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仇者不折镆(mò)干,虽有忮(zhì)心,不怨飘瓦”——《庄子》·达生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shū)与忽时相与遇于 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 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帝王应
最近写到了长篇小说的一段剧情,从一个章节标题出现开始心情就极其复杂。连续好几天,也不知道自己伤感个啥。
今天重读了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复仇》,开篇就是引用庄子中的“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这句话。又结合我今天看了杨立华教授的关于《庄子》内篇的一段视频。也基本落定笔下这段剧情中两人的命运。
原本这一段剧情主要是加强小说中一对cp的感情,结果写着写着却写成了两人命运的预示。
之所以将两人安排成官配也是为了落到俗套的冲突。《大荒落尘决》中主角以外我安排了7对cp,每一对感情都挺细腻。所以,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做主角。
现在手下这一对,燕小炳和烟罗,实际上在整部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几次,一百五十多章的剧情,两人一共见了三面。同宗的缘分却因宗门内部叛变,产生了世仇。
仇恨虽是父母师父那一辈的事,但是谁又能释怀。可是,偏偏这样的两个人在命运的安排下互生好感,两人又该何去何从。
我原本以为,庄子中的这句话“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复仇的人不折断曾经伤害过自己的宝剑,虽常有忌恨之心,却不怨恨无意间飘来的瓦片)可以拯救这一对,让我心中预感的两人不太好的结局可以转变。但是我还是觉得不太对劲。对于这部长篇小说《大荒落尘决》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时常有无力感。这种无力是我无法改变角色的行为和结局。好像,他们的命运都已经定好了,只是借着我的手写出来一样。
杨立华教授对《庄子》内篇结尾的这个“儵(shū)与忽”(俗称“忽悠”)寓言故事解释为“历史的重复感”。我自己却有另一番通悟。儵与忽为南北海之帝,古代通常认为南北为明暗对立,也是最远的对立。按照常理来说,这样的对立如参商永不相见。但是他们却在混沌之地相遇,并且得到了混沌的善待,让儵与忽看到了彼此如此投缘。两帝为谢混沌,便把混沌当作人来开窍,日凿一窍,七巧全开(七日)混沌死。(混沌一死,儵与忽永不能相见)
我对于这一段寓言的理解产生了“一切皆为荒诞”的感受。原本不可相见的人相见,黑与白之间,正与邪之间……为什么会相见?这种不合常理的相遇本就是一个荒诞的开始。清浊混在一起,当然就是混沌(混沌就是荒诞本身)。感受奇妙,不分你我,也是大道,也是无道。《庄周梦蝶》其根本就是分不清彼此,然,那种混沌之感却是这世间最难表达的美感。
可是,儵与忽,想告诉混沌这样的美感,想感激混沌让他们相遇。却不知,混沌本不是人。未必能体会他们的感受。如在这时,不做证明也罢,二帝却偏偏以自己的理解方式试图让混沌来理解。这就造成了另一种荒诞的诞生。一切起于混沌,也死于混沌。
七日之内,若放弃证明,还有共存的机会。但是,荒诞一旦产生,便根本无法停止。如生活中,一个错误结果一旦产生,追溯回去,在这个结果产生之前,你落下一个步骤,这个结果都不会出现一样。
物理之中,熵只能增不能减,熵增的过程就是混乱的过程,是有序到无序的一个过程。不在框架之内,皆是荒诞。无数荒诞,组成了一个最荒诞,最终无序而崩。
虽然,只是小说中两个配角感情的命运,却让我为之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愿,命运在荒诞中,还是有精彩的相遇。没到分崩离析的时刻,还有美好可以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