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印象”这个话题吧。
缘起于昨天交流时听闻一个人的部分所作所为,内心惊叹于这位小伙伴居然这么值得学习,和之前我的印象有些许不一致。
而后我在检视自己对对方的所有印象形成时发生了什么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连带着以前有过的一些体验,汇总于此,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我们对一个人的印象是怎么形成的,以及,这些印象的形成是否合理。
先还是需要有一个理论,大概就是之前提及过的ABC理论了。
A指的是行为,B指的是信念,C指的是认知。
换算到形象认知中,大致就可以这么理解——
我们看见对方的所作所为,经由我们内在的认知信念解读后导出一个标签化的形象。
这个逻辑理顺后,我们再来审视一下这个逻辑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
第一层,其实是在A之前的东西。
即,对方的所作所为发出之前,其实也经历了外在要素的输入和内在信念的解读,最终才导出我们看见的所做所为。
而这个过程中,我们对个体形成印象之前,可能就要考虑一些别的要素了。
举几个例子。
一个是陶勇医生在回答记者提问认为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时候的回答,稍微做了调整,如下——
“可能人性谈不上本性的善恶,一切其实看的是所处的环境。我看过一个偷钱的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去帮助了别人。偷钱是因为他真的没钱看病了,而帮助别人,我想也是他的本心使然”
这层论述其实给我们指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可以被环境左右的。
另一个例子则是罗翔老师曾经提及过的——
“当你想要指责他人的时候,需要知道,并非所有人都如你一般有着命运的加持……”
想明白这一层,对一个人的形象判定,也许能够前置的洞穿本质。
第二层,则是A的完整性。
有个词语叫做盲人摸象,是说一头大象太大了,几个盲人各自摸到了大象的一个部位,并据此形成了对大象的认知。
而一个人的“形象切面”可能比大象要多的多,我们基于对方的一个或者几个行为就形成印象,很明显是存在不足的。
当然,理论上可以理解,因为人大脑的工作原理就是“能不动脑就不动脑”。
不过我想既然知道了这个原理,并且知道了这样可能会形成“偏见”,那么就要警醒自己这点了,对某个人下判断的时候,也要保持一个开口,知道对方可能不完全是这样。
同时,这一层里还有一个逻辑漏洞。
因为我们有些喜好是相同的,即,我们会因为对方的某些言行而有好的印象,又会因为对方的某些言行而有不好的印象。
这种状态之下,不排除就会有些人刻意带上面具演给我们看,误导我们的认知了。
第三层是B的合理性。
对方的行为在我们的信念之下会做解读,解读为什么样子取决于这个B是什么。
最明显的就是,家人的有些行为,我们觉得是压迫,但是有的人觉得是爱,这背后,或多或少是观念的不同导致在结果上的不同。
以上,大概是对应个体形象认知的一些思考。
其实写到这里再去想以前的一些或喜欢或讨厌的人,会觉得好像有一些可以动态调整的东西。
心念的打开,对于世界的认知也不一样了。
期待这三层考量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以上,诸君共勉,思之行之。
网友评论