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你所谓的道德至上去绑架任何人,也不要轻易让别人用所谓道德来绑架你。真正的道德是一种有良知的约束,在约束下做出的合情合理的选择判断,而不是任何一种捆绑营销的手段。
——题记。

胡适曾过说,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而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最终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现阶段的中国,道德约束频频凌驾于规则之上,谁占领了道德至高点,谁就可以实施道德绑架和指责。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遇见各种道德绑架场景,你是否也曾满身疲惫时被要求让座?
你是否被“熊孩子”激怒却被要求不应计较?
你是否遭遇过“穷亲戚”白吃白拿,还大言不惭的说,你有那么多,吃一点,拿一点又不会怎么样?
甚至还有网友打趣到,最典型的一种道德绑架就是这句话:我这是为你好。说的好像是我自己不知道怎么为自己好一样。
从什么时候开始道德竟成为一个有力的伤人武器?
首先你要知道,道德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从来只能用来作为约束自己的行为准则。如果想利用道德来绑架或约束他人,以此为借口谋取自己的利益,无疑是最大的不道德。
2012年,西安街头上一个“爱国者”手持U型锁,猛砸一日系车主,竟美其名曰为爱国。
明星国庆不看阅兵晒娃,就被网友骂的狗血淋头。
老人用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来争夺公交座位;
穷人用有钱人就该多出钱,来谴责不捐款的明星,首富;
就连婚恋网站,也借可以着外婆这个亲情的名义来实施各种逼婚。
马路上摔倒的老人没人敢扶,因为他们碰瓷的水平和频率越发高了。买了日货,不看阅兵,就直接被打成卖国贼了。这就是就是道德帝们最常用的一招,一旦道德绑架失败,便在你身上贴满各种子虚乌有的标签,让你饱受道德谴责。

1
2012年的一部电影《搜索》,曾经在戏剧化的情节中,将我们常遇到的不让座事件完整展现,而当人们看到整个社会对于女主角的无理指责时,道德绑架这个关键词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
电影中,高圆圆扮演的女秘书叶蓝秋,在得知自己身患淋巴癌之后,心灰意冷的她上了一辆公交车,一时还无法接受人生悲剧的她,终于放肆了一回,拒绝给车上的老大爷让座。
车上的乘务员大声对着叶蓝秋大喊:“我让你给这个大爷让个座。”
叶蓝秋若有所思,一动不动。这时这位大爷发了话:“大姐,不就一个座位吗,就当我呀,让给这个姑娘了。”
围观者们开始帮腔,全车的目光集中在叶蓝秋身上,一旁的记者佳琪拿起手机记录下来这一幕。
在叶蓝秋下车后,佳琪追上去询问:“为什么快到站了,您就是不愿意让个座呢?”
叶蓝秋回答道:“没别的原因,我就是不想让座。”
随后,经过记者和媒体,全社会都知道了有一位不让座的墨镜姐,学校以她为耻,同事议论纷纷,她成了社会不道德的典范和“楷模”。
这就是道德绑架最经典的一幕:抢占道德高地,随后发出谴责,媒体和围观者作为舆论放大器,活活的将一个守规则的人压成了不道德。
而当事大爷的那句“就当我把座位让给这个姑娘了”,更是显示出道德绑架的本质——资源的争夺。
可要知道,这座位本来就不是他的,但在他的潜意识里,在尊老爱幼的道德法则下,这个座位就已经成了他的了,抢了他的东西,在他心里自然就是天理不容了。于是只能发动舆论攻势,逼着你来让座。
有些年轻人,每天上班累死累活的,甚至唯一能休息的时间,可能就是在坐公交车,赶地铁,时的那几分钟。可有些老年人,整天无所事事,可以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去排队去买一袋鸡蛋,却不能在坐公交时让年轻人用几分钟时间休息一下疲劳。反而在得不到座位时发动各种舆论攻势,逼着你来让座,在很多时候这样的存在就是一种无形的道德绑架。
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传统美德则是我们这个社会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是人们美好心灵的外在体现。公交车厢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在短暂的出行过程中,乘客之间应该和谐相处,彼此尊重,相互礼让和理解,即便是出现了某些不解的事情也不要上纲上线,横加指责。
其实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这种道德绑架本身,而是所有人都认同,默许这种道德绑架的存在。甚至于深谙其道,稍有不顺心便以此为借口,诸多责备和刁难。
对于公交车让座事件还有一件,前几天,题为《阿姨,对不起,我不能给你让座》的视频火了,这段视频由几个小片段串联起来,喊出了“拒绝道德绑架”的口号。视频中“最烦非让人喝的酒桌文化”“最怕逼着我让座的阿姨”“最怕不管熊孩子的家长”等桥段,因为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亲身经历,所以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共鸣。
还有最为常见的就是火车上逼你让座,相信这是每个坐过火车的人都经历过的。
春运的火车上人潮拥挤,一个高瘦又略带痞气的人对一个男生说:哥们儿,换个座,我就在前面那个车厢。这个男生一脸不情愿,说不想换。痞气男竟反问:为什么不换座?男生直接说道:单纯不想换座。于是痞气男便说了句“草!真小气。”无辜的男生不仅被贴上了小气的标签,旁边的女生还冷冷的说,“成人之美”都不懂,真是冷漠。
成人之美是很好,但是也不要忘记,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听了这么久,但还是有不少人,借用着道德的名义,占尽你的便宜。甚至连求你帮忙的语气,都显得那么的不客气。
尼采说,迫使人们遵从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诚然“社会生活中确实存在着需要帮助的人”, 但这一客观事实并不能推衍出 “道德绑架” 的合理性。
面对道德绑架,最好的方式无疑是主动从道德高地上走下来,例如当对方说“都说大学生素质高,怎么都不懂让座呢?”,你便可以说“阿姨对不起,是我素质低。”
道德绑架已经够无耻了,凭什么还要让他们称心如意?
很多人对“道德绑架”深恶痛绝,但是,究竟什么是“道德绑架”呢?道德本来代表着社会的公序良俗,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情操的向往,何以干起了“绑架”这种恶行?
在关于道德的讨论中,人们通常将道德分为多个维度。比如,公德和私德,必须坚持的道德和仅具有提倡意义的道德。不管对道德怎么划分,人们心中的道德标尺是模糊的。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会有不同的道德。在公交车上给老年人让座,在老年人眼中是必须坚持的道德,而在年轻人眼中可能就是止于提倡的道德,即所谓“让座是情分,不让是本分”。
正因为道德标尺是模糊的,不同人对道德的运用也不同。一个群体声嘶力竭地主张某种道德,另一个群体可能就觉得自己是被“绑架”了。
当然,这不是说社会不需要道德了,而是社会对道德的评判标准变得多元化了。“道德绑架”实质上就是一种道德冲突。冲突双方都认可道德是约束人的,只不过是我不认同你提出的道德,我为什么要被你提出的道德约束?而且,道德的可约束空间的也存在着争议,私德与公德的范围也处于扩张与压缩的激烈冲突中。比如,对公交车上的让座行为,究竟是公德还是私德,就发生了不少争议。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篇名为《哭》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泪水。我还看到在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里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看着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是困惑的神情。事后,我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了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当我因自己的告密向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已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这件事让我悟到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我想这就是对道德绑架最好的诠释,所以,以道德的名义要求别人这事儿本身就不符合道德标准,这就是一种道德绑架。

2
虽然已经远离封建可是家里的每一个人都是十足的重男轻女,在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不许生二胎的情况下,父母任然不顾一切的生下弟弟,剥夺了我独生子女的权利,弟弟的出生给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麻烦和纷扰使得我终其一生难以安宁甚至左右我的所有选择,颠倒我的所有人生让我的如同一个行尸走肉一般终日活在他所营造的环境里。
从小到大每次只要是弟弟做错了,都是我大姐没有做好,只要是我做错了就该照死里打,因为我没有给弟弟做一个好榜样。曾几何时我害怕自己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被自己的父母打死在家里,母亲是什么都向这弟弟的只要对弟弟好的怎么都会去做,哪怕是要她的命。父亲也总是听之任之。
记得念小学的时候,父母会给我和弟弟一样多的零花钱,弟弟总是喜欢让我给他买各种各样的东西买后还不给钱,我只好把每天吃早饭的钱都给他可是还是不够弟弟“挥霍”。他就每天放学回来故意的找我的麻烦和弟弟一起读小学的那几年我真是每天都烦恼。
好不容易上了初中本来以为这样的情况会好一点,可是并没有因为我和弟弟在不同学校就会有任何好转,甚至是更加的变本加厉,有的时候我会告诉母亲,母亲也会把弟弟从我这里要走的零花钱再补给我,可是时间长了,母亲也就不管我了,还说什么是我自愿的,说做大姐就要有奉献精神,我真是想笑,我想做大姐吗?你问我的意见了吗?我都是自愿的。
“道德绑架”的另一特点,就是公领域道德对私领域权利的侵犯。道德往往需要人们让渡一定权利,但是这种让渡必须是自愿、非强迫的。“道德绑架”经常打着道德的旗号侵犯权利,还伴随着贴标签行为,比如动辄要求“年轻人”“有情怀的人”该怎样。道德主张应当以尊重权利为前提,不能用道德剥夺一个人的权利,更不能用标签逼迫一个人放弃权利。
母亲家里兄弟姐妹六个,男孩子却只有舅舅一个,去年暑假,一直在上海打工的大舅突然回来又是哭,又是哀求母亲,希望母亲可以帮他带他的儿子。我的表弟,今年15岁在当地上初一。我今年高三弟弟高一,马上就要高考了。
大舅一家在上海打工,其实过得很好,个个穿金戴银的,因为想省掉外地借读生高昂的借读费所以这次大舅希望我们家可以帮忙带着表弟读书,按照大舅的意思是一直从初中到大学都在我们家寄养。
我母亲因为我们要高考了,一开始不同意,最后舅舅发动家里的所有亲戚来说和,那段日子,家里的几位姨娘个个直至矛头,轮番上阵,做说客。
“一个小孩子,一年能吃你多少,你作为姑姑难道没有责任和义务帮帮你着落难的弟弟。要不是大姐也在外地,大姐怎么也不会让这个唯一的侄子流落在外。”大姨
“都难,都难你就帮帮忙吧!二姐没本是,三妹,你看着就可怜可怜你兄弟吧!怎么弄啊!不就这一个兄弟吗?”二姨
“三姐,要不是我天天上班没有时间,我一定把奕奕接到我们家去,多难得的一个机会呀!放在你们家那是信任你。”四姨
“三姐,你就帮帮我大哥吧,不就坚持几年吗?你坚持坚持就过去,以后等浩浩和婷婷上大学走了,还有奕奕陪着你们多好。”老姨。
父母亲架不住这样轮番的“情亲攻势”被迫同意表弟来到家里,表弟不是省油的灯,每天放学回家了就是打游戏,谁也管不了他,只要有人一说他什么就会大哭,说在我们家受到了各种欺负,声音还放的特别大,还喜欢乱撕东西,有一次把我手写了十多页的考试重点,全部给撕了,气的我和母亲说,母亲也无奈只说“别跟小孩子计较”,说什么他父母不在身边也不能怎么管他,家里的姨娘,他们隔三差五就来我们家吃饭,一来就给奕奕买各种东西,各种零花钱,各种疼爱,好像这个家里从来就没有我和弟弟一样,这种方式就好像是在替大舅监视着我们家有没有人在虐待奕奕。
奕奕来了三个月,我的成绩从班里的前10,下降到40名开外,本来可以上二本,现在的分数大专都考不上,弟弟也是,每天和奕奕住在一起,他常常睡不好,成绩也下降的好几个名次,奕奕总是爱闹,看电视也要放到最大声,晚上浩浩用电脑学习,奕奕就要打游戏,一打都打到天亮,母亲忍无可忍,就打电话给舅舅让舅舅把奕奕接走。
舅舅却告诉母亲再坚持一个月,下学期就把奕奕接走,寒假过了,到下学期了,舅舅舅妈为了不回来带奕奕上学居然连过年都不回来,奕奕就这样黑不提,白不提的又在我家里过了一个学期,我成绩差到极致了,高考连大专都没考上,母亲劝我复读,我只有一个要求,我要奕奕离开我的家,母亲不想把娘家的路竖起来,可是我和弟弟也不想一直在被打扰的环境下读书,然后继续复读又考不上。我父母每天都因为这件事情吵架,天天都闹着要离婚。
舅舅就一直装傻,还大言不惭告诉我妈让她继续帮助他带奕奕,奕奕以后有出息了还会报答母亲,母亲被逼的没有办法只好天天回来吵闹。我的几个姨娘又轮番上阵说着各种冠冕堂皇的话,甚至还有人说,小女孩要上什么大学,上了也是人家的人,还不如早点嫁人,我们没上过大学不也一样活吗?
舅舅逼迫母亲,母亲只好来逼迫我们妥协,我和浩浩每天都想去死。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大义凛然,冠冕堂皇的伤害着别人,却还可以用道德准则来说话,他们的良心是不会痛吗?所以有人说,“道德”正是被人粉饰得最为亮丽的一面墙。
何为道德,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常言道:罪莫大于无道,怨莫大于无德。人们对高尚的追求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常常促使我们以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和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行为。不得不说,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让社会群体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籍籍无名的普通人,还是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都无时无刻的处在道德的约束里。但是,这种道德的约束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于对他人,是否真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我们试图批判我们眼里的所谓的“不道德”言行时是否又真的站在了一个客观的角度,或者说,我们是不是在无意间以道德之名行绑架之实!
浙江卫视的《中国梦想秀》上,姐姐为了让失散多年的妹妹认回亲生父母来参加节目,节目组将表演者的亲生父母悄悄邀请到节目现场,让妹妹认亲,认下那个抛弃了自己二十年的亲生父母。
妹妹表示不想认,周立波便发动道德攻势说:你也有儿子,你是想让你的儿子看到你的大爱,你的宽容,还是你的纠结和心胸狭隘呢?
道德绑架的野心就通过这句话显现出来。如果她不认,就直接被周立波贴上心胸狭隘的标签了。
而绑架的方式甚至还有些阴阳怪气。先把你捧到道德高地(你的大爱,你的宽容),再猛摔下来(你的纠结和心胸狭隘),让你腹背受敌,尴尬不已。
但是有网友,觉得女孩亲生父母也可以被原谅,但其实不然。我和这个女孩子有同病相怜之处。自父母离婚我就没与生父见过面,遑论他曾尽什么义务。待我长大成人,有了份工作,生父就寻上门来,当时嘴脸,至今历历在目。所以即使是我和电视上这位女孩易地而处,也会和她有一样的想法,甚至言辞上会更激烈。因为不是所有错误都值得原谅。任何难言之隐都不足以成为女孩亲生父母生而不养的借口。而生而不养这种事实,不是说几句漂亮话,讲两句口号就能掩盖过去的。何况,你们在台上绑架的,还是一个年轻人的人生。
面对道德绑架,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勇气,大声说不。
道德,绑架,这两个词并不晦涩难懂,但对这两个褒贬极端的词进行组合,我们又有多少了解呢?百度百科对道德绑架的定义是这样的:以道德为砝码,要挟个人或众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一般是一个群体思想道德低下,认为资源多的人就必须帮助资源少的人,才能达到一种心理平衡,也顺带达到了自己帮助别人的虚荣感。从这定义里我们看到了什么?道德只是亮丽的幌子,出发点不过是以掩盖心里的阴暗。自己无力而为,却对他人强加高标准的要求,甚至进行言语上的抨击,行动上的强迫,这完全不是道德二字的真正含义。在当今社会,我们推崇道德,敬畏道德,所以似乎给人一种假象,只要打着道德的旗号,我们能够只看新闻标题,就对新闻事件进行道德评判,对当事人随意谩骂、恶意攻击,甚至人肉搜索,人身侮辱。没有谁可以主宰别人的选择,用道德强奸他人的自由意志,根本上是社会文明的倒退。
从深层次而言,是什么造成了道德绑架呢?当今国家和社会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媒体舆论宣传方向总是把道德看得很重,无论如何,在批判的最后,总要辩证法的来一句:“但是多数人是需要我们帮助的,普通人还是需要做好事的。”这句话说多了自然弱势群体就会把“礼让”当成“理所当然”,即使自己做不到,他们也会把这种心理投射到更具有能力的人身上,渴望借助他们的能力实现自己做好事的精神需求。

3
进入现代社会,道德不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只能有限度地解决问题。是否支持国产片的问题。很多观众决定是否看一部电影,不是看这部电影背后多么有情怀、展现了多么崇高的道德观,而是通过口碑来了解电影是否真的好看,或者根据个人偏好确定是否掏钱去看。这是因为看不看一部电影,不再是理所应当的事,中国的大屏幕上每年上映那么多电影,观众显然承载不了那么多的道德——因此,打情怀牌甚至用“下跪”方式要求人看某部电影,就会被视为“道德绑架”。
网友徐歆皓绑架是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使受害人置于行为人的直接控制之下,使其失去行动自由的行为。这里的“直接控制”当然应该是非法的,如果是合法的拘捕、自救,则不是绑架。道德绑架,大致就应该是以道德的名义,迫使别人按自己的意愿来行事。这里的“迫使”也应该是不合理的、不正确的、不道德的。
很多领域同样如此。人们厌恶“道德绑架”,不是因为心中失去了道德底线,也不是因为他们不需要美好的情操和公序良俗,而是讨厌道德的滥用和越界。
最近最火的道德绑架案例莫过于赵丽颖为家乡修路反被骂一事。自其爆红,网友便曝出赵丽颖老家照片,曾经她生活的农村道路依旧坑坑洼洼的,当时就有网友喊话赵丽颖,赚钱多了也为家乡修一修路,不能忘本。
不久,又有网友晒出村内道路的对比图,现在赵丽颖家乡的路已经修成了水泥路,据传是她得知家乡的情况后,主动联系并愿意出资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然而,没过多久,又有所谓的赵丽颖老乡在网上发声,对其出钱修路的做法并不领情,原因是新修的路没多久又坑坑洼洼的,明显是“豆腐渣”工程。
加之“大衣哥”朱之文借给乡亲的近百万元无人愿意归还一事持续发酵,网友们终于坐不住了,纷纷对此行为发起声讨:“最近道德绑架的人好像越来越多了呢,好像就是你红了,有钱了,就应该给我们花钱,借你的钱也不用还,让你投资办学校,你就应该二话不说去做。我才不管你的钱是不是辛辛苦苦挣来的。”
隔壁热门帖《写一下关于邻居奶奶的事情,她用半辈子努力诠释了,什么是害人害己》,有感而发,楼主的公公是霸气的凤凰男,楼主的老公深受愚孝思想的毒害,楼主深受其害。
在这里,我并不是提倡大家不要孝敬父母,孝敬长辈。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我们应该尊重老年人,但是,这个社会在提倡孝道的同时,是不是也该提醒老年人尊重年轻人,年轻人也是人,也应该被尊重。
我觉得年轻人要学会对父母说不,一味的听话,一味的顺从,是不行的。做父母也会犯错,有些父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儿女的未来。
我觉得婆媳关系不好处,最大的原因,在于中国男人普遍愚孝。他们从小开始就被父母灌输了愚孝思想,认为父母养育之恩,恩重如山,所以父母永远是对的,任何人立场跟自己父母冲突,不管谁有理,都该护着父母,否则就是不孝。老婆是无法和母亲比的,很多男人都会理所当然的认为,亲娘只有一个,老婆可以再娶。 宁可做一个无情无义的丈夫,也不能做一个不孝的儿子。
其实在婆媳关系,媳妇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婆婆有公公和儿子两个男人可以依靠,但是嫁进来的媳妇只有老公一个男人可以依靠。如果男人有愚孝思想,婆婆知道儿子会帮着自己,欺负起儿媳妇来自然更加肆无忌惮了。这里说的只是一部分婆婆,当然也有很多把儿媳妇当女儿的好婆婆。如果一个家庭中,男人有愚孝思想,这个家庭几乎是不得安宁的。因为媳妇长期处于弱势,慢慢对自己的老公失去了信任,失去了爱,就不会用心经营小家庭了。
但是,母亲就一定要比老婆重要吗?为什么这两个女人不能一样重要呢,不能一碗水端平呢。
父母有生养之恩,但是老婆也为你生儿育女了;父母陪伴了你前20年,但是老婆要陪伴你一辈子;父母为你付出很多,老婆也把一生托付给了你。
有了道德这把标尺来度量人与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修养和内涵,那么是否所有人都会来自觉维护道德,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呢?
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绝对地适用与一切情况,必须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切从实践出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教训。所以并不是所有个体都能自觉为道德做一个正面的、积极的引路人,往往由道德引发的纠纷,在法律面前又是无法解决的,这就引起了我们深思,为何我们自行树立的道德要被我们践踏,为此我们却还要想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去克制利用道德的行为?
道德的出现本身是为弥补法律的不足,现在社会的现象反向倒戈,却想着怎样利用法律去制裁“道德的衍生品”。难得说是“法律”不想亏欠“道德”这么多年来的照顾?
在面对道德绑架时,我们要勇敢说不,也要大声拒绝,不做沉默的羔羊,也不做无理性的混蛋,遇到事情的时候要站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立场上去想想,不要听信不实之言,做愤怒的键盘侠,也不要一味的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不管别人的难处。人世一场都不容易,何必要用道德绑架去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些许故事素材来自网络,如有雷同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