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做鞋是老把式。小时候我们全家的鞋都是妈妈做的。一直到我高中毕业,穿的都是妈妈做的手工鞋。后来上大学了,妈妈给我买了皮鞋,她大概觉得去了大城市穿着她做的鞋土气。到弟弟上了大学后,妈妈就不给我们做鞋了,只给她和爸爸做。
穿了洋气的皮鞋后才觉得妈妈做的鞋真好,穿上纯手工的千层底,脚不会有气味。布鞋总是柔软的,脚不会为了踩鞋而受累。但是都市千篇一侓的各种高跟皮鞋是主流,说真的我还真没勇气,踩一双千层底走在大街上。
女儿出生后,给她买各类小鞋子,很是漂亮。后来,小家伙开始咿咿呀呀说话的时候,有一天,指着脚说,鞋!鞋!我一看,胖胖的小脚给鞋子勒了一道红痕!当下心痛不已,给她揉了好一会儿。看着她肉乎乎的小脚,又想起了妈妈做的千层底。
于是,打电话回去央妈妈给女儿做几双布鞋。妈妈欣然应了。
于是我开始期盼妈妈做的鞋子。想着,她现在一定开始浆鞋底了,平时不用的碎布,用面汤一层一层浆拼成一大张,有十多层厚的时候在太阳底下晒干,然后沓着印剪出一个鞋底夹层,再用白布包边,鞋底必须足够厚,一般需三、四个夹层叠起来才是一个真正的鞋底,合计三四十层布的样子,这也是千层底名字的由来。再把这叠起来的三、四个夹层用粗粗的线细密地穿透来回拉着固定在一起,才是鞋底子。一只鞋底子就要费好多功夫呢。
做了鞋底做鞋面,鞋面也要用专门的印沓着剪裁好,一般有两层,里层用一般的布,外层就讲究了,各种花布、绒布、布店里专门卖的鞋面布,妈妈以前都是精挑细选,然后裁剪得当,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以前的女式鞋一般都有鞋带的,在带子上剪好扣孔,仔细用线沿边锁好扣孔,再在鞋外侧缘钉上扣子,鞋就好穿了。男士鞋一般是方口的,没有鞋带。
妈妈做鞋认真,鞋底线拉得紧致、细密,从不省一分气力。因此鞋子相当耐穿,小时候我老是因为鞋穿不破 ,穿不了新鞋子而郁闷呢!现在想想妈妈做鞋子时候倾注的心力,只有汗颜的份!
那个时候做鞋子是主流,主要是节俭。80年代的关中农村,大家日子过得都极其的相似,一家几亩责任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用度后,没有多余的钱买衣服鞋子什么的,她们那一辈生活都很是朴素,但就这些平淡的朴素后面,一双鞋、一件小衫子、甚至一颗纽扣,她们也能酝出生活的美好来。她们运用一双灵巧的手,把简朴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现在,想起妈妈拼凑碎布,浆鞋底,在院里槐树下,把一层一层浆了面汤的布平整地抹在木板上,摊在太阳底下晒,她弯下腰,仔细地把布抹平,压实,不留任何小空隙。她脸上细小的汗珠,在太阳底下有细碎五彩的光,特别的美!
她拉鞋底,坐在树荫下,长长的线在指间从容穿梭,阳光透过午后的树叶,光影在她身上跳跃,有一种宁静的生动,让人不由得想,一辈子这样子过也是很好的。
她在灯下绣鞋面,一针一线安静祥和,影子打在墙上,暗黑的夜里给我温暖的慰籍,我就蜷在她旁边睡觉,紧贴着她身体的温度,使我进入一个又一个温暖的梦乡。
现在,我已不再年轻,四十出头的女儿,经常回忆起六十多岁妈妈做鞋的样子,心里有一种情愫涌动,叫我怀念那时的朴素,那时的温情,当然还有妈妈做的鞋以及做鞋的样子!
现在我们这一代已经找不出几个会做鞋的人了,淘宝上的小鞋子一搜,也是什么网红老奶奶做鞋,全手工之类的。短暂的温馨感过后,是心里空缺的失落。难道随着那一代人的离去,以后我们都丢失了这种技艺?难道以后母亲做鞋的样子就成了美好的回忆了?
妈妈,终是在一个月后给我寄来了小鞋子,她采用织锦缎面代替了以前的棉布鞋面,几双小鞋子做工精致,有种华贵的古典美,放在手心妥妥的艺术品。我家的二胎宝宝穿上,再配上她做的一套对襟小唐装,头上再系两个红穗子,像极了年画里的小美人。我突然感动于这种生动的美,无法言说,但内心感动!
回忆向来美好,只是把生活的艰辛隐藏。我想要的生活,就是不管是生活在穿着妈妈做的鞋子的年代,还是敲着手提电脑,穿着正统职业装高跟鞋的现在,我都能流着汗的幸福地愉悦。觉得生活真好,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