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曲仙人之歌:简介
八曲仙人之歌,或名《八曲本集》(Ashtavakra Samhita) 是不二论吠檀陀的短篇著作,据信由智仙八曲所作,记载了他和国王弟子迦纳卡之间的对话。
1 八曲与迦纳卡
现存对八曲仙人的记载有限,本作中完全没有任何线索能推测他的身份。
印度当代思想家和学者拉达喀玛尔•穆克吉在其1971年译本《自究竟之歌》前言中写道:
“在《摩诃婆罗陀》中有迦纳卡国王,他有一句话常被引用:‘我的财富无尽而我一无所有。若米萨拉(Mithila,其王国名)焚毁,我并无丝毫被焚’。
“《八曲之歌》(2.14):‘我一无所有,或者说拥有一切言语和思议所及的’就像是迦纳卡的回声。八曲仙人及两个弟子迦纳卡和祭皮衣仙人(Yajnavalkya)对自性的见地无二。八曲仙人和祭皮衣仙人都对迦纳卡开示真实的自性是无限的。
“《大林间奥义书》中记载祭皮衣仙人对迦纳卡说‘虚空自性’。《八曲之歌》(6.1):‘我是无限的虚空,世间如陶罐。’自性如虚空遍在、无形、无垠、无垢。《大林间奥义书》说‘唯彼伟大不生之自性,无老,无死,永生,无畏之梵也。’
“在两本书里迦纳卡国王都是完全解脱,毫无执着,继续履行世间职责不带丝毫兴趣,不被人类环境所扰。因此,他在本书中是最适合的弟子来接受八曲对究竟实相的教导,回归实相的寂静与大乐中。”
2 成书年代
拉达喀玛尔•穆克吉1971年译本前言中写道:
“八曲之歌的风格和结构非常接近于史诗,属于迦纳卡和祭皮衣仙人生活时期那种心智和修行气氛,早于系统性的宗教学派年代。如同成书在公元前六世纪的《薄伽梵歌》,本书简练晓畅,同时丰富有力。避免了哲学思辨,把关注点放在了实相,强调本体性的真实。
“推断其成书年代范围从紧接在《薄伽梵歌》后,到公元前五、前四世纪之间,早于各大修行宗派以及经文成型(即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一世纪)。相比于公元二世纪的《梵经》(Brahma Sutra),此书更接近于《薄伽梵歌》以及晚期的奥义书如《白净识奥义书》(Svetasvatara)、《秃顶奥义书》(Mundaka)和《唵声奥义书》(Mandukya Upanisads)。
“所有这些作品都是在秘密之地书写,强调直觉性的领悟和超越。
“文本中略有提及一些佛教用词,如“无”(18.42,63),“空”(20.1),而大乘佛教的祖师马鸣菩萨(公元一世纪)也在其重要论著中使用了与本书共同的譬喻,即海浪与海之于世界与自性。《八曲之歌》和《薄伽梵歌》一样都先于佛教和印度教哲学系统成型[…]
“[…]与《薄伽梵歌》不同的是,《八曲之歌》对人格化的神没有任何兴趣,而是回到了更古老的奥义书一元论思想。在八曲而言,自性是究竟实相,超越言辞,永恒且遍在。
“除了《八曲之歌》几乎没有别的古印度作品如此雄辩、深邃,且如此诗意地表述出自性的伟大、庄严、大乐与无可比拟。”
3 中译译本说明
原书为梵文,已有多英译本流通。此中译本主要参考以下四本:
• 斯瓦米•尼提亚斯瓦卢帕阿南达1969年译本《八曲本集》(Ashtavakra Samhita, Swami Nityaswarupananda)以下称“尼译本” 。斯瓦米来自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这是斯瓦米翻译的第三版,译本提供对原文的逐字释义。
• 巴勒斯卡•拉马虚的《一之二重唱》(A Duet of One, Balskar Ramesh),以下称“拉马虚本”。拉马虚是印度当代九师传承大师尼萨迦达塔大君的弟子。此书是拉马虚对《八曲之歌》的讲解,并不细分原文章节。
• 印度当代思想家和学者拉达喀玛尔•穆克吉1971年译本《自究竟之歌》(The Song of The Self Supreme, Radhakamal Mukerjee),以下称“穆克吉本”。译本的前言是对《八曲仙人之歌》的研究论文,详细介绍本书人物、成书年代、思想及风格,正文译注中旁征博引,以丰富的印度古典经典逐条释义。
• 斯瓦米•钦纳玛雅南达2001年译本《了悟自性之歌》(Song of Self-realization, Swami Chinmayananda)。以下称“钦译本”。译本对原文逐字释义,并逐条开示。
同时参考尼提亚斯瓦卢帕阿南达斯瓦米1953年的英译第二版,John Richard,Anubhavananda Swami等英译本,依上师指导抉择义理而译。各英译本间差异较大之处在注释中标明。
八曲仙人的故事
八曲仙人之歌,或名《八曲本集》(Ashtavakra Samhita) 是不二论吠檀陀的短篇著作,据信由智仙八曲所作,记载了他和国王弟子迦纳卡之间的对话。 《八曲仙人之歌》(Ashtavakra Samhita)在当代得到印度诸多祖师的高度赞誉,如拉玛那•马哈希、罗摩克里希纳、奥修等。以下摘录经典和祖师开示中有关八曲仙人的四则小故事,略为勾勒出圣者的形象。
【八曲出生与救父】 译自尼译本(Swami Nityaswarupananda)简介
在《摩诃婆罗陀•森林篇》132-134章中,有则关于八曲仙人的故事。八曲的父亲名卡霍(Kahor),母亲名苏嘉塔(Sujata)。八曲还在母亲腹中时,一次卡霍坐在妻子身边诵读吠陀。让他们大为吃惊的是,还在腹中的胎儿突然大喊:“爸爸,因为你的加持,就算还在妈妈肚子里我也学会了所有的吠陀。但我很抱歉要说,你的念诵有误。”卡霍大感受辱,诅咒小孩出生身上会有八处弯曲畸形。所以当这个身体扭曲的小孩出生后,就取名为八曲。一天卡霍去到国王迦纳卡的宫殿。当时宫廷里有位大学者,名叫梵迪(Vandi),他是海王伐鲁纳(Varuna)的儿子,对吠陀极为精通。卡霍试图向他挑战,结果失败,被发配去大海,充当伐鲁纳祭祀仪式中的教士。八曲长到12岁,听到父亲的困境,就在他舅舅施伟多凯徒(Shvetaketu)的陪伴下来到迦纳卡的宫廷。由于他外表是小孩,一开始不被允许进殿,然而当他展示出无与伦比的学识时,就得到了相应的欢迎。他立刻找到当年父亲的对手梵迪,开始和他辩论。精彩的唇枪舌战后,十二岁的男孩击败了国王宫廷里最出色的学者,从伐鲁纳手中救回父亲。卡霍对自己的儿子大为满意,让他在萨芒伽河 (Samanga) 中沐浴。从水中起身时,八曲的身体恢复正常。但他依然保留原来的名字。
【臣服】
拉玛那•马哈希讲述
弟子:我担心很难才能了悟自性。
马哈希:为什么要给自己预设失败呢?继续。对最赤诚的求道者,见性会瞬间发生。
为说明这一点,薄伽梵尊者(即马哈希)说了这个故事:
迦纳卡国王在宫殿听大学士诵读经文,说到骑士一脚踩马镫而思悟得自性,那么在他另一脚踩上另一只马镫前,他就能见性。这就是说,经文教导自性是顿悟的。国王打断学者,叫他不用往下念,而要证明这段经文。学者承认自己只懂文字,却不能传授实修的智慧。迦纳卡就说经文要么说错了,要么是夸张。但学者不能同意,尽管自己不能教导实修智慧,但坚持经文不可能有谬误或夸张,因为这都是往昔的智者所说。迦纳卡很是恼火,大怒中判他入狱。接着国王把所有号称是智者,却又无法证明经文的人都关进了牢房。
几个学者害怕入狱,于是自行逃出国境。其中两、三人跑进一片茂密的森林,路遇名叫八曲(Ashtavakra)的智者,虽是少年却智慧出众。八曲知道了他们的困境,就提议自己去向国王证明经文,把牢里的学者都救出来。大家被他的豪言壮语感染,就抬着轿子载他见国王。
国王一见到智者,就立刻起身致敬。于是八曲要求国王释放所有的学者。迦纳卡觉得只有有能力扫清自己的疑惑的人,才会说这种话。于是他释放了所有的学者,然后问智者自己何时能骑马。八曲让他不必匆忙,提议同去一处僻静无人之地。于是国王骑马,八曲乘轿离开城市,去往森林。他们到森林后,智者让国王遣返随从。国王照做了,接着一脚踩上了马镫,要求智者证明经文。但智者反问国王两人现在的位置是否如理表示了师徒关系。于是国王明白应向八曲礼敬,祈请他的加持。既然他不再是国王了,于是智者叫他“迦纳卡”,并对他说,在教导梵智前,真正的弟子必须要臣服,把自己有的一切都交给上师。
“那就这样。”国王说。
“那就这样。”智者回答,然后消失在森林中。
从那一刻起,迦纳卡就保持一动不动,一脚踩在马镫上,另一脚抬起悬在半空,就像一座雕塑。(薄伽梵尊者边说边模仿迦纳卡国王的样子)
过了段时间,人们发现国王没有返回的迹象,于是焦虑不安,开始四处寻找。他们来到了迦纳卡站着的地方,发现他对众人到来浑然不觉,对大家焦急的呼唤置若罔闻。于是众人开始寻找八曲,认为他一定对国王用了咒术,还发誓要报复他。同时,大家也担心国王的情况,就用轿子把他抬回宫,好妥善照料。然而国王依然如故。
最后众臣找到了八曲,恳请他移除咒术,让国王恢复正常。然而同时他们也指责是八曲下咒,要他负责。八曲对众臣的话不屑一顾,只是叫迦纳卡的名字。国王立刻向他礼敬,回应他的呼唤。大臣们目瞪口呆。八曲告诉国王,众人恶意指责自己,说是他令国王陷入惨境。他要国王说出真相。国王闻言怒问:“谁这么说的?”众臣又惊又恐,乞求开恩。于是智者建议国王重登王位,还说梵智只能教给成熟的人,而国王已经成功通过考试,现在可以向他传授了。
到了晚上智者单独和国王在一起,教授究竟真理,说:“梵不是任何新的,或有别于自己的东西,了悟它不需要任何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最后总结道:“你就是那个。”(tat tvam asi)这就是自性,永恒而无限。
次日早晨,大臣们见到国王召开会议,履行职责一如平常。会上,八曲问国王,先前他怀疑梵智是否可以如经文中所说那样顿时、快速地了悟,这个疑惑现在是否已消散了,如果是的话,可以牵马来证明所言不虚。
国王很惭愧,说:“祜主!因为我不成熟,才会怀疑经文是否真实。我现在明白经文字字不虚。”大臣们纷纷感谢智者。
【梵天的傲慢】 拉玛那•马哈希讲述
从远方来了一户人家,他们刚失去六个儿子,寻求安慰。就好像是薄伽梵引起了提问,有弟子提到练习调息等法门可以延长寿命,让修行者能成为觉悟的智者。
薄伽梵柔声回答:“是的,做这些练习可以长寿,但长寿是否就能成为智者,成为觉悟的灵魂?觉悟的灵魂对身体没有任何贪爱。他就是妙乐的化身。身体是一种病。他会等待时机摆脱身体。”
一个弟子说:“有人说我们已经活了五十五岁了,还需要什么呢?就好像活得久是什么了不起的事!”
“是啊,”薄伽梵笑着说,“是这样。这是一种傲慢,有个相关的故事。”
似乎是古时候,有次梵天觉得很骄傲自己活了那么久。他去找毗湿奴,说:“你没发现我多了不起吗!我是所有人中最长寿的。”毗湿奴告诉他不是这样的,有人活得更久。梵天说不可能,因为是他创造了一切生灵。毗湿奴就带他去见那些更长寿的人。
他们一路同行,来到一处,见到了罗玛萨摩诃牟尼(Romasa Mahamuni)。毗湿奴问他几岁了,又预期活多久。“阿吙!” 罗玛萨说,“你想要知道我的岁数?好的,你听我说。这一时(yuga)中有数万年。一时中所有年岁加起来,相当于梵天的一日一夜。按此来计算,梵天的寿命一百年。这样一个梵天死时,我身上就掉一根毛发。已经死了几个梵天了,我身上也相应掉了几根毛发,但没掉的更多。毛发掉光时,我的寿命就到头了,我就会死。”
梵天与毗湿奴大为惊讶,就去找八曲摩诃牟尼(Ashtavakra Mahamuni)。这是一位苦修者,身上有八处畸形弯曲。他们说了上述的计算后,八曲说这样一位罗玛萨死时,他身上一处弯曲会变直,当所有的畸形变直后,他就死了。梵天闻言垂头丧气。
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如果真的明白了,谁还要这具身体呢?觉悟的灵魂因了悟自性而享用无限的妙乐,为什么要身体的负担呢?
【八曲的故事】 奥修讲述,选自《Mahageeta》第一卷
进入经文前,有必要对八曲仙人有些了解。他不是社会或政治人物,所以没有留下历史记录。对于他,我们只知道几件事,也都神奇美妙,难以置信。但如果你能深深明白,那么其中的意义也会显露出来。
第一个故事是八曲出生前。我们对之后的事情一无所知,但这是他还在子宫里的事。他的父亲是个大学者,每日诵读吠陀,而八曲就在子宫里听。有天,子宫里传出声音,说:“停!这些都是废话,什么智慧都没有。只不过是堆砌文字而已。经文中找得到智慧吗?智慧在心内。文字中找得到真理吗?真理在心内。”
他的父亲勃然大怒。他是父亲又是学者,而他的儿子藏在子宫里,却说出这样一番话。都还没出生呢!他大发雷霆,怒火中烧:他的自我被击痛了,而且是学者的自我。愤怒中他诅咒道:“这男孩出生的时候将身有畸形,他的躯体会有八处弯曲。”这也是他名字的由来,阿什塔梵喀(Ashtavakra)的意思是身有八曲之人。他出生时身体八处残疾,八处弓形如驼峰。
……无论是谁听到八曲的故事都会立刻喊:“假的!不可能!”当然了,写故事的人也知道没人能在子宫里说话。他们只是在说最后会显现的也必然已经在子宫里了。最后盛开的声音必然已经在子宫深处了。否则要从哪里盛开,从哪里来呢?难道一切都是从虚空中来吗?
……有关八曲的第二个故事是在他十二岁时。我们只知道这两件事,第三件就是《八曲仙人之歌》了。当八曲十二岁时,迦纳卡举行一场盛大的辩论会。迦纳卡是国王,他邀请了全国的大学者就经文一辩高下。他在宫殿门口放了一千头牛,牛角全都包上黄金,用珠宝装饰。他宣称:“获胜的人就能牵走这些牛。”
辩论热火朝天。八曲的父亲也参加了。夜幕降临时,八曲听到消息,他的父亲要输了,尽管击败了其他所有的对手,但却快要输给名为梵町(Vandin)的学者。八曲闻信后前往王宫。
宫殿精心装饰过,而辩论也到了最后阶段,决定性的一刻将要到来。八曲父亲的失败已然成了定局,他已在战败的边缘。
众学者见到八曲进了宫殿。八曲弯腰驼背,身上八处畸形,他才走动,满腹经纶的大学者们就哄堂大笑。光是他走路就成了学者们的笑料。
整个会场都在大笑,而八曲也哈哈大笑。迦纳卡问道:“其他人都在笑。我能明白他们为什么笑,但我的孩子,为什么你也笑呢?”
八曲回答:“我笑是因为屠夫的聚会上要决定真理。这些剥皮匠在这里干嘛呢?”
一片沉默。屠夫?剥皮匠?
国王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八曲回答:“意思简单而直接:他们只看到皮,看不到我。很难找到比我更纯净更简单的人了,但他们看不到。他们看到弯曲畸形的身体。他们是剥皮匠,用皮来做判断。陛下,在寺院的穹门中,虚空可有弯曲?水壶碎裂时,虚空可会碎裂?虚空不变。我的身体弯曲,但我不弯。看看里面的这个。你找不到比它更直更纯净的了。”
语惊四座,会场上鸦雀无声。迦纳卡惊觉:“绝对正确,为什么要在这里召集一群剥皮匠呢?”他开始忏悔,为自己之前的嘲笑感到内疚。
当天国王什么话都说不出,但次日清晨他外出骑马时,见到八曲在路上。迦纳卡下马,在八曲足下礼拜。前一天当着众人的面,他没有勇气这么做,而且还说:“我的孩子,为什么你也笑呢?”八曲十二岁,而迦纳卡想到了他的年纪。这天国王不关注岁数了,他下马礼拜。
他说:“请您来王宫吧,满足我对真理的渴求。阿吙,祜主,请慈悲应允来我家吧。我已经明白了!我夜不能寐。您所说的真实不虚:那些只认身体的人,能有什么深刻的理解呢?他们辩论着体性,但依然还有对身体的喜恶,依然有爱憎。他们看着死亡却谈论着无死!我很有福,您走了进来,让我不安。您打破了我的沉睡。请来我的宫殿吧。”
迦纳卡的宫殿富丽堂皇。他请十二岁的八曲坐上黄金宝座,然后开始提问。经文第一句就是迦纳卡的询问。迦纳卡提问,八曲解答。
八曲仙人之歌|第一章:了知自性的教导
第一章:了知自性的教导
迦纳卡说:
1.1 如何获真知?如何得解脱?如何 离执着?祜主,请告诉我。
八曲仙人说:
1.2 哦,孩子。想要得到解脱,就要避开毒药般的感官对境,而寻求甘露般的宽恕、直心、仁慈、知足与真理。
1.3 你不是地、水、火、风或空。要得解脱,就要知道自性见证这所有一切,它就是觉性。
1.4 如果不认同身体,安住在觉性中,当下你就是快乐的,平静且远离束缚。
1.5 你不属于婆罗门或任何种姓,不在任何人生阶段①。你不可被感官所觉受②。你独立无侣,无形象,是万事万物的见证者。开开心心。
① 印度教中把人的一生按照年龄分为四个阶段:梵行期拜师学习,持守净戒;居士期娶妻生子;林栖期,逐渐从世间生活退出;以及云游期,离于世俗,弃家苦行以得解脱。
② 尼译本注:原文“aksa”字面意思为“眼”的复数,代指被所有感官的觉受。
1.6 善与恶,乐与苦,都与心有关,与你无关。哦,遍在者,你不是做者,也不是受果者。你的确从来都是解脱的。
1.7 你是万事万物的唯一观者,确实从来都是解脱的。唯一的束缚就是你自认不是观者,而是别的①。
① 此处采取尼本第三版与钦译本。尼译第二版和拉玛虚本:唯一的束缚就是你认为别有观者。穆克吉本:你的束缚真的就是你认为观者并非如此。
1.8 已经被“我是做者”的自我大黑蛇咬了,那就喝下“我不是做者”的信心甘露,开开心心。
1.9 “我是独一纯净觉性。”以此坚信之火,烧毁无明森林。远离悲伤,开开心心。
1.10 你就是那个觉性,是究竟妙乐,这个宇宙于你显现,如同蛇于绳上幻显。快乐地活着。
1.11 认为自己是解脱的,那就是解脱的;认为自己被束缚,那就是被束缚的。人们说:“心想事成。”确实如此。
1.12 自性是见证者,遍在、圆满、独一、自由、觉知、无作为、独立无侣、无欲、寂静。由于幻相,看起来像是陷在轮回中。
1.13 放下与外在及内在的认同①,放下“我是折射的自性”的幻觉。坚定认同②不动、觉知、不二的真我。
① 尼本注:外在的认同如“这是我的身体”,内在的认同如“我开心或不开心”。
② Paribhāvaya 定念于,观修于…穆克吉本、钦译本说此处是全书唯一一处八曲仙人提到“定修/观修于自性”。拉玛虚开示说此偈中“定修”指无作,即明白自性为不二觉性,并住于此种了悟中。故而本版本意译为“坚定认同”。
1.14 我的孩子!你已被长久缠缚在“身觉”的套索中,用“我是觉性”的真知宝剑来斩断,开开心心。
1.15 你从来就是独立无侣、无作为、自明而离垢的。修行三摩地真的就是你的束缚。
1.16 你遍在于这个宇宙,宇宙也在你之中。你真的本来就是纯净觉性。不要隘于狭小的心中。
1.17 你无因缘、不变易、无形象①、离热恼,是深不可测的觉知,无扰动。只渴求觉性吧。
① nirbharah,此处采用尼译及拉马虚译法。穆克吉本及钦译本此处译为“浓稠弥漫”。
1.18 知道有形象的都不真实,无形的是恒常。由于这个教导,你不会再度转世。
1.19 就像镜面存在于镜像的内与外。无上祜主存在于身体的内与外。
1.20 就像同一且遍在的虚空存在于罐子的内和外,永恒遍在的梵存在于万物之中。
第二章 弟子见性的喜悦
迦纳卡说:
2.1 阿吙①,我是无染、宁静的觉性,超越世间②。一直以来,我都被幻相欺骗。
① 原文aho,音译阿吙,表惊讶赞叹或悲悯。
② Prakrieh:此处世间为数论中的“自性”,原质,即根本物质,具明、暗和动三种基本特性(三德),三德的平衡被打扰,原质就进化成宇宙。
2.2 独一之我照亮了身体和宇宙。所以整个宇宙都是我的,或者事实上什么都不是我的。
2.3 阿吙!现在由于老师的智慧①,我已经放弃了身体和全世界,我只见究竟自性。
① 对kausalad一词各译本差异较大,此译参照穆克吉本。尼译本作“因为某些善巧”,拉玛虚本作"仿佛法术一般”,钦译本作“由于老师的善巧”。
2.4 正如波浪、泡沫和水泡与水无别,宇宙来源于自性,与自性无别。
2.5 分析一块布,只是丝线;分析宇宙,只是自性。
2.6 蔗糖产于甘蔗汁,完全被甘蔗汁充满;万物生于我之中,彻彻底底被我浸透。
2.7 世界由不知自性而显现,由了知自性而消失。确实,就像没认出绳子,蛇就出现;认出绳子,蛇就消失了。
2.8 光是我的真正本质,我与之无二。宇宙显现时,真的只是我在闪耀。
2.9 阿吙,由无明而见宇宙在我之内显现,如同见贝壳是银子,见绳子是蛇,见阳焰是水。
2.10 如同陶罐消融于泥土,波浪入于水,手镯入于金子,宇宙源自于我,定然会消融于我。
2.11 阿吙,我!我顶礼我。我不会衰败。即使上至梵天下至草叶一切摧毁,我依然不死。
2.12 阿吙,我!我顶礼我。即使带着身体,我依然是一,不来也不去,遍于一切处。
2.13 阿吙,我!我顶礼我。没有谁如我这般有能力。我恒时无尽承载着世界,身体却不触碰丝毫。
2.14 阿吙,我!我顶礼我。我一无所有,或者说拥有一切言语和思议所及的。
2.15 了知、所知和知者,三者在实相中并不存在。我是那个无染的自性①。由于无明,三者在我之中显现。
① Niranjanah,本版中统一翻译为“无染”。穆克吉版本:在无属性的我之内,由于无明三者显现。
2.16 阿吙!二元是苦厄的根源。没有别的药方,除了了悟一切可见的对境全都虚妄不实,而我是纯净的、独一的,是觉性与大乐。
2.17 我是纯净觉性。由于无明,我给自己强加了各种限定。恒常如此坚信,我安住在无分别①中。
①原文用词Nirvikalpa,此处采用巫白慧所译乔荼波陀《圣教论》II.35“离欲离怖及离嗔,吠陀彼岸众牟尼;观察此乃无分别,不二息灭诸戏论”,译为“无分别”。即没有能执的主观和所执的客观之间的区别,是二者同一不二的超验境界。
2.18 我不受束缚也没有解脱。这幻相失去支撑,已经停息了。阿吙,尽管宇宙在我之中,实际上也并不存在于我之中。
2.19 我已经确知宇宙和身体无实体,而自性只是纯净觉性,如此,妄想还能站在什么基础上呢?
2.20 身体、天界地狱、束缚解脱以及恐惧都不过是妄想。我和这些有什么关系?我的本质是觉性。
2.21 阿吙,我不见任何二元。即使是人群也变成荒林。我又能执着什么呢?
2.22 我不是身体,也没有身体。我不是个体,我确实是觉性。渴望活着真的是我的束缚。
2.23 阿吙,在我这无限大海中,心识之风一起,就涌起各类世界波浪。
2.24 在我这无限大海中,心识之风平息,个我这商贩的世界之舟也就不幸沉没了。
2.25 多么殊胜!在我这无垠大海中,个我的波浪随其天性纷纷升起、碰撞、嬉戏一阵又消失。
第三章 进一步的指导
八曲仙人说:
3.1 已经知道自性的真实本性不可摧毁,就是一。定于智慧①且了知自性的你,怎么还会热衷于拥有财富呢?
① Dyīrasya静、止。尼译本“宁静”;穆克吉本“有智慧的静定之人”;钦译本“定于智慧中的人”。
3.2 阿吙,因为不识自性,对虚幻的感官对境生起执着。就像由于不识贝壳,对银子的幻相生起贪心。
3.3 已经了悟“我就是那个”,宇宙在其中显现,如同海上的波浪。你为什么还要像条可怜虫那样四处奔波呢?
3.4 已经听闻自性是纯净觉性,美得无与伦比。怎么可能还深陷情欲,堕落不净?
3.5 怪哉,已经认识到我在万法之中,而万法也在我之中的智者,他的自我感还会继续。
3.6 怪哉,安住无上不二,志心解脱的人,依然为情欲摇动,被性爱的习气搅扰。
3.7 怪哉,明白色欲是真知之敌,已极度衰弱的人,临死之际依然渴望性爱满足。
3.8 怪哉,不执着此世和来生,能分辨无常与永恒,并渴望解脱的人,却会害怕解脱①(身体的死亡)。
① 此句中两个“解脱”梵文中都用了“moksha”一词。尼译本、拉玛虚和穆克吉译为注解中皆言第二个“解脱“指个体的消亡。钦译本译为“却会害怕身体的消融”。
3.9 无论是受供养还是被折磨,心不受扰动之人确实从来只见究竟自性。他既不喜悦也不嗔怒。
3.10 伟大者见自身行为就像是别人所为,怎么会被赞扬或指责烦恼?
3.11 定于智慧之人认识到宇宙只不过是幻相,失去了所有兴趣,怎么会害怕死亡临近?
3.12 谁能与这圣雄比较呢?他满足于了知自性,甚至不追求解脱①。
① 尼本与钦本注:nairāśya字面意为无欲,即表示一切欲望熄灭的解脱。钦本注,使用“挫折”一词,但此偈意为“甚至失去了对解脱的渴望”。
3.13 心不受扰动之人,了解感官对境的本性非实有,为什么还会接受这个,舍弃那个呢?
3.14 心里已放下对世间的兴趣,超越二元对待的离欲之人,对他来说,任何经历对境都是理所当然的,不会带来快乐或痛苦。
第四章 弟子自呈见地
迦纳卡说:
4.1 哦,杀贼者①!了知自性者,定于智慧者,尽管在世间游戏,与迷惘在轮回的野兽完全不同。
① 此处根据拉玛虚注释而译“杀贼者”,迦纳卡称呼八曲仙人为 “Hanta”, 即“Arihanta”或“Ashita”的缩写,即降服了六种烦恼:贪、嗔、嫉、妒、执着与傲慢之人,也就是降服了自我这一所有烦恼的基础。
4.2 因陀罗等天神渴求瑜伽士的境界,郁郁不乐;阿吙,瑜伽士安住此境界,并不觉欣喜。
4.3 了悟自性者,他的心不被善恶影响,如同天空不为烟尘所触,尽管看似如此。
4.4 明白全宇宙唯是自性的圣雄,谁能妨碍他任运而为呢?
4.5 从梵天到草叶的四类生灵①中,只有智者才能放下贪爱和嗔恨。
① caturvidhe 钦译本注四类生灵按奥义书指胎、卵、湿、化四生。据佛光大词典:俱舍论卷八,卵生,即由卵壳出生者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胎生,又作腹生,从母胎而出生者,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化生,无所托而忽有者,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此外,又以‘四生’或‘四生众类’等语泛指一切之有情众生,或作为有情众生之别称。
4.6 罕有人知道自性无二,是宇宙之主。他心里出现什么,就做什么,无所畏惧。
第五章 消融四道
①穆克吉本注:消融(laya,赖耶)指身、心和现象世界消亡于不二自性或者说梵中。《瑜伽真性奥义书》23:赖耶瑜伽(laya yoga)者,修心思之止寂也,说起方千万,(要于)行、住、卧、食,(无时不)静虑彼圆满之“自在主”也。——赖耶瑜伽之说如是。
八曲仙人说:
5.1 你不与任何接触。因此,纯净如你,要放下什么呢?消融身体、心、意和自我的集合①,如此就进入消融②。
① 梵文:Sanghāta,钦译本注:吠檀陀中“sanghata”指身心和合,由感官、心、意和自我组成。
② 尼译本注:自性独立无侣,由于无明我们把身心和合认作自性。这种认同阻碍我们了知自性。摧毁此认同的时刻,就融入了绝对。
5.2 宇宙从你升起,就像海里升起泡沫。因此知道自性是一,如此就进入消融。
5.3 如同绳现蛇形,宇宙尽管可见,因其非实,所以并不存在于纯净的你中。如此就进入消融。①
① 穆克吉译本:宇宙非实有,尽管可见,消融于你的不二自性,不复存在,如同蛇消失于绳。如此进入消融。
5.4 你是圆满的,在苦乐中同等,希望与失望中同等,生死中同等。如此就进入消融。
第六章 更高的知识
八曲仙人说①:
①尼译、拉马虚本、钦译本均作“迦纳卡说”,尼译第二版、穆克吉本为“八曲说”
6.1 我是无限的虚空,世间如陶罐。这是真知。所以没什么要放弃、接受或消融的。
6.2 我是无边的海洋,森罗万象是升起的波浪。这是真知。所以没什么要放弃、接受或消融的。
6.3 我是贝壳,世界的幻相就如银片。这是真知。所以没什么要放弃、接受或消融的。
6.4 我在一切之中,一切在我之中。这是真知。所以没什么要放弃、接受或消融的。
第七章 弟子的了悟
迦纳卡说:
7.1 在我这无边的大海中,宇宙这艘船被其天性的风吹得四处漂荡。我没有不耐烦。
7.2 在我这无边的大海中,就让世界之波浪自行起伏。我不因此而有增减。
7.3 在我这无边的大海中,出现了宇宙的幻相。我极寂静、无形。我只安住于此。
7.4 自性不在对境中,任何对境也不在无限无垢的自性中。因此,自性无执、无欲、宁静。我只安住于此。
7.5 阿吙,我确实就是纯净觉性。世界是幻师的一场戏。在我之内怎么还会有接受或拒绝的念头呢?在哪里呢?
第八章 束缚和解脱
八曲仙人说:
8.1 心若有任何冀忧、取舍、喜怒,就是束缚。
8.2 心若无任何冀忧、取舍、喜怒,就是解脱。
8.3 心执着任何感官对境①时,就是束缚。心不执着任何对境时,就是解脱。
①尼译本注:梵文原词Drishti,表示所见,或眼根,因此指代任何觉知器官,也就是任何感官。参见薄伽梵歌2.67
8.4 没有“我”时,就是解脱。“我”出现时,就是束缚。明白这个,就能轻松不做取舍了。
第九章 漠然
八曲仙人说:
9.1 尽或未尽的责任,以及二元诸法在何时结束呢?对谁而言?明白这点,对世界漠然,成为不修仪轨,不持戒律①,志心出离之人。
① 尼译本注:avratai字面含义是不做修仪轨、不持戒律之人。这里的仪式和戒律,其前提都是具有追求世间或天界福祉的欲望。诸英译本皆作“无欲望的”。
9.2 我儿啊!真的难有这样有福之人。他观察世人之道,因而熄灭了对生命的渴望、对享乐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渴望。
9.3 明白一切确实都被三苦①所害,转瞬即逝、毫无价值、卑劣可鄙,应被抛弃,智者因此平静。
① 尼译本注:三苦指与身心相应的苦,因事物动静引起的苦,以及自然力量如洪水、地震的苦。
9.4 可曾有一时一岁离开过二元对立吗?抛弃这些,随遇而安者达至圆满。
9.5 大智仙、出家圣徒和瑜伽士①之间的观点各不相同。留意到这点的人,开始对学问彻底漠然,他怎能不平静呢?
① 大智仙(maharishi):印度教中的上师、修行导师,尊称了悟并传授教法之人。出家圣徒(sadhu):印度教中离家苦修,或住寺院或云游四方,志求解脱之人。瑜伽士(yogi):即实修瑜伽者。
9.6 有人彻底漠视世间,视一切平等且如理思维①,从而了悟觉性的真实本质,救度自己脱离轮回,难道他不是真正的上师吗?
①中译本注:此处所指的如理思维,乃指考察思维理性,而知其虚妄无实。与道相应之思维。
9.7 见五大之变异①实际仍只是五大,你当下便离于束缚,安住于真实自性中。
① 尼译本注:五大的变异指身、心、感官等,实际上只是五种基本元素。只不过是组合形式不同,就让我们认为此物美而彼物丑,因此有喜恶取舍。但我们感到一切都是平等的时候,一切的喜恶都消除了,我们也应当了解自己的真实本质,从而解脱。
9.8 业习识种就是轮回①。因此,全部抛弃吧。抛弃业习识种就是抛弃轮回。现在,你在哪里都能生活了。
① Vasana:原意是业习识种,欲望就是其表现,诸英译本皆译作“欲望”。
第十章 寂静
八曲仙人说:
10.1 放下爱欲,它是敌人;放下名利,它伴随着危害;放下法,它造成了前两者。漠视一切。①
①印度教传统中人生四大目标:爱欲(Kama)、名利(Artha)、法(Dharma)和解脱(Moksha)。尼译本注释:法指世间和宗教上的善行,尤其指后者。修习经文所示的仪轨,可以获得修行功德,从而获得世间利益和感官享乐。
10.2 将朋友、土地、财富、房子、妻子、馈赠等这类福报看作是一场梦,或是幻师的表演,只会持续三五天。
10.3 明白哪里有贪欲,哪里就有轮回。坚定出离,远离贪欲,开开心心。
10.4 束缚只在于贪欲,贪欲消除就是解脱。只有不执着于世间,才能认识觉悟的永恒妙乐。
10.5 你是独一,是纯净的觉知。而世界是无觉知、不真实的。无明也非实有。你还渴望知道什么呢?
10.6 尽管你曾执着于王国、妻儿、身体和享乐,然而一世又一世,这些都失去了。
10.7 名利、爱欲、虔诚善行①,已经够了。在轮回的阴暗丛林里,心在这些之中从未得到休息。
① 同10.1注解虔诚善行即是10.1中所说的“法”,印度教人生四目标之一。
10.8 有多少世你不曾以身语意艰辛劳作?所以,至少今天停下吧。
第十一章 智慧
八曲仙人说:
11.1 确知生灭变化是事物的本性,如此之人不受扰动,远离痛苦,轻松就能休息。
11.2 确知大自在者①创造一切,唯有它在,如此之人变得宁静,一切欲望平息,远离任何执着。
①Isvara:尼本注释指此处“大自在者”即究竟自性;穆克吉本、钦本译此为“神(自性)”,拉玛虚译作“本体”。
11.3 确知幸与不幸皆由过去业行,在该发生的时候发生,如此之人知足,感官调柔,无有冀忧。
11.4 确知苦乐、生死皆由过去业行,如此之人无有一事可成,远离造作,即使在行动中也没有染着。
11.5 确知仅仅是由于在意,而非别的才是世间的苦难,如此之人就能从中解脱出来,在一切处都快乐、宁静,一切欲望熄灭。
11.6 确知“我不是身体,也没有身体。我就是觉性”,如此之人不再记得做过什么,或没做过什么,就如达到了究竟之地。
11.7 确知“上至梵天,下至草叶,我真的在一切之中”,如此之人便能无分别、纯净、宁静,不在乎是否成就了。
11.8 确知森罗万象的奇妙宇宙原无一物,如此之人便会无欲无求,成为清净觉知,如同一切都不存在那样而平静
第十二章 安住自性
迦纳卡说:
12.1 首先我变得无法容忍身体行为,接着不能容忍过多的语言,最后是心念①。我如此坚定安住。
① 穆克吉本注释此处的身体行为指瑜伽修行、语言指持咒和心念指禅修。逐渐放弃三者,达到其离言绝句,超越一切相对的纯净自性。
12.2 我对声音等没有任何执著①,自性也并非被感知的对境。离于散乱,专一于心要。我如此坚定安住。
① 穆克吉本释此句“声音”为重复持诵咒音。持咒令心专注,但在安立自性之道上被舍弃。
12.3 由叠印等而造成的散乱才需要努力以达到三摩地。明白这个道理①,我如此坚定安住。
①或译见到这个规则。
12.4 没有任何可取舍,没有快乐和悲伤。哦,梵!我如此坚定安住。
12.5 在某个人生阶段或否认有阶段①、禅那、调伏识心——明白是这些令我散乱,我如此坚定安住。
①印度教把人的一生按照年龄分为四个阶段:梵行期拜师学习,持守净戒;居士期娶妻生子;林栖期,逐渐从世间生活退出;以及云游期,离于世俗,弃家苦行以得解脱。
12.6 行为与断绝行为均由于无明。彻底明白这点,我如此坚定安住。
12.7 思议那不可思议,只是落入另一种念头。因此,放弃那种思议,我如此坚定安住。
12.8 善哉,成就此等之人。善哉,本来如此之人
第十三章 快乐
迦纳卡说:
13.1 从觉知“唯有自性别无其他”而有的平静,就算只穿一条兜裆布的人也罕少能有。因此,我放下了取舍,快乐地活着。
13.2 身体会僵硬,舌头会疲惫,心灵会麻木①。放下这些,我在生命的究竟之地,快乐地活着。
①穆克吉本注释此处身指瑜伽修行、语指持咒,心念指努力禅修,三者令人痛苦疲惫。安住于自性与努力和痛苦无关。因此“安住”(svasthya)自性表示圆满的休息。
13.3 彻底明白实际上没有一事被做,我做所有出现该做的,快乐地活着。
13.4 执著身体的瑜伽士坚持做或不做什么。我不与这些有关或无关,快乐地活着。
13.5 行、住或睡,我不累积任何善恶。所以,无论是行、住或睡,我都快乐地活着。
13.6 睡着时,我没有失去什么。努力了,我也没有得到什么。我放下了得与失,快乐地活着。
13.7 一再观察不同因缘下欢乐等境界变动无常,我已经放下了善恶,快乐地活着。
(题图:拉玛那•马哈希手书梵文《八曲仙人之歌•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平静
迦纳卡说:
14.1 他的心本来是空的,觉知对境皆于无意,过一生如同在沉睡中①,如此之人确实已耗尽了轮回的记忆。
① 此句主要参考拉玛虚译本。原文“nidritobodhitaiva”拉马虚本译为“活一生如同在沉睡中”与其他译本义趣相异。尼译本作“尽管睡着也如同醒着”并注释“沉睡一般蒙住了我们的觉知。但是觉悟之人从来都全然了知自性,尽管沉睡也不被阻碍。”钦译本作“尽管身体睡着也如同醒着”,而注释为“他经历世事,如同对于周围感官世界沉睡之人。他觉知并只醒悟于神之觉境。"
14.2 当欲望消融了,财富在哪里?朋友在哪里?感官之贼在哪里呢?经文在哪里?知识在哪里呢?
14.3 我已经认识到无上的自性,这见证者,这祜主。我对束缚和解脱都毫不在意,不渴求我的解脱。
14.4 空去了内心的分别,而外在如同愚夫随意而为,如此之人的各种境界只有与他一样的人才能了解。
第十五章 自性的知识(进一步教授)
八曲仙人说:
15.1 心灵纯净之人①无论以何种方式听闻教导就圆满②。其他人追寻一生,却依旧迷惑。
①Satvic:拉马虚注释:此处纯净(萨多)心灵表示不平庸,不欠成熟,不离于直觉,不自缚于逻辑和推理,平等任运其于道而接纳一切。
②Kritartha 拉马虚注释:同时表示了理和事上的觉悟、觉醒或圆满。表示所明之理已任运于所行。
15.2 出离感官对境即是解脱,贪爱对境则是束缚。这是真知。现在你可随意而为。
15.3 对真理的了知让一个雄辩、聪慧、活跃的人变得沉默、呆滞、懒散。因此,追求享受之人回避真知。
15.4 你不是身体,也没有身体。你不是做者,也不是享受者。你只是觉性,是永恒的、无参照点的见证者快乐地生活吧!
15.5 迷恋和厌恶都是心的特质。你从来不是心。你就是觉知,无分别,不变易。快乐地生活吧!
15.6 了悟自性在一切之中,一切在自性之中,从“我”和“我的”的感觉中解脱出来,开开心心。
第十六章 特别指导
八曲仙人说:
16.1 我的孩子,你可以多次谈论或听闻各种经文。但除非全忘了,你无法安住自性。
16.2 哦,智者,你可以享乐、工作或修三摩地,但你的心依然会渴望超越了所有对境的“那个”。在其中一切欲望都熄灭了。
16.3 众生皆苦,因为都在努力。但是没人明白这点。有福之人只需这个教导,就解脱了。
16.4 快乐不属于别人,只属于连睁眼闭眼都觉得麻烦的大懒人。
16.5 心意①从类似“这个已经完成”,“那个还没完成”的对立中解脱出来时,就对修行功德、名利、爱欲和解脱都无期盼了。②
①mana:音译为末那,意译是“意”,思量之义。佛教唯识宗将有情之心识立为八种,末那识即八识中之第七识。为恒执第八阿赖耶识为“我”之污染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等四烦恼相应,恒审第八阿赖耶识之见分为“我”,故其特质为恒审思量。
②修行功德、名利、爱欲和解脱是印度教生活的四个目标。
16.6 厌恶感官对境的人是出离的。贪求之人是迷恋的。但不取舍之人,既不出离也不迷恋。
16.7 欲求是缺乏明辨的温床。只要还有欲求,就定然会有执着和厌恶,这是轮回的根本。
16.8 有所作为导致迷恋,断除行为导致厌离。智者像孩子那样不被二元法束缚,确实如此安住。
16.9 迷恋世间的人为了免除悲苦而想弃世。然而,无任何迷恋的人离于悲苦,即使在世间也不感到苦。
16.10 对解脱有自我感①,觉得身体是自己的,不是智者也非瑜伽士。他只是在受苦。
①原词abhimana。尼本注释:此词可表示自我中心(egoism)或自大自负。使用前一种意思时,此诵意为真知是完全消除自我的境界。只要还想着“我应该解脱”或“我是解脱的”,那么就依然执于自我,并未证悟。用abhimana后一种意思时,则表示对开悟骄傲。这种傲慢当然不与真知相容。
16.11 就算湿婆、毗湿奴或莲花中出生的梵天来教导你,除非全忘了,你无法安住自性。
(题图和插图:拉玛那•马哈希手书梵文《八曲仙人之歌•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真正的了知者(自性之独存)
八曲仙人说:
17.1 收获了真知以及瑜伽修习果实的人,他是满足的,感官清净,乐于独处。
17.2 杀贼者!了知真理的人在世间从不感到痛苦,因为整个世界只是充满了他自己。
17.3 正如大象不喜欢苦楝树叶,而喜欢乳香树叶。喜悦于自性的人,感官对境从来无法取悦他。
17.4 经历过的享受不留印象,未得到的享受亦不追求。如此之人世间罕有。
17.5 世上有渴望世俗享受的人和渴望解脱的人。罕有不渴望享受也不渴望解脱的圣雄伟大灵魂。
17.6 罕有心灵开阔之人既不贪着也不回避善法、名利、爱欲、解脱以及生死。
17.7 有福之人既不渴望宇宙消融,也不厌恶其存在,因此无论生活如何①,都快乐地活着。
①jivikaya:自行出现的任何生活物质
17.8 由此真知而圆满之人,心消融而满足。智者看、听、触、嗅和尝,快乐地生活着。
17.9 对于轮回大海已枯竭之人而言,没有贪爱或厌恶。他的眼神是空的,行为没有目的,感官不起作用。
17.10 智者既不是醒着也不是睡着,既不是睁着眼,也不是闭着眼。阿吙,解脱的心在一切中享受究竟之境。
17.11 解脱者于一切处时因缘皆安住自性,于一切处时因缘皆无垢染,他远离一切业习,于一切处时因缘皆都闪耀。
17.12 他看、听、嗅、尝、吃、取、说、走,伟大之人离于爱憎、志趣无志趣、做与无做、努力和不努力①,是真正解脱的。
①钦本注释:“此处用词īhitān-īhitai源于词根“iha”,iha意思有意愿,渴望,行为和努力。因此八曲此句的意义宽广。”中译本将这些意思全部展开在原文中。
17.13 解脱者不指责也不赞扬,不高兴也不生气,不给予也不索取。他对一切都不执着。
17.14 无论是面对多情的女子,还是死亡临近,伟大之人内心无扰,安住自性。他是真正解脱的。
17.15 定于智慧者①遍见一切等同,他见苦乐、男女、成败无任何不同。
①Dyīrasya静、止。尼译本“宁静”;穆克吉本“有智慧的静定之人”;钦译本“定于智慧中的人”。
17.16 耗尽轮回之人,不欲伤害也不欲悲悯,不高傲也不谦卑,无惊讶也无兴奋。
17.17 解脱之人不厌离也不追求任何感官对境。他心不执着,受用着得与不得。
17.18 心空之人不觉三摩地与非三摩地、善与恶有何不同。他安住,如同在独存之境①中。
①Kaivalya译作独存。《瑜伽经》第四章《独存品》描述达到“独存”的瑜伽士已从一切束缚中独立出来,成就了绝对的真实觉性。
17.19 离于“我”和“我的”感觉,确知一切皆不存在。他的一切渴望都已消融,尽管看起来还有行为,其实无所作为。
17.20 心意消融者证得的境界不可言表,他的心停止运作,远离妄想、梦境和呆滞①。
① 可指醒、梦和睡。或明、动和暗。
第十八章 平静(1-25)
八曲仙人说:
18.1 皈命“那个”,它就是大乐,宁静与明耀,一旦了知“那个”,所有幻相都成了一场梦。
18.2 得到整个世界能让人享乐无尽,但除非完全放弃,否则肯定不会幸福。
18.3 悲伤的骄阳从责任感①而起,内心已被它的高温烤干,若没有持续沐浴在离欲甘露中,怎么可能幸福呢?
① kartavaya奉行、所应作事、所为、当作。拉玛虚注释:此词清楚表示了责任感,即意图、目的,做者感带来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而责任的想法增加了紧张。带着这种持续的紧张,怎么可能会幸福呢?
18.4 这个宇宙不过是一种念头的形式,究竟上并不存在。存在及和非存在内在的体性,永远不会失去。①
① 尼译本:存在指自性;非存在指宇宙。自性不会失去其本质,即“存在“,而宇宙也不会失去其本质,即非实,或者说“不存在”。
18.5 自性不在远方,也不受限定①,确实从来已得。它无分别、无作为、无变异、无垢染。②
① 尼译本注释:感官对境是受限的,并且有别于我们,故而可得。自性是本来面目,所以无法可得。是从来已得的。
② 原文用词Nirvikalpa,此处采用乔荼波陀《圣教论》II.35“离欲离怖及离嗔,吠陀彼岸众牟尼;观察此乃无分别,不二息灭诸戏论”,译为“无分别”。即没有能执的主观和所执的客观之间的区别,是二者同一不二的超验境界。
18.6 一旦幻相停止而了悟自性,见地①无碍遮碍的人悲伤消散。
① 亦可以译已消除所见遮蔽之人。
18.7 知道一切只是虚妄①,自性是解脱且永恒的,智者会像孩子那样行事吗②?
① kalpana:以假为真,幻相,虚妄所见。唯识中亦译为“分别”如陈那《集量论.现量品》中:“现量(知觉)离分别”。
②尼译本与拉玛虚皆在正文增补为“怎会不像孩子一般愚钝/无知行事呢”。钦本认为孩子由于无知,会有不负责任、愚昧、淘气、戏耍的举动,而对自他造成损害,而智者在世间即使无意也不会令他人悲伤。其行为即使看起来荒诞不经,但最终只能是带来福善。穆克吉本注释:“如孩子般”表示并非是孩子那样无知淘气。尽管无为,智者却是圆满而无所不能的。
18.8 确知自性就是梵,有无都只是妄想,离欲之人还要知道什么,说什么,做什么呢?
18.9 确知一切都是自性,瑜伽士变得静默,所有诸如“这就是那个”,“我是那个”以及“我不是这个”的想法都摧灭了。①
① 那个:指自性。这个:指五蕴身心和世界。
18.10 达至宁静的瑜珈士,既不散乱也不专注,不增加了知也非无知,既不快乐也不痛苦。
18.11 身为天王或乞丐,得到或失去,群居或独处,对瑜伽士没有任何不同,无分别就是他的本性。
18.12 瑜伽士已经超越了类似“这个要做”,“这不用做”的二元对立,对他而言法在哪?名利在哪?爱欲在哪?明辨在哪?
18.13 即身解脱①的瑜伽士,没有任何责任,心中也无任何执着。他在世间的行为只和这一期生命有关②。
① jivamukta即身解脱者,又称色身解脱者、命解脱者。不二论吠檀陀中指不舍五大粗身而已究竟解脱者。数论派认为即身解脱者“虽五大粗身未灭坏时,其作业即不为轮回之因,而此时之所以不遽离弃有情身体者,盖虽已解脱,而因宿业所余势力仍令此身住若干年,及至宿业已尽,内身五大还外五大,诸根以至觉均归自性。”(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尼译本注释:即身解脱者无明及其一切变易已彻底根除,脱离一切束缚,安住在究竟自性中。他的境界可以说是“心中诸结断裂,一切疑惑消除,由了悟究竟独一而摧毁了行为的业果。”
② 尼本注释:只要解脱者还在世,就会发现他有行为,然而却说他是无作的。此处解释这个表面的矛盾。瑜伽士内在解脱,不对任何有丝毫欲望,然而身体依然存在就表示仍有某种力量持住他的身体。这就是宿业(prarabdhakarma,过去生所累积的业在这一世成熟。)业继续运作,但瑜伽士不受影响。他的身体行为,以及心识表面的活动继续,直到宿业耗尽。然后身体被抛下,是绝对的解脱。从这个立场而言,解脱者超越了身体的概念,没有身体,也没有宿业。这些只是给我们的解释,我们由于无明见瑜伽士还有身体,还在活动。所以瑜伽士的行为被称为yathajivanam,即只于这一期的生命有关。
18.14 对于超越欲望疆界的圣雄,幻相在哪?宇宙在哪?出离在哪?解脱又在哪?
18.15 看见宇宙的人会想要努力否定。无欲者要做什么呢?虽然他看,但他不见。
18.16 见到究竟之梵的人禅修“我就是梵”。但是,超越所有概念的人,不见有二。他要禅修什么呢
18.17 见到自心散乱的人,才必须要控制自己。但见独一自性者①无有散乱。他没有任何要完成,要去做什么呢?
① udarastu尼译本注释:见自性为无二独一者。穆克吉本:在一切中见自性,在自性中见一切者。
18.18 真知之人尽管像凡夫一样生活,但其实完全不同。他不见自己专注或散乱,不见自己有任何牵涉。
① lepam尼译本作“过失”。
18.19 他超越了有无,有智慧、满足而离欲。他什么都没做,尽管在世人看来他在做。
18.20 有智慧的人快乐地活着,做着一切需要他做的事,无论是做还是不做,都没有任何困难。
18.21 被轮回之风吹拂,无欲、独立、自由且解脱之人就像一片枯叶子那样飘动。
18.22 超越世间之人没有喜或悲。他的心永远宁静,活着好像没有身体一样。
18.23 乐于自性的智者,他的心平静且纯净,无论何处都不渴望要放弃什么,也不觉得失去什么。
18.24 定于智慧者的心自然是空的,出现什么就做什么,不像凡夫那样被荣辱所动。
18.25 一个人的行为合于“这是身体所做,不是我,纯净的自性所做”的见地。他即使在做,也没有做。
第十八章 平静(26-50)
八曲仙人说:
18.26 即身成就者的行为,就像一个人在做却不认为自己是做者,但他也并非是傻子。即使在世间,他也是快乐有福的。
18.27 厌倦了各式各样的思辨,有智慧的人休息了。他不想,不懂,不听也不看。
18.28 智者离于散乱,也不修三摩地,他不求解脱,也不被束缚。尽管他见到世界,但确知那只是幻相。他存在,如梵本身。
18.29 有自我的人,尽管不做,也是有为的。有智慧的人离于自我,尽管在做,也是无为的。
18.30 解脱者的心既无烦恼也无喜悦,它无为、不动、无欲,离惑。①
①尼译本:离憎故无烦恼,离执故无喜悦,离自我故无作为,离意愿故不动,不见二元,故而无二元所起之欲望和疑惑。
18.31 解脱者的心既不去努力入定也不努力活跃,但不以任何意图,会自然入定或活跃。
18.32 听到真正的真理,愚钝的人感到迷惑;敏锐的人潜入内心,看起来像个呆子。
18.33 无知的人不停练习入定和调心。有智慧的人安住真实自性,如同沉睡的人,找不到任何事要做。
18.34 无知的人无论是不做还是做,都无法平静。有智慧的人只是了解真理就会快乐。①
①穆克吉本注释:“只是”表示不用持诵、瑜伽和三摩地。
18.35 世人投身各类修行,却不了解自性。自性纯净、觉知、爱①、圆满,超越宇宙,离一切垢染。
①尼译本注释:自性是我们爱的对象。由于自性,我们的爱才能指向世间事物。如大林间奥义书“非是由于丈夫而丈夫可爱,是由于自性,丈夫才可爱。”这适用于人类之爱的一切事物。
18.36 无知的人反复练习调心还是不得解脱。有福的人仅是了知,就是解脱的,不被变化影响。
18.37 无知的人渴望成为梵,所以不能达至梵。有智慧的人毫无渴求,享受究竟之梵的本性。
18.38 无知的人没有任何支持①,渴求着自由,却只是活在轮回中。轮回的根是一切痛苦的来源,有智慧的人切断了它。
①了知自性的教授是解脱的根本,愚人无此了知。
18.39 愚蠢的人渴望通过调伏心来得到宁静,于是得不到。有智慧的人明白真理,心永远宁静。
18.40 寻求见到显现世界的人,哪里见自性呢?有智慧的人不见有彼此,但见不变的自性。
18.41 迷惑的人奋力来调伏心,哪里调伏得住呢?陶醉于自性的智者,心确实一直是自然调伏的。
18.42 有人认为存在实有,另一些人则认为没有任何存在。鲜少有人什么都不认为,因此远离散乱。
18.43 智慧暗钝的人观修真我是纯净不二的,却不能了悟它。由于迷惑,一辈子都活得不开心。①
①拉马虚本:智慧不成熟的人也许相信真我是纯净的,无二的,可他们想要在显现上体验到真我是一种独立的实体。因此他们一辈子活得不开心。
18.44 渴求解脱者的心①不能无所依赖,但解脱者的心确实永远是独立的,远离了欲望。
①mumukshuttva不二论中说修行弟子的四种前行条件:分辨(viveka)、厌离(vairagya)、六德相(shamadi-shatka,即制念、制感、弃感、忍耐、识心专注、敬信经典)以及渴求解脱(mumukshuttva)。
18.45 见到猛虎般感官对境的人,心生恐惧,寻求庇护,立刻进入山洞,以成就调伏与专注。
①尼译本注释:愚人恐惧因为视感官对境有别于自性。二元感是恐惧与不幸的基础。
18.46 见到无欲的狮子,感官对境如大象般立刻静静溜走,逃不掉的话,就奉承服侍。①
①尼译本注释:前颂与此颂的含义是,痛苦的原因并非是感官对境本身,而是与之认同,对它们的执着。一旦从认同和执着中脱离出来,就并不需要避开世界。就算在世间万象中,如此之人也是自由而快乐地活着,不受影响。
18.47 没有疑惑,心认同自性的人,不去寻求什么调伏法门来解脱。他看、听、触、嗅、尝,快乐地活着。
18.48 仅是听闻真理,便安住清净觉知,真的不见恰当的行为,不当的行为,甚至不做有什么区别。
18.49 自在地做任何该他做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他的行为好像孩子一样。
18.50 由自由而得快乐,由自由而至无上,由自由而达休息,由自由而到究竟之境。
第十八章 平静(51-75)
18.51 明白自己既不是做者,也不是享受者时,一切心的变易就都摧灭了。
18.52 智者的举止闪耀,不受限,任运自然。这不是心有执着的愚人装出来的平静。
18.53 远离妄想,心灵无拘无束的智者,会嬉戏游乐,也退隐山洞。
18.54 有智慧的人,无论是礼敬饱学经论之人、天神或圣地;或是见到女子、国王或爱人时,心里不出现任何渴望。
18.55 被仆人、儿子、妻妾、外孙和亲戚嘲笑或鄙视时,瑜伽士完全不受打扰。
18.56 快乐中他没有快乐,痛苦中他不受痛苦。这个奇特①的状态,只有那些像他一样的人才能理解。
① 梵文ascarya的意译。超异,不同寻常。《贤愚经》:“如来出世,实复奇特。”
18.57 责任感其实就是轮回,智者超越了它。智者形空、无形、不变且无染。
18.58 愚人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是散乱不安的。而行家即使在履行职责,也丝毫无扰。
18.59 平静的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开心地坐,开心地睡,开心地走,开心地说,开心地吃。
18.60 由于了知本性,有智慧的人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像凡夫那样苦恼。他闪耀,无扰如巨大的湖,所有的悲伤都消失了。
18.61 迷惑的人,就算不做也成了作为。有智慧的人,就算做也结出无作的果实。
18.62 愚人常常厌恶自己所拥有的。而消除了对身体执着的人,执著在哪里?厌离在哪里?
18.63 愚人之见常常陷入起心或不起心。安住自性者尽管对境起心,但本质上没动心。①
① 拉玛虚本:愚人忙于创造概念,安住当下的人只有在他所做事中,当需要动念时才动念,然而他也并没有动念。
18.64 牟尼①活得像孩子一样,一切行为没有动机,他纯净,即使对亲自做的事也没有任何执着。
① 牟尼:圣者、仙人、寂默者。Muni一词于印度梨俱吠陀时期已存在,意谓领受灵感,或者指进入超觉状态者。圣者、隐遁者、寂默行者等。在奥义书时代,以婆罗门四住期的第三林栖期、第四云游期之修行者为牟尼,特别指开悟之托钵游行的第四期圣者。
18.65 了知自性的人是真正有福的。即使在见、闻、触、嗅和吃时,他都已超越了心,在所有条件下都一样。
18.66 定于智慧的人永远不变如苍天,对他而言,世界在哪?其显现在哪?目标①在哪?仪轨②在哪?
① 目标(sadhya): 修行仪轨的目的,如修行本尊法时得以成就本尊。
② 仪轨(sadhana):修行的仪轨成就本尊的修行方法,如念诵、观修。
18.67 殊胜者远离一切欲望,他是其圆满大乐本性化现,任运在其三摩地的无限之境。
18.68 何必多言。了悟真理的大圣者离于对享受和解脱的渴望,在一切时一切处,都没有任何执着。
18.69 从“大”谛①开始的森罗万象,仅是依名相展现。已经放弃这些之人,他就是纯净觉性,还有什么要做的呢?
① “大”谛是数论派所安立的二十五谛之二,音译为“摩诃”。由“大”生“我慢”,于此复生器世间五大,色身十一根。《金七十论卷上》:“自性先生大,大者或名觉,或名为想,或名遍满,或名为智,或名为慧,是大即于智,故大得智名。”
18.70 纯净的人确知宇宙只是幻相产物,没有任何存在。离言绝思的自性已对他揭示。他自然地享受着平静。
18.71 对于本性纯净闪耀,不见任何现象世界者而言,轨则①在哪?出离在哪?舍弃在哪?制心又在哪?
① 做事的规矩及修行之仪式、仪轨。
18.72 对于在无尽形象中闪耀,不见世间者而言,束缚在哪?解脱在哪?欢乐在哪?悲伤在哪?
18.73 轮回中只有摩耶①遍在,直至了知自性。智者活着,没有“我”和“我的”之感,没有执着。
① Maya面直译为不是(ma)那个(ya)。不二论吠檀多认为胜义谛的梵非二元、唯一,除此无它。但从相对立场来看,梵呈现为上主、神,是世界的原因。真实的因果论并不存在,世界只是梵的虚幻显现。这种可令幻相显现的原理就是摩耶。摩耶的意义仅限于相对层面,是梵之不可思议力的呈现,它遮蔽真实投射出非真实。摩耶在个体则称为无明或无知,个体真我本等同于梵,但因无明而生肉身、识心等等落入轮回。
18.74 智者见到无衰无忧的自性,对他来说,知识在哪?宇宙在哪?“我是身体”或“身体是我的”的感受在哪?
18.75 愚人一旦放弃调心的修行,欲望和幻相就立刻开始了。①
① 尼译本注:一再说了知自性者全然离于无明所起的二元觉知,因此离于一切调伏感官的努力。此颂意思是愚人同样如此,只要还在二元之见中,修行调伏法门作用甚微,因为一旦修法中有缺陷,就陷入欲望的泥沼。也就是说,自性了知并非要通过修行调伏法门而达到的。它已然如是,并已然如是而了悟。
第十八章 平静(76-100)
18.76 愚人即使听到真理,也不放下自己的妄想。尽管由于用功,看起来像是无分别,但内在潜伏着对感官对境的渴望。
18.77 随着真知显露,他的造作都停下了。尽管在凡夫看来他还在工作,他找不到任何机会去做或说任何东西。
18.78 智者不变,无畏。对他来说,黑暗在哪?光明在哪?失去在哪?什么都没有。
18.79 瑜伽士无个体性①,本性无法描述。对他来说,忍辱在哪?明辨在哪?无畏又在哪?
① Nihsvabhava(无自性)指无实有存在,不依赖因缘。此处个体表示依赖于因缘,有种种属性,如大小、形体等存在。
18.80 没有天国,没有地狱,甚至没有即生解脱。何必多言,瑜伽士不见任何存在。
18.81 定于智慧者既不渴望得到,也不因不得而苦恼。他的心清凉,盛满了甘露。
18.82 无欲者不赞颂宁静,也不指责邪恶。他在苦乐中同等,皆感满足,不见有任何要成就。
18.83 智者不厌恶轮回,不期望见性。他远离快乐与悲伤,既不是生也不是死。①
① 尼译本注:有生有死表示变化。自性不变永恒,了知自性者既非生也非死。
18.84 智者的人生命善妙。他远离期盼,远离对妻儿等的执着,远离对感官体验的渴望,甚至远离对自己身体的在乎。
18.85 定于智慧的人心中永远满足,他随缘而活,从心所愿地游荡。当太阳西下时,无论身在何地,都就地休息。
18.86 圣雄在自己的本性根基处休息①,彻底超越了轮回,不在乎自己的身体是死了还是出生。
① 尼译本注:身心和整个世界都是在自性上的叠印,因此其变化不影响了知自性者。
18.87 有智慧的人不拥有任何,过得自由自在。他远离二元对立,疑惑已消散殆尽。他无任何执着,独立无侣,是真正有福的。
18.88 有智慧的人殊胜善妙,没有“我的”。对他来说,泥土、石头和黄金都一样。他内心的结缚断裂,已净除了罗阇和多磨①。
① 萨埵、罗阇、多磨是数论中原质的三个属性,称三德。世间诸法皆具三德。拉玛虚本注:萨埵代表原初本质。罗阇(即意图、动机、渴望和作为)与多磨(即呆惰和无知)的遮障阻碍萨埵闪耀。除非有直接教导的加持,否则无法出现真实了知。
18.89 解脱者安乐满足,对一切平等视之,心中没有任何渴望,谁来与之相比呢?
18.90 除了无欲者,谁还能虽知而无知,见而无见,说而无说?
18.91 无论当乞丐还是国王,无执着的人殊胜善妙,他的心远离了善恶感。
18.92 对于圆满了生命目标的瑜伽士来说,放纵在哪?克制在哪?对真理的定见在哪?他就是无伪清静的化现。
18.93 超越痛苦的无欲之人,满足于在自性中休息。他的内在体验该如何描述呢?向谁描述呢?
18.94 沉睡时没有睡着,做梦时没有入眠,清醒时没有醒着,智者在一切情形下都是满足的。
18.95 真知之人,思考而离于念头,用感官而离于感官,具心智而离于心智,有自我而离于自我。
18.96 他不悲也不喜,非离欲也非爱染,非解脱者,也不寻求解脱。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
18.97 有福之人在散乱时,也不散乱;在禅定中,也不禅定;在昏沉时,也不昏沉;即使学识丰富,也一无所知。
18.98 解脱者在一切条件下都安住自性,从行为和责任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在一切处时因缘中都无不同。他无欲,所以从不想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
18.99 被赞美不觉得高兴,被责备不感到烦恼。他不庆祝生命,也不恐惧死亡。
18.100 宁静的心,既不寻求人群,也不寻求荒林。无论在何地,在什么环境下,他都是一样的
第十九章 在自性中休息
迦纳卡说:
19.1 我已经以真理之钳,从内心最深处拔除了知见之刺。
19.2 法在哪?爱欲在哪?名利在哪?明辨真理在哪?二元在哪?不二又在哪?我安住在自己的辉煌中。
19.3 过去在哪?未来在哪?甚至现在又在哪?空间在哪?即使是永恒又在哪?我安住在自己的辉煌中。
19.4 自性或非自性在哪?善或恶在哪?焦虑或无虑在哪?我安住在自己的辉煌中。
19.5 梦在哪?沉睡在哪?醒在哪?即使是第四位又在哪?①恐惧在哪?我安住在自己的辉煌中。
① 第四位即Turiya,字面意为“第四”,拉马那•马哈希解释为:“唯有三种状态:醒、梦、睡。超越位并非是第四种状态,它在那些状态背后,但人们并不容易理解它。因此要说它是第四种状态,并且是独一的实相。事实上它并不有别于任何东西,因为它是一切法的构成基底。它是独一实相,是你的真实存在。三种状态在它表面浮光掠影般显现,并且只会沉入它,因此都不是真实的。”(见《与马哈希对话》)
19.6 远近在哪里?内外在哪里?粗大或精微在哪里?我安住在自己的辉煌中。
19.7 生死在哪?世间和世俗关系在哪?昏沉①或三摩地在哪?我安住在自己的辉煌中。
① 尼本注解:昏沉,laya是指心不住自性而陷入睡眠。这是三摩地的四种障碍之一,其它三种是散乱(vikshepa),麻木(kashaya)和耽于三摩地的乐受(rasasvada)。
19.8 不需要谈论生命的三种目标①,没必要谈论瑜伽,连谈论智慧都与我无关。我安息在自性中。
① 爱欲、名利、法。
第二十章 即身解脱
迦纳卡说:
20.1 对我来说,五大在哪?身体在哪?器官在哪?心在哪?空在哪?绝望在哪?我本来无染。
20.2 对我来说,经文在哪?自性了知在哪?不执着的心在哪?满足在哪?无欲在哪?我从来就没有二元感。
20.3 对我来说,真知在哪?无明在哪?“我”在哪?“这个”在哪?“我的”在哪?束缚在哪?解脱在哪?我的本性哪有什么属性?
20.4 对我来说,宿业在哪?即身解脱在哪?死时解脱又在哪?我从来无分别。
20.5 对我来说,做者在哪?受者在哪?无作在哪?展现①在哪?直接了知在哪?果②在哪?我从来不是个体③。
① Sphurana 展现、遍。
② Phala 报、子、实、果。
③ Nihsvabhava(无自性)指无实有存在,不依赖因缘。此处个体表示依赖于因缘,有种种属性,如大小、形体等存在。
20.6 对我来说,世界在哪?求解脱者在哪?瑜伽士在哪?真知者在哪?束缚者在哪?解脱者在哪?我的本性不二。
20.7 对我来说,生成在哪?毁灭在哪?目标①在哪?仪轨②在哪?修道者在哪?成就③在哪?我的本性不二。
① 目标(Sadhya): 修行仪轨的目的,如修行本尊法时得以成就本尊
② 仪轨(Sadhana):修行的仪轨成就本尊的修行方法,如念诵、观修。
③ 成就(Siddhis):悉地、成就。成就本尊时,由本尊赐予的世间神通,或出世间智慧。
20.8 对我来说,知者在哪?知道的方法在哪?所知对象在哪?知道本身在哪?有什么在哪?没什么在哪?我从来无垢。
20.9 对我来说,散乱在哪?专注在哪?无知①在哪?愚迷在哪?快乐在哪?悲伤在哪?我从来无作。
① Nirbodhah, Nir-无,bodha-觉、知,字面意思是无觉知。僧肇《般若无知论》中:“《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此辨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
20.10 对我来说,世俗在哪?究竟在哪?幸福在哪?痛苦在哪?我从来离于思议①。
① Vimarsasya : 思量、犹豫、疑。
20.11 对我来说,摩耶在哪?轮回在哪?执著或舍弃在哪?个体在哪?梵又在哪?我从来无垢。
20.12 对我来说,有为在哪?无为在哪?解脱在哪?束缚在哪?我不变异,不可分,永远安住自性。
20.13 对我来说,指导在哪?经论在哪?弟子在哪?老师在哪?生命的目标在哪?我是湿婆①,远离一切限定。
① 钦译本注释:此处湿婆(Siva)一词表示究竟之乐、平静、善、最吉祥。往世书体系中认为湿婆是三相神中的毁灭之神。修行者的唯一目标就是毁灭自我,以及造成自我的原因“无明“。当全部毁灭后,唯一留下的就是毁灭之神湿婆。因此湿婆经常表示禅修主。尽管在早期吠陀经典中不见湿婆一词,但之后则用此来表示春景无限的自性。是整个宇宙的基底。
20.14 对我来说,有在哪?无在哪?一在哪?二在哪?还要说什么呢?没有任何从我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