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近两年来火爆网络的一句小诗。诚然,隐匿在东方语言韵律美之下的,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人们,在物质生活的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开始反思并追求自身对于美的享受。故而,“生活美学”的概念应运而生。它不仅是新时代普通个人的追求,更是构成全体国民“中国梦”的重要组成要素。
道阻且长,莫忘诗和远方。“生活美学”是一种追求,要求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灵滋养”的方式;“生活美学”还是一个梦想,要求服务人民的政府在教育、在城建、在经济等诸多领域多方发力、砥砺前行。
滋养心灵,人们不仅要活着,还要追求诗意。城市的白领在格子间学习茶艺插花、乡村的孩童在大山里编织柳条花环;落魄的东坡居士在烟瘴地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观句段、坚韧的邓公小平一生三落三起,耄耋之年谱写“南方讲话”的宏伟篇章。人要有向美之心,在处理俗务的基础上经营事业,在经营事业的过程中追求诗意。生活美学,是我们对平庸生活的最大的坚强和不妥协。
砥砺前行,美学的教育要从学校入手。近些年来,政府强化了美学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作用。书本中,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的篇章,一时传为佳话;设施上,学校大规模增建了画室和音乐舞蹈教室,让懵懂的孩童在成长过程中得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线条色彩的碰撞美、感知肢体指尖的灵动美、体会乐器琴谱的交响美。
砥砺前行,美学的营造要靠城建体现。留住城市特色是近几年新兴的城建理念。在建设和规划过程中,用老布局留下城市记忆,用旧牌匾挽住城市情结,用古建筑营造城市氛围,苏州堪称典范。1980年代,苏州市委市政府开创性的提出古城保护规划,为中国留下完整的水乡古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苏州的美是城市规划的美,是萦绕在政策与人心之间的温度。
砥砺前行,美学的发展要有产业助力。把对美的追求融入经济发展过程中,特色文创产业是典型的代表。成都立足蜀地美学新奇独特的优势,将川剧变脸、熊猫经济、三国旅游发展壮大,既带动了产业经济的发展,又更新了人们对于蜀地美学的认知;西安高效利用十三朝古都的历史积淀,将三秦美学的辽阔厚重融入抖音微博,既宣传了自身特色,又带动了摔碗酒、兵马俑等特色文创旅游产业的发展。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生活美学”的打磨、积累和经营,是内修外化的过程。她既要求个人对生活有梦想、有追求,又依赖于政府在教育、在城建、在经济等多方面的推动。政府的“造美”服务与个人的“向美”追求良性循环,才能逐渐积累成为当代社会的“美的财富”。
未来可期,当审美成为衡量日常质量的生活标准,当公众的生活包含着春风秋露的审美志趣,当政府的工作营造出诗礼教化、地域风情、文创经济的多元格局,“生活美学”才真正走入寻常,“诗意中国”才真正回归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