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红色文学再添新枝——谈谈巴陇锋《五月黎明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红色文学再添新枝——谈谈巴陇锋《五月黎明

作者: 作家编剧巴陇锋 | 来源:发表于2025-04-29 09:14 被阅读0次

红色文学再添新枝——谈谈巴陇锋《五月黎明》

文|徐兆寿

(本文发表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5年5月25日“品读”版)

巴陇锋《五月黎明》出版并在相关图书奖上获奖,说明这部小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巴陇锋是著名的作家和编剧,他的出身成长很有意思。他出生于庆阳陇东,求学于兰州,工作写作于西安,受这三地的影响而具有鲜明特征。同时他的名字里头又有个“巴”字,代表了四川,所以我不清楚他未来的命运会怎样,因为人的名字里头经常有人的命运,研究传统文化,你经常会对中国人的名字感叹。我对他名字也很有兴趣,那么“锋”代表锋利,同时也代表了他去陕西的这样一种创作锐气。他这些年写了很多长篇小说,写作速度令我惊叹。从他写作的状态和成果来讲,我个人认为他是今天陕西文学异峰突起的青年作家,值得文坛关注。

《五月黎明》看过以后,有几个方面的感受,我用“极具”这两个字来表达。

第一个就是,书名极具深意。四五月是春天,但如果说农历,五月已进入夏天,好像跟黎明没什么关系,可当我们把五月当一年12个月里的一天看的时候,它是五点就代表黎明,具有了革命的意蕴。从书的目录可以看出,一日一章非常紧凑,表明他对黎明研究了很长时间,小说在时间点上显示了黎明前的暗夜,黎明和光明的未来涵义。扩大一点讲,从书的主题、构架、故事、气韵、语言及叙事艺术等方面总体评价,我觉得《五月黎明》是有高度也有深度的,这部小说是今天陕西红色文学乃至中国红色叙事的一个代表作。

第二点,小说的人物极具符号学价值和意义。比如一开始就出现的闲(han 阳平)人,代号青铜的齐天翼,还有他的妻子黄紫红,都在七年前受到一场日军的轰炸,而两相分离,再也见不着了。还有,关中正大先生倪柏仁等等。这些人物七年之后一一出场,之间充满了各种悬念。今天如果来看那个时代,我们就会去寻找那个时代的脉络,寻找那个时代的特征,于是这些人物其实都代表了那个时代那些人物的类型特征,可以把它归类,而通过这样一些人物可以建构那个时代。所以我觉得《五月黎明》的人物,极具符号学价值意义。

这中间最具符号学价值的,是关中正大先生倪柏仁,他使我想到陈忠实《白鹿原》里边的朱先生。我们知道,关中文化由来深远,关中士子早在唐代甚至在汉代,就已经体现了这种正大性,成为国家脊梁。从张载开始,更是人才辈出,思想跌出,这些“关学”思想都体现了一种正大光明的气象。在陈忠实《白鹿原》出现之前,大家对儒家文化不知道怎么去面对,但陈忠实很大胆,第一次对儒家文化展开反思。可在1990年代初,他不知道怎么在作品中处理这个事情,但今天,我们新时代已经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跟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白鹿原》里,朱先生代表了儒家,其实他已经跟红色文化结合了,但他对过去的这样一些礼教文化、道德文化,不知道怎么处理。陈忠实在这个时候有所犹豫,可今天就不犹豫了,在巴陇锋的《五月黎明》里,倪柏仁就毫不犹豫。这样一个正大气象的人物,就成为《五月黎明》的核心之一,人们护送他去红色地方,于是他就极具价值意味。这也意味着,其实在整个中国的文学里边,也只有我们西部的作家,特别是陕西的作家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始终抱着一种非常虔诚的心理。这是对传统的一种礼敬,我觉得这个人物在今天特别有意义。

第三个极具就是,我觉得他的情节的设置、故事的推进极具戏剧和影视特征。巴陇锋是著名编剧,他受到戏剧和影视对情节、对故事推进的影响,而这些影视的影响又来自于戏剧的影响,而戏剧的影响直接来自于传统。从今天来看,无论中国的戏剧还是西方的戏剧,它首先是充满了悬念,再充满了矛盾,这个矛盾在后来就把剧情推向高潮,然后进入结尾。戏剧、好莱坞电影均如此。中国的电影是来源于戏影,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恰好巴陇锋的这部小说,体现了青年一代作家受到媒介影响的特征。

中国的小说在过去三四十年,经历了先锋文学小传统的洗礼。今天,作家写作总是绕来绕去,在语言修辞方面的功夫下得很大,但在戏剧冲突、矛盾设置人物之间的这样一种关系的设置方面,始终做得不够。这是因为我们抛弃了传统,我们接受了一套先锋性的观念,在语言上试图建立一座文学的大厦。这个小传统,我觉得在过去是有用的,但在今天媒介影响之下,它受到了挑战,因为人们再也不愿意花时间去看冗长而情节慢的书;人们今天需要的是你一下子把我抓住,然后让我丝丝入扣、环环相连不忍放下地读完书,需要这样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我们很多作家是不愿意去顾及的,可不愿顾及,我觉得未来大多数作家会被淘汰,只有极少数用语言来抓人的作家能够留下来。这种淘汰是媒介的转换,因为今天影视这样一个更具方便的法门到来。影视和短视频等高墙,已经矗立在我们和纸质媒介中间,让阅读变得困难。而巴陇锋的小说,我觉得正好是我们解决今天媒介转化之间困难的一个方案。它是一个成功尝试。

再下来,他的语言美妙典雅,且极具地方性特征。小说从开始,这个闲人他用拼音注了han人,就进入地方性,直到最后。它是个地方性小说,地方性小说就极具特色。关陇一体最集中体现在庆阳和关中的联系上,两地山水相连,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极为接近,彼此说土话可无障碍交流。第二个就是,他时不时地把陕北关中等地的民歌拉进来,一下子把传统,把地方性特色又进一步嵌入。第三,他也时不时有意地嵌入了诗、诗经等经典性的东西,这使作品一下子有了一种雅致的韵味儿。

总体来讲,《五月黎明》是一部继承陕西小说地方性特征的大气磅礴的佳作。从柳青以降,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我们都能看见这种对陕西地方性特征的继承。今天巴陇锋的小说,依然是能够看到。这部小说,可能是他非常重要的一部。但是我觉得他的未来,还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希望他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从这部小说出发,能够写出更了不起的作品,为陕军增添一份光荣,也为中国文学增添一份非常重要的鲜明力量。(完)

作者简介:

徐兆寿,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现任西北师范大学中外写作中心常务副主任,甘肃省文联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当代文艺评论》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文化、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红色文学再添新枝——谈谈巴陇锋《五月黎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rgxi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