料,再和精心挑选的肉松混合入馅,蒸制后口感丰富,和软糯的表皮一大口咬下,简直不要太满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