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自然科普
刀螂•桑螵蛸

刀螂•桑螵蛸

作者: 王小闹闹 | 来源:发表于2020-04-29 21:21 被阅读0次

    刀螂,学名螳螂,身体细长多为绿色,标志性特征是前肢带有坚硬锯齿象两把"大刀",三角形的脑袋前后左右转个不停,小灯泡般的两个大眼突出而明亮, 纤细的触角晃来晃去,大腹便便却又灵活无比。


    刀螂喜肉食,以捕食各类昆虫为生,小到蝼蚁蝇蛾,大到鸣蝉小鸟,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属益虫之列。但它们生性凶猛,同类间经常为争风吃醋或争夺地盘,你追我赶打的天昏地暗,食物缺乏时还会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

螳螂捕蝉

    其动作异常灵敏,两把"大刀"的末端各有一个钩子,发现猎物能瞬间锁紧钩住,动作之快肉眼根本看不清楚,强劲的上颚不断的撕扯和咀嚼着,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战斗。

螳螂拳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胶东莱阳人王朗偶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螳螂与黄雀"之战,受到了螳螂"以小胜大、以弱胜强、以智取胜"的启发,象形取意反复模仿,经过数年的锤炼揣摩,创造性地研究出一门结构严谨、技击性强、精妙绝伦的拳术--螳螂拳,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其厉害程度可见一斑。

螳螂拳

    朋友老王练习螳螂拳十余载,据说还是某个流派的第几代传人,在市里组织的各种大赛中连续几年折桂,聚会时会偶尔兴起,当场拉开架势练上几路,那真是辗转腾挪恰似猿猴、张驰伸缩如猫捕鼠,神似形更象,屡屡惊叹四座,令大家拍案叫绝。

螵蛸

    雌性刀螂于夏末秋初交尾,选一粗壮树枝,头下尾上,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中药称为"桑螵蛸"或"螵蛸",老家叫作“剥周(音bǒ zhōu)”,烘干后具有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的功效,中医常用来治疗肾亏和小儿遗尿。

螵蛸

    小时候秋冬之季,经常跟着哥哥上山采拾,河坝边的柳树、棉槐条子上,山峦丘陵的灌木丛中,都能寻到桑螵蛸的踪影。发现目标后,左手拽住树枝,右手握住螵蛸,用大拇指使巧劲从枝条上慢慢地剥离下来,如果生拉硬拽、用力过猛,就会使之破损影响品质。低矮处的比较好解决,较高的地方就要爬上树或折断树枝,一天下来,能采个三五十个算是不错了,日积月累攒上两三斤,拿到供销社卖个几块钱贴补家用,在当时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有时候采拾的单个桑螵蛸遗漏在房间哪个角落,到了春末,就会孵化出一窝小小的刀螂,顺着桌椅箱柜、炕沿锅台到处攀爬,母亲会用笤帚扫到报纸上或者蒲篓里,送到窗外的月季或香椿树上,让它们继续生长繁衍。

    在都市里呆的久了,面对的都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路边的绿化树半月二十天的都要喷洒农药,没有了食物来源,象刀螂这种害虫的天敌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必要,至于桑螵蛸更是难觅踪影。那挥舞着大刀的刀螂身影,也只能停留在儿时的记忆中了。

相关文章

  • 刀螂•桑螵蛸

    刀螂,学名螳螂,身体细长多为绿色,标志性特征是前肢带有坚硬锯齿象两把"大刀",三角形的脑袋前后左右转个不停,小...

  • 简书中医学堂 | 每天学一味中药 022 桑螵蛸!

    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 01、来源 本品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小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

  • 11.噬夫

    螳螂俗称刀螂,也是我们小时候经常抓的昆虫之一。刀螂生性凶猛,我小时候手没少被刀螂抓破。但我第一次知道,婚后母刀螂要...

  • 雨中拾趣

    螳螂俗称刀螂 瓢虫

  • 13.大战未能上演

    小时候,我总是有些“奇思妙想”。平时抓刀螂玩时,经常被刀螂的两把大刀抓伤,所以每次碰到刀螂都有所畏惧。突然我有一个...

  • 螳螂(刀螂)

    身着绿色装,甩臂勇螳螂。 强敌敢进犯,小刀飞行转。 顷刻就毙命,定有来无还。

  • 桑螵蛸

  • 儿时记忆3

    捉蝈蝈 蚂蚱,刀螂,扁担钩子,斗吱吱,蝈蝈,三叫驴子,是我们小时候在山上经常捉的昆虫。蚂蚱最多、刀螂...

  • 第196组(3味)——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

    第196组(3味)——山茱萸、覆盆子、桑螵蛸

  • 随手拍-刀螂

    闲来无事,拍了一组幼年螳螂的图片。嫩绿的皮肤充满了生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刀螂•桑螵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oko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