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剽悍读书营”要开营了,一波波的老铁加入,让我感到了压力。优秀的人那么多,我可以完成读书营的任务吗?不知道,心里没底,因为生宝宝已经搁浅了一年的快速成长,这次真的一万个不想被落下。怎么办?不知道,反正担忧是没有用的,那就开始做吧。读书营,那就从读书开始,从《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开始,这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
以下内容来自读《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的思考和延伸。

【红皇后效应】
第一遍读完的时候,“红皇后效应”这个名词我的印象最深,而给我带来的感触也最大。这个词出自《爱丽丝魔镜之旅》,红皇后是小说中的女王,也是国际象棋中的棋子之一,是奔跑高手。若沿逆行的滚梯往上走,即便是跑步前进,如果速度不够快,结果还是停在原地。红皇后效应就是指这个现象。她对无论如何怎么跑也跑不出去一步的爱丽丝说: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要全力奔跑;要想去别的地方,就要用比现在至少快两倍的速度奔跑。
堂姐前几天微信上问我,是否有熟识“劳动法”的朋友,她所在的公司要裁员,想了解一下相关的法律条文。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有一种兔死狐悲的凄凉。
堂姐比我大一岁,从小到大都是我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2007年,大学毕业,我们同时就业,堂姐研究生毕业应聘进入外企做IT工程师,月薪7000多;我修完双学位进入一个私人的杂志社,做编辑兼销售,底薪800元。那时的7000元对于应届生来说是一个“可以惊叹”的offer,从小自信的我那次彻底感觉到了被远远甩开,内心里有一种深植的不对别人说的自卑感,同时也激发了我好胜的火苗。在往后的岁月里,我磕磕绊绊在媒体策划公关的路上摇摇晃晃寻找自己的爱好和生存的重合点。
前四份工作都是在媒体,一家电视台,两家私人杂志,一家国家级报社。前三家都是以广告支撑所有业务的公司,每天穿着8厘米的高跟鞋画着不流畅的妆,电话销售或者面谈推荐,应付着所谓广告主的各种要求,曾经为了谈下一个业务,一口气喝了8杯扎啤,凌晨4点吐得胃疼自己去打点滴,然而第二天,已经在酒桌上签了协议的“老板”电话再也打不通,那个单子只有“3200元”。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三年,几乎每天都在“不想上班”和“不得不去上班”的纠结里开始一天的工作。如果你问我“那么辛苦,为什么还在做?”我上学的时候就梦想做个广告人,而我所在的小镇,对于广告的诠释仅仅是“印刷打印做广告牌,连设计都没有”,我对于广告人的认知也只是通过电视上看到的广告,觉得能做出来的“广告”让全国的人都能看到,很牛。呵呵,哪里知道现实和理想查着N光年的格局,非科班出身的我,工作之后接触到的广告就是“销售”,至少前三份都是。
第四份工作,算是媒体的正规军了,国家级的报纸,不愁广告亦不愁销路,作为省级记者站的编辑,甚至连稿件都不用写,你去任何一个下属单位,只需要象征性的进行采访就可以了,稿子自有下边的同行给你写好,你修改一下发上去就好了。一份报纸,全国各地都有记者站,每天的稿件雪花一样,好稿子有的是,你不用想着出众,只要不出错就可以了。直到2010的一次全国记者培训,大家在谈论“走转改”,而我像个傻子一样,什么都不知道,那种成人之间产生的羞耻感真的让人无地自容。深深考虑之后,虽然我也喜欢记者受人尊敬的身份,但是这种体制内的舒适会让我提早死亡,这不是我要的。
那次辞职后,我在济南的洪楼夜市摆了两个月的地摊儿,白天在家睡觉看书,晚上扯块大布卖小饰品,交市井的朋友,看人间热热闹闹的烟火,顺便失个恋。那大概是我内在重组的一段时间,还在汉堡店打过工,在看似混沌的一天天中逐渐缕清我的去向,我想做的工作叫“策划”。
我开始加入“策划群”,潜水,看他们聊天,或者找看起来比较好说话的人私聊请教基本的知识,也会去书店蹭书看,但是看不懂,拖延了一个月,我发现这样学习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太慢,我决定闯一闯。
我去应聘了。
应聘的公司招策划助理,我27,我的主管23。BOSS不想要我,怕我是同行,怕我干不长,我急了,站起来用做销售时炼就的“不要脸”的语气说:“我就是想做这个,前三个月我不要钱,白给你干,过了三个月你觉得我不行我走人。”最后我留下了,成为公司除了BOSS,年纪最大的一个员工,也是最底层的一个员工。我很高兴,打了鸡血一样的学习,作为公司主策划人的BOSS成为我认定的导师,被我问的一见我去他办公室就把百叶窗拉下来,说我打扰他的思路。曾经为了设计一个LOGO,手绘了40个版本。半夜三点跟着大家加班,给大家买早点,就这样度过那一段极度兴奋的日子,三个月后,我成为总裁助理;六个月后,项目经理;一年后,分公司总经理。
后来因为公司业务改制,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我离职进入甲方。那是我至今想起来都要感谢自己的一段日子,如果没有那段时间不计后果的全力奔跑,不会有我现在的“不可替代”,所以我特别知道“舒适区”会在表面繁华的面纱后藏着什么样的危机,也深知逃出舒适区是有多么辛苦,可是这些辛苦在“危机”面前都不足以谈起。
这个社会有太多“自知不足”而在努力奔跑的人,也有很多在“舒适区”里享受着高薪,高福利慢慢被“温水煮青蛙”的人。我们有时以为自己已经够努力了,相比身边的人已经过的很好了,不用那么“作”,其实危机时刻都在,只是没有降临在你身上。不知道堂姐最后是否能够顺利度过公司的“大裁员”,也不知她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新的启程,我不敢问,我怕如果她未曾准备,该是有多难过。
全力奔跑吧,不要停下来,因为不知道危机什么时候会跟在身后;
全力奔跑吧,不要觉得早,同频已经是落后;
全力奔跑吧,不要顾虑后果,再坏也不过是现在。
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就要全力奔跑;要想去别的地方,就要用比现在至少快两倍的速度奔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