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部小说里,斯蒂芬·金不光让我们看到了其作品中一贯以来的神秘与惊悚,还给了我们很多沮丧。但即使如此,爱仍然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此书最突出的主题或许应该是关于信仰,但一部好的小说往往不会只有一个主题)。
先说沮丧。
首先是关于主人公之一雅格布斯。他的出场实在是太温暖美好了。一个虔诚布道、乐于助人的牧师,有着年轻英俊的外表和善意温柔的笑容,而且还有活力和激情。就是这么一个几乎完美的人,却最终成了邪恶的象征。
其次是关于永恒之问,人死后会去往何处。虽然原本就不信仰上帝,也当然明白结尾所描述的所有亡者都承受无尽奴役的虚无之境不过是小说之创造。但这样的描述依然让人至少在阅读过程中有点情绪低落。
还有关于“我”——杰米,生命中重要的人几乎都不得善终,妈妈劳拉、姐姐克莱尔、初恋阿斯特丽德,也包括曾经的偶像雅格布斯,还有亦老板亦朋友的休。只哥哥特里一家和女友布里得以幸免。实在是太过惨烈和灰黯。
好在,小说通篇都让我们感受到的深沉真挚的爱。或许这才是该小说之所以畅销(触动人心)的秘笈:人生和世界或许难免让我们失望,爱却可以让我们获得救赎。
杰米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慈爱,手足相亲。尤其难得是母亲劳拉一直言传身教,引导杰米善待他人。当杰米不想和伙伴分享自已的玩具时,她说的两句话堪称经典——
“杰米,这世上半数问题都来自这处‘这是我的,我说了算’的心态。”
“待人不善的方式有千万种,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但我觉得所有不好的行为都源自最根本的自私。孩子,跟我保证你将来不会做个自私的人。”
当雅格布斯家庭遭遇变故以及后来他因为那场骇人的布道被众人抛弃时,劳位所给予他的那种善意、关切和体恤,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年仅九岁的杰米无疑也是受母亲的影响,才会选择在雅格布斯黯然并孤独离去之际,偷偷去和他道别,并告诉他“我爱你”。
母亲予以杰米的爱的熏陶,实质已融进了他的血液。无论命运如何坎坷,无论宗教信仰如何被颠覆,他心中始终未曾改变对爱的信仰。
他在最好的年纪和阿斯特丽德热恋,自始至终温柔待她。虽然后来分道扬镳,但当几十年后得知阿斯特丽德身患绝症,他毅然选择违背自已心意,同意了雅格布斯提出的“魔鬼交易”要求,只为挽救昔日恋人的性命。
他的年轻女友布里和他一起研究雅格布斯那些诡异的治疗案例,当明显感受到其背后的邪恶与危险时,他明确告诉布里“不许你靠近他”,而决定独自设法去阻止雅格布斯继续害人。当布里决定离开他奔赴新生活时,则选择为她祝福。
说起来,并没有谁要求杰米去阻止雅格布斯继续骇人的治疗,他也似乎并没有这样的义务,但他的选择无疑说明他觉得自已有。这种对他人的爱与责任,正是《圣经》所倡导,而其实杰米对上帝的信仰,却早在九岁时就雅格布斯所摧毁,且之后一直认同雅格布斯所说,从未改变。所以,真正的关于爱的信仰,自有其来源,与是否信上帝无关。
当杰米最终亲眼见证了雅格布斯一手策划的令人惊悚的死尸复活以及其所带来的黑暗,他的身心无疑遭受了巨大的创伤。他想要回家,回到爱他的人身边。但他哥哥特里的小外孙女见到他所表现出的极大抵触,提醒他自已身上的不祥。于是他决定再也不见哥哥一家,因为——
“我知道我背负了一些有毒的东西,很可能接下来的日子都要背负着它。我最不想做的就是让我爱的人被毒物感染。”
读到这一段时正值深夜,眼睛忽然就潮了。因为想到了眼下的这场抗肺炎战役。想到了许多东西。
就仿佛中了魔咒了一般,曾被雅格布斯电疗过的患者们最后都付出了惨烈的代价。大部分人自杀了,且其中有半数还杀死自已的爱人来陪葬。
所幸杰米还算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他依靠抗抑郁药为自已设定了下限——不自杀。
同时他还期待着他的另一个哥哥——同样曾接受过雅格布斯电疗的阿康从半植物人状态清醒。
这个希望支撑着杰米——“有希望我才活下去”。
他每周两次去看望和陪伴阿康。虽然只是一个人独白,他依然每次都会说好多,“结束的时候,我总说他太瘦了,让多吃点儿,总跟他说我爱他。”
他还会问:“你爱我吗,阿康?”
当然阿康并不会回答。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杰米知道自已爱着阿康,爱着他的亲人。这就够了。
看似杰米在守护着阿康。但其实,阿康同时也在守护着杰米。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爱别人,才让自已获得了拯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