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底的一部重磅大片,就是妖猫传。
看完这片子之后我觉得自己特别想吐槽,然而忍了忍,还是等到这片子宣传期过了之后再说比较好。
如果你问我妖猫传这片子能给几分,我大概会给个六分。
8分画面,8分的演员,3分的剧情。
综合一下,6分不能更多了。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叙事上的逻辑混乱。
有人问奇幻片要讲逻辑么?
当然要讲。
奇幻是你的设定,给了设定,我们就默认你可以在设定下完成一些现实中无法完成的事情——就像星球大战,我告诉你宇宙中存在一种叫做“原力”的神奇力量,因此光剑、闪电、以及主角的预知与黑化就都有了解释。
所以说白了,设定是让一些明显不合理的情节变得合乎逻辑的金手指。
然而在妖猫传中,导演依然能用好这个金手指。
以贵妃之死为例:
首先是黄鹤自述假死大法的各种妙用

然后是关键,黄鹤表示假死大法可以让人容颜不老

白居易二人组此时推测,认为这是骗局,所谓的假死只是一种无痛苦的活埋

时间线切回马嵬驿,这里黄鹤的说法十分关键:假死是可以复活的

然后贵妃喝下毒酒,被施以假死大法,然后封棺下葬。第一个逻辑上的问题出现了:假如黄鹤所言属实,那么假死之后迎回贵妃完全可行,但唐玄宗却完全没有迎回贵妃的打算——千万别跟我说,所有参与封棺下葬的人都被追杀致死了,高力士可一直好好的活着呢。
于是懵圈了的白居易二人组决定去看看贵妃的墓地,虽然日记上只说了一句“穿过一片水中的树林”,但想必这种地方十分好找因为二人组基本没费事就找到了这个地方。然后他们发现棺材是空的,棺材盖上献血淋漓——杨贵妃在棺中死而复生了!
这里黄鹤的所谓假死大法被彻底否定了,然后妖猫现身,表示你们说的对,贵妃死而复生,假死大法是扯淡。

那为什么扎了针之后贵妃确实没了气息呢?下面妖猫用幻术还原了事件经过,原来白鹤少年回来救贵妃的时候发现贵妃曾经苏醒,但没能推开石棺。

俩人抱起了不知道是死还是活的贵妃跑到了一个山洞里。(某些人非言之凿凿的说他们把贵妃放到了冰窟里,我就像知道这地方哪像冰窟了)此时两人就假死大法终于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彻底否定了假死大法的存在,指出所谓假死大法不过是封闭真气,一两天后人自然苏醒。

从这开始,逻辑就彻底崩坏了:丹龙自述尸解大法只能让人面目如生,又说当时自己是封闭气穴。那么现在就有两种解释:
A.尸解大法其实只是封闭气穴,人过了一两天自然苏醒。那么所谓的面目如生自然就不成立了。
B.尸解大法是真的,但只能让死人面目如生,并不能让人自然苏醒。丹龙之前是在跟黄鹤作戏,用的是封闭气穴,并不是尸解大法,而杨贵妃则被施了尸解大法。
假如你接受了A假设,你就会发现贵妃在棺中复活是合理的,但是后面的尸体不朽就不合理了。假如你接受了B假设,你就会发现贵妃后面尸体不朽是合理的,但是棺中复活就不合理了。而导演试图在让你接受假死大法能让死人面容不朽的同时,又让你接受假死大法实际上只是封闭气穴、人过了一两天就会自动苏醒的设定——那请问这人都自动苏醒了还怎么死后面容不朽?吸血鬼么?

二人组显然也完全懵圈了,白居易果断三连:她人呢?她在哪?她还活着么?

然后我们发现,经过了三十年,贵妃的身体依然不朽——片中对这点的全部交代就是一句“尸解大法让死人面目如生”,而白龙的尸体不朽则被解释为丹龙将其尸体捞出放到了冰窟中。

那会不会是丹龙也把贵妃的尸体带了出来呢?请注意这么一幕:

妖猫回到山洞之后发现贵妃尸体不见了,呕出一口鲜血(这是另外一个BUG,等会再说),很显然30年间他不可能一次都没回过山洞,那么丹龙把贵妃尸体带走应该是最近的事,那么这个尸体是怎么不朽的?
这里猫呕出了一口鲜血,说明这是一只真猫,而片尾猫死后留下尸体也说明这并非冤魂而是有实体的。

然而在前面这猫自述:我吃了有毒的鱼死在了陈家床下!然后尸体被火化掉了

那么这个猫又要怎么解释?
所以这片子其实跟本不是什么奇幻片,也不是什么历史片,而妥妥的是一部量子物理学科教片——导演费尽心机的给我们讲了一个薛定谔的故事:生死叠加的猫以及生死叠加的贵妃。
那么这个剧情能不能圆回去呢?
其实很简单。
加一句话就成“我俩把娘娘放到了山洞的万年寒玉床上,来保存尸身不朽”
这个漏洞就算补上了。
可是导演偏不。
这锅必须要导演背。
然后再讲讲这片子里让人无处吐槽的历史BUG。
这片子里的历史BUG之多,已经足以让一个稍稍有点历史常识的人瞠目结舌了。

自打纣王之后,中国历史上就没哪个正经皇帝敢搞酒池了,原作者是个日本人不清楚这事情有可原,可编剧跟导演也不知道?

生死关头身边留下一个幻术师一个高力士和一个日本人,在几千年历史上有这种操作的国家就一个——满洲国。
以及关于李白的奇葩吹捧:

对李白稍稍有点了解的人都能知道,李白求官几乎求了大半辈子,吹吹捧捧的本事绝对一流,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与韩荆州书
愿君侯惠以大遇,洞开心颜,终乎前恩,再辱英盼。白必能精诚动天,长虹贯日,直渡易水,不以为寒。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许门下,逐之长途,白即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永辞君侯,黄鹄举矣。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上安州裴长史书
李白的干谒诗是盛唐诗人中数量最多的,传世的大约有三十首——什么是干谒诗?说白了就是要官诗。咱们这里得说一句,诗人要官这事在那个时候是十分正常的,许多诗人都是通过这个途径荣登仕途的,这并不代表李白的人格就会因此而染上什么污点,然而你片子里张嘴就是“一辈子没为王公贵族们留下半句好话”,胡说八道也得有个限度吧?凸显李白才情想写他恃才傲物有的是办法,非要用编瞎话的方式来进行描述,这个操作我是服气的。
不过或许这不能怪导演&编剧,因为他对诗人的认识可能就是这样的,比如这个:

我琢磨了一下,可能他真的不知道“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所以要想表现白居易求诗不得的辛苦就必须得让他这么吼出来一句。以此类推,想凸显李白恃才傲物也必须得瞎编这么一句。
所以BVS里导演想表现超人的神性时可以用这样一个镜头来进行表现:

然而在妖猫传里导演想传递“李白是盛唐骄傲”这个信息时就必须得这么表达:

你想搞形而上的东西,想抒发自己的艺术理想,想拔高,这都无可厚非。
可偏偏功力有限,最后恨不得把所有东西都写下来,喊出来,就差没做成大标语挂起来,还非要告诉别人,这片子很好,看不懂是你没能理解我电影中的深刻思想,那就有点不太厚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