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来,身体不适。
自然,难免终日服药,副作用明显,浑浑噩噩,寡淡反胃,精神状态自然不佳。
福祸相依,在家调养,反倒有了时间读读书。当然,说读书,是纸质版的。
翻了翻书柜,鲁迅先生的杂文,梁秋实的小品文,朱自清的散文,沈从文的小说和湘西故事,李敖自称的500年第一文…………
近些年,收集了不少电子书,纸质书反倒少了。随手翻下,有意无意看到了一些书。张贤亮的《绿化树》,余秋雨的《借我一生》,余杰的《铁屋中的呐喊》,韩寒的《通稿2003》等等。
文都不一样,每个读者亦不一样。不过,上述的书,都有一个共同的话题“人言可畏”。
自古以来,杀人或是害人,最厉害的不是钢铁铸就的刀剑,也不是无色无味的毒药,更不是威力巨大的炮火,而是人言。
《绿化树》的时代背景就不说了,人言最是厉害。说说余秋雨,有人把他捧上“大师”的巅峰,又有人想尽办法,把他打下神坛。那时年少,只知其表。只觉得那些平常体面的文人,遇事犹如吃了兴奋剂,用尽自己的才华,只为了谩骂一人,实属无耻。
不久以后,亲历韩寒博客论战。见一个没读过大学的人,舌战群雄,把“大师们”挨个打的哑口无言。不过,那时看来,却觉得大师们该打,一堆老学究,没什么贡献,白费粮食。可后来回想,韩寒依旧是我敬佩之人,不过终究有些言语有失公允。
时代发展极快,几年前还在博客大杀四方的韩寒,拥有几千万注册粉丝的韩寒,很快在微博跌落神坛。一个“代笔”的话题,无论韩寒怎么辩解,或者拿出“铁证”,总会被一些“普通的人”站出来打的哑口无言。与此同时,网易评论也是热闹非凡。那些年,网络言论平台初上,说法层出不穷,什么司马南,孔庆东,薛蛮子………甚至由线上打到了线下,根本没顾什么斯文礼仪了。
自然,传媒时代每天都有故事发生,也有不少争吵。而每年的大舆论事件,总会有那么一些,引得众人群嗨。
作为一个曾经的行业内部人员,对于传媒的理解有自己的思考。除了专业书籍,也读了《娱乐至死》《乌合之众》等等。
时至今日,也经历了不少事情,包括近几日好友鉴溪被污蔑的事宜。
回想起来,无论哪个事,从吵吵闹闹到最后人去灯灭,整个过程最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的情绪。
谁想赢,把吃瓜群众的情绪挑逗起来,让情绪向着自己就赢了。
而对于鲁迅笔下伸长了脖子的“看客”而言,事情本身不重要,谁输谁赢也不重要。
况且,看客们最不关心的就是真相。他们要的,就是看戏,一场场“人来人往”的戏。
所以,孔乙己有没有参加革命无关轻重,韩寒有没有代笔也不是核心,黄海波到底嫖娼是男的还是女的也无关紧要…………
最终,苏格拉底是必须处死的。只有苏格拉底死了,看客们才会兴奋起来。
乌合之众其实一直被小看了,他们才是最厉害的。乌合之众的心态和情绪,乌合之众的欲望和猎奇,乌合之众的口水和人言,培育了世界上不需要真相的沃土。
诚然,我也避免不了成了乌合之众中的看客之一。
人言,杀了阮玲玉………
人言可畏。
PS:
今日不舒服,不写《乌陵鬼怪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