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1、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还原
回家的火车上看完《敦刻尔克》,只需一副耳机,不用3D眼镜就可以把自己代入诺兰的硬科幻版战争片的虚拟空间中,相较于以往的烧脑、反转和开放式结局,《敦刻尔克》由于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所以整部电影的基调是写实,平铺直叙的呈现方式显示了对历史的尊重,而海陆空三条线交叉剪辑,则容不得一点分神,因为每一个画面都很克制,没有一点多余。
既然是真实历史,我们就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历史。
敦刻尔克,是法国北部诺尔省的一个海港城市,意为“沙滩上的教堂”,由于那场被堪称“奇迹”的大撤退,让“敦刻尔克”这个名字,名垂千史。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大撤退呢?因为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直扑波兰,二战爆发,英法也在9月3日作出反应,但至多就是口头谴责,没有实质行动,也被称为假战、奇怪的战争、静坐战争,但嗜血的狼,是不会因为你假模假样吼两嗓子,就会转身离开的,1940年5月10日,养精蓄锐的德国人开始全面进攻西欧国家,而且非常出乎意料地绕过了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潮水般杀入法国腹地,法国军队难以抵挡,很快崩盘,这让并肩作战的英国远征军跟着一起倒霉,但打不下去了,还能怎么办?一个字:撤。
要撤,就要横渡英吉利海峡,法国有三个港口可以用来横渡,但其中的加莱和布伦先后被德军占领,于是,就只剩下最后一个港口:敦刻尔克。

于是才有了这场大撤退。
1940年5月26日,代号为“发电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正式拉开序幕,海陆空三条线作战,历时9天,共撤走33万5000人,时至今日再回头来看,“敦刻尔克大撤退”依旧是一个奇迹。
有很多人,总结过很多原因。比如希特勒的指挥失误,比如那几天老天意外地帮忙,比如德国人过分迷信空军的力量等等。
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是促成“敦刻尔克大撤退”产生奇迹的原因,但所有的这些因素背后,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
敦刻尔克撤退结束后,丘吉尔在英国下议院发表了演讲: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所有奇迹的产生,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背后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你必须要有一个“坚持到底”的信念。
这种信念,支撑着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到英国,又从诺曼底反攻回法国,最终取得二战胜利。
就像丘吉尔的那句名言:
“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投降。”
2、从电影《敦刻尔克》中的所见:信仰、梦想、善意
(1)信仰:无国何谈家,誓死保家卫国;
(2)梦想:人还是要有梦想的,说不定在何时它就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了;
(3)善意:放下所有的计较,所散发出来的善意最可贵。

(1)信仰:无国何谈家,誓死保家卫国

飓风战斗机老爹,因为他有个开飓风战斗机的儿子参战三周后牺牲,他和小儿子,以及乔治响应国家号召,驾驶自家渔船前来参与撤退,我把他们看做电影的“民间线”,也是影片中的“2、海上一天”,老爹说,没有国,哪还有家,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先后救下一名英军海军士兵、一名飞行员和一众士兵,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他执着地坚持?我想是信仰。
(敦刻尔克大撤退无比艰难,在这危在旦夕的时刻,英国人开始进行全国广播,召集全英国的船只前来救援,飓风战斗机老爹就是其中的代表,据统计,前后共有693艘英国船和168艘法国船参与了“敦刻尔克大撤退”)

这幅画面是在最后,作为空中线,也是影片中的“2、空中1小时”,英国皇家空军支援,他在战斗刚开始时油表就坏了,靠着两位战友提供的油表信息作战,后来两位战友先后坠毁,他在信息不明的情况下,凭着精湛的技术,依然坚持到了最后,为撤退扫除了空中的绝大部分障碍(我们知道,这次撤退,可能是由于轻敌或是想在后续谈判中获取利益,纳粹德国主要出动的力量在空中,影片应该是只截取了其中一小部分),大部队成功撤离后,他的战斗机也没油了,只能迫降到沙滩,被俘前,他烧毁了自己的战斗机,这就是那副画面。是什么力量让他坚持到最后?我想也是信仰。


这场大撤退的总指挥官,我称为“军方线”,也是影片中的“1、防洪提(40万英军滞留海滩)一周”,整部影片中,除了那个士兵汤米之外,我注意到,这个指挥官的特写比较多,而且都是关键节点的特写,比如他刚出现时,说丘吉尔只要3万人,可这里有40万人;看到众多前来救援的船只,他说的那两个字:祖国;在看到希望后,突然发现一架纳粹战机后,似乎等待命运宣判的无奈闭目;还有最后的最后,他送走所有人(主要是英国人)后,说要留下来帮助法国人。是什么力量让他想在还是非常危险的情况下,依然要留下来帮助法国人?我想还是信仰。
信仰的力量如此强大,你所信仰的,又是什么呢?
(2)梦想:人还是要有梦想的,说不定在何时它就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了

乔治,飓风战斗机老爹的船员,听说是去战场,也说“我能帮上忙”,义无反顾。
他说他没干成过什么大事,一直以来也不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但是总有一天,他能干成大事,兴许还能上报纸。在刚出发不久,他躺在船上,看着天空,跟老爹的儿子彼得这样说着。
他跟着飓风战斗机老爹营救了一名海军士兵,但这名海军士兵有“炮弹休克症”,醒过神来发现这艘船是去敦刻尔克救援,执意不让老爹去,在推搡中,乔治被推到了下面一层的甲板上,撞到了头,导致失明,这场争斗才停止下来,老爹的儿子彼得把他安置好,确保他只是失明之后,就又去上面帮忙了。
直到老爹他们又营救了一批士兵,大家都往下面甲板上聚集,细心的彼得嘱咐士兵们要小心乔治在下面,不要碰到他,然而在乔治身边的一名士兵说了句让我们都非常崩溃的一句话:他已经死了。
乔治就这样死了。

救援结束后,彼得帮他实现了上报纸的梦想:当地男孩,乔治·米尔斯,年仅17岁,敦刻尔克的英雄。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虽然是以付出生命为代价。
人还是要有梦想的,因为它说不定在何时,就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实现了。
(3)善意:放下所有的计较,所散发出来的善意最可贵

那个有炮弹休克症的海军士兵,还不知乔治已经死了,被自己害死,他缓过神来,突然来问彼得:“那个,他会没事吗?那孩子?”

迟疑了一会儿后,彼得还是回答了:“会”。
这是在刚发现乔治死了之后的几分钟内,能放下关于生死的计较,依然保有善意,这种善意才是最可贵的,谁说这不是一种拯救呢?或许它能拯救这个士兵的炮弹休克症。
感
整部影片节奏紧凑,几乎没有一刻分神,坐在我对面的人看我可能会有点奇怪,因为我全程紧张兮兮地看电影,最后却哭得很克制。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全程关乎生死存亡、争分夺秒,然后前面所有的紧绷感、恐惧感,都在最后几分钟得到释怀。
撤退后,很多民众来欢迎,送来吃的喝的,士兵们内心愧疚也不解,其中有几个画面是这样的。



是啊,这次撤退的33万人,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欧洲大陆留下的最后的反抗火种,他们日后都成了反法西斯战场上的中坚力量。
这就感觉就像是在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现在撤退,只是因为战斗时机不对,保存实力待良机。
思
然后就在想,我们想要去做成做好一些事情,但目前时机不对的情况下,我们自己能否也可以为了心中的信仰和梦想,暂时放下对错得失,告诉自己只是时机不对,而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保存实力,养精蓄锐,择时再战呢?
行
我希望我可以。
2019年,也要这样继续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