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日更的第40篇文章!
很久之前就想要研究这个方面的话题,但迟迟没有行动,一来是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大多都很晦涩,枯燥无味,二来:一开始也没觉得这事有多重要!
也正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让我对批判性思维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对于没有独立思考的人,(或者说批判性思维方式)的话,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一个怪圈!
我们的大脑像是一个容器,每天都在接受不同的讯息,聆听不同人的观点,因为我们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方式,我们无法区分出到底哪种思维是正确的,即使是两个自相矛盾的东西,我们也很难发现!
这也很常见,我们一般都是被动式的接受,这总是显得容易许多,而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意味着你需要更加主动的去思考,去挑战舒适度。
当然批判性思维它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至少能够让你在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至于没有自己的观点!因此拥有这种能力,的确能够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独立的人。
所以我想要去研究相关方面的东西,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阅读相关书籍。
今天正式开始阅读(批判性思维),开始津津有味的读了两章,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比如书中提到了很多概念:
信念偏差:通过结论的可信度来判断一个推论的正确与否。
·可得性启发法:依据提及一个事件的频率来判断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
·错误共识效应:指人们假定自己的观点和周围人以及整个社会的观点大致相同。
·从众效应:指人下意识地让自己的想法向大多数人的想法靠拢的倾向。
·消极偏见:指人们相信消极信息多于积极信息的倾向。
·损失规避:人们往往更愿意避免损失而不是积累收入。
·圈内偏见:认为属于自己圈内的人与圈外人不同的认知偏差。
·基本归因错误: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圈内人与圈外人的行为。
等等,那么我的思考又是什么?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什么?
1:在看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又陷入了这种主动接受式的过程,因为是教批判性思维的书籍,所以我竟然在看书的过程当中似乎一个问题也提不出,竟然默默的全部接受了。
2:审视自己以往的过程,会发现我们常常会受到来自身边各种讯息的影响,很多时候也是断章取义,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个:可得性启发
也就是说我们会受到一个事件的影响,从而推测出一个结论,也是逻辑错误,比如之前身边亲人也好,朋友也罢:她们会经常在你耳边告诉你远嫁是多么不好的一件事?女孩结婚要早一点,可以挑别人?但是竟然就有很多人信了,当然了关于观点性的问题,我认为是没有什么绝对性的答案,也是仁智见仁,智者见智的一个过程!但是若是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多了,我们就真的会丧失这种能力,不信你看身边一旦出现一个什么事情的时候,她们一定就会搬出她们的那套理论,企图来说服你,她是对的。
3:批判性思维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为了更好的帮助我们发现思考解决问题,不是一味的抬杠,那么这样未免本末倒置了。
4:我的思维方式还有提升空间,比如我的论题是:每天看书不能看太多,会吸收不了。这是我目前的现状,所以我喜欢同时好几本不同类型的书一起看,这就会导致我:看书时间不会太长,看的太杂乱。那么这个论题究竟正确与否呢?答案是因人而异,但是至少它在某些方面还是有问题的,比如我说吸收不了的标准是什么?如果看书的标准是实践,那么看多看少也都无关紧要了,对吗?如果看的再少但仍然不去运用,那也是在做无用功!若是看的再多,去实践,那便是有用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妨在这个过程中认真的体会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