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有着一千多年海丝文化的福建闽清县,在唐代时期便迎来了佛教文化的传入。根据史料记载,历史上闽清建有大小寺院100多座,如天王寺、白云寺、普贤寺等,闻名遐迩。在近代,更有一座承载了历史沧桑的清安寺为大众所瞻仰。清安寺位于福建福州闽清县城东的梅溪镇建兴村,西距闽清县城13公里,东距福州50公里,原名太和岩仙观,当地民众称之为"菜堂"。“清安寺”是由现任寺院主持释传彬法师命名,取“清静安宁”之意。据史料记载,清安寺始建于明朝永乐三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坊间还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寺庙始建于北宋,其根据是该寺山下的一条古石桥,石桥上刻有文字,大意为该桥建于北宋,由当时的信众捐建。若真如此,那清安寺的历史便更悠久了。

试想,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盗匪横行,唯一与文明有关的痕迹,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吃素念经的女家长,天天在做着“积德行善”的事。她们没有一个人识字,却都能熟练地念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能其中还有人能背得下《金刚经》。她们作为一家之长,有力地带动着全家的心理走向。结果,小庙的黄墙佛殿、磬钹木鱼,成为这些贫寒村落的寄托所在。我们相信,这些村落之所以没有被仇恨所肢解,这些村民之所以没有被邪恶所席卷,都与那支由文盲妇女组成的念佛队伍有关。于是,那座由信众自发修建的石桥便成了连接人与神灵之间的重要通道。

因历经兵患战火,清安寺曾一度被荒废,然而,哪怕是在远离中华文化腹地的偏远蛮荒之地,在我们的毛细血管伸及的肌肤之间,佛教的踪影也要比其他文化成分活跃得多,于是,清朝光绪十四年,寺庙被重建,重建后的清安寺两进两院结构,常住僧人二三十余人,如此光景持续到了文革时期。文革期间,受破四旧的影响,主殿观音菩萨佛像被毁,僧众被逼还俗,从此庙宇日渐萧条,在无人打理的情况下,寺庙破旧不堪,杂草丛生,荒芜一片。庙内除了主殿留下的一块民国时期的“慈航普济”匾和一付对联外,其他空无一物。

一九九七年,来自闽侯雪峰崇圣禅寺的释传彬法师发心带领信众徒步上山,重修清安寺弘扬佛法。 传彬法师与清安寺的因缘看似巧合却早已是天注定。法师告诉我们,他每次打坐禅修时在脑海里都会浮现出一座被废弃的寺庙景象,寺庙周围荒芜一片,寺庙上空寂廖高远。循着意念中这股神秘力量的指引,传彬法师来到了清安寺。
《妙法莲华经》说:“若人发心起塔、建寺、造像,如是诸人等,如见无数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一座寺可以存世百年乃至千年。每一个进入寺院的人升起一念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心,都可以帮助种植善根,福报。利益不仅是一生一世,可以令众生行持正法、真理、延法、最终得到彻底解脱。

传彬法师做到了,从来到清安寺至今,二十几年的时间里,他让一个荒野破庙摇身变成了一座气势恢宏的神圣殿堂,广结善缘,广种福田。现在的清安寺占地面积88亩寺产,从2011年开始建海会塔,放生池,僧房宿舍,厨房等,目前建筑面积包括明堂等有4亩之多,所有资金均来源于十方信众。值得一提的是,正在修建的药师宝殿釆用巴西花梨木,以全木结构建造,预计总造价一仟四百万左右。大殿正中供奉南无东方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两边供奉十二药叉大将,药师佛有十二大愿,全堂佛菩萨像是全铜塑造,药师佛像高度含背光5.8米高。药师宝殿上方悬挂着两块匾,一块是“琉璃世界”,一块是“药师宝殿”,这两块匾均由雪峰寺、万佛寺方丈广霖大和尚题写。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饰,正在建设中的药师宝殿都给人一种壮严肃穆,气魄雄伟、富丽堂皇之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药师宝殿正式接纳信众朝拜的时候,不仅可以护佑一方生灵的安康,更可以为闽清佛教文化在建筑方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每年,清安寺中都会举行大小法事,大年初二至初四礼拜,佛说三仟佛名经,三天法事祈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合家平安;正月初九日举行斋天法事;四月初八佛陀诞辰法会;母亲节供灯;七月十五盂兰盆法会七天,;八月十五月光菩萨诞辰供灯法会;十二月十五消灾平安大廻向;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廿,观音菩萨诞辰。
目前,在寺中,皈依弟子有五百人左右,一年接待信众八仟多,常住法师七人。传彬法师为百姓做了许多现世善事,却又把重心放在精神启迪上。他充分肯定人间正常的欢乐,又像慈祥的人生导师一样不断地向现代人讲解最基本的佛理,切实而又生动地排除人们心中的各种自私障碍,从而有效地减少了大量人与人乃至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清静安宁”,这应该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一生的追求与祈盼,而今天的清安寺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所在:四面群山环抱,天空安祥高远,道路绵长幽深,建筑雄伟壮观。寺里的僧侣笑容澄澈无碍,他们日日在此闻花香,听鸟鸣,诵经念佛,心无杂念。
站在清安寺周的山上可俯瞰闽江,天空中飘飞的云朵,由远及近的朦胧的山峰,星罗棋布的楼房,蜿蜓静静流淌的江水,组成了我们祖祖辈辈深耕细作的家园,这家园在此时宁静祥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